APP下载

让祠堂成为乡风文明建设载体的思考

2018-09-26唐日辉

神州民俗 2018年7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载体

[摘 要]祠堂,是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是教化后人、凝聚族众精神力量的文化核心,是乡土文化的根,其建筑、陈设及祠堂活动蕴含着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营造家风、族风、村风,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祠堂遍布乡村各地,打造祠堂优秀文化,将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特殊载体。

[关键词]祠堂文化;乡风文明;载体

东莞祠堂众多,遍及各个乡村,涉及千家万户,维系着诸多宗族姓氏,也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但是,历经维修,很多祠堂的文化气息缺乏浓厚和深度,且用途比较单一或投闲置散。为此,笔者从祠堂文化的角度谈起,提出些粗略想法。

一、祠堂文化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中华民族崇尚“饮水思源”、“报本返始”、“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历来重视祠堂的建设。在东莞地区,较大的姓氏都建有宗祠,有的房系分支也建有家祠、家塾。

祠堂除了祭祖、议事、排解族内纷争等用处之外,也是族中婚、寿、喜、庆等事的活动场所。祠堂从前由族长等管理,有祠产、立有严格的祠规、家训,也是惩戒不肖子孙的地方。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制的完善,一些不合时宜的用途已被改变,但祠堂在宗亲的心目中依然显得格外神圣。

祠堂在选址、营造、装饰等方面都非常讲究,蕴含着传统风水文化、建筑文化、祭祀文化、楹联文化、谱牒文化等内容。

风水文化主要体现在祠堂选址和营造方面,讲究山清水秀、藏风纳气、四象毕备、依势造型、天心合運、天人合一。多数祠堂前有广场面对池塘、河流、田野,视觉宽广,民居建筑则以祠堂为核心形成组团布局,祠堂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文化空间。这些,也符合现代公共设施的设计格局和人居环境要求。

建筑文化包括建筑布局和建筑装饰等方面。东莞地区现存的古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二进或三进深,由大门、明天井、回廊、仪门、享堂、寝堂等组成,建成空间宽敞的院落式建筑,有的还设置有厨房或庭园。选用优质青砖、红砂石、花岗石、杉木、硬杂木、板瓦建造,精湛的工艺对后人启发良多。祠堂在柱、梁、门、窗、檐板、斗拱、梁脊、梁架、墙壁等显著地方,采用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绘画进行装饰,其中不乏大量巧夺天工的工艺精品。装饰题材以花卉、人物、山水等手法诠释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使族人从小耳濡目染,铭感至深。

祭祀文化比较隆重。《荀子·礼论》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之“三本”是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活动在古代是国家重要大事。祠堂作为宗族礼制建筑,祭祀文化更加纷繁复杂,有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东莞各地的祠堂祭祀程序现已极大地简化,一般只在清明和中秋等才举行家族集体祭祀,族裔婚庆、生子、入学、升职等喜事,也入祠行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强调家族亲属的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使族人受到孝悌人伦的教育,同时以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达到敦亲睦族的目的,提升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楹联文化即是“对联”文化。对联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对联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艺术独创,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祠堂的楹联不可缺乏,在门首两侧、厅堂柱子和墙壁比较多见。有纸张书写、木石镌刻,书体楷、行、草、隶、篆不拘,有长联、短联,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祠堂楹联文化。其内涵也非常丰富,有追根溯源的楹联,如:“天昨奇峰环拥岧尧允矣历山景象;池亭绿涨襟涟浩渺依然沩水渊源”(企石上洞村姚氏宗祠);有颂扬祖先的楹联:“文献讽家风,溯父而子,祖而孙,历数代之贤豪,衣冠炳耀;武功流世德,缅叔与侄,兄与弟,聚一堂之俊杰,甲胄辉煌”(企石博夏村黄氏宗祠)。东莞企石江边村黄氏宗祠大堂柱子还挂有海瑞撰写的,褒扬族人黄学伊(官至抚州通判)为官清正、执法严明的楹联:“匡弼王公葵悃日倾沾雨露,忠诚赤子铎声时振彻云霄”。祠堂楹联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宣扬伦理道德,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催人奋进。

谱牒文化。祠堂是收藏和修撰家乘族系、谱牒文献的最重要场所。族谱是宗族的档案,以文字、图画、表格等形式进行记录宗族世系、迁徙历程、杰出人物、先人遗像、坟茔祠庙以及族产、契约、字辈谱、族规、家训等,甚至镌刻于石碑上,并根据需要进行续修。家乘谱牒严格地梳理了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之目的。不少谱牒中含有大量的优秀家训、家规和记述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感人事迹,以激励后人勤奋好学、修身养性、忠厚待人,牢固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构建良好家风,协调社会稳定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宗族祠堂文化是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祠堂是宗族成员敬仰之场所和精神依归之地,祠堂文化有着血浓于水的亲和力,尤其是那些身在异乡、远居海外的中华儿女,是祠堂文化留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2006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从台湾来到福建认祖归宗,就特地到连氏祠堂寻根祭祖。同年,东莞企石移居台湾的清代“振威将军”黄龙韬后人,也回到企石江边村冠堂公祠认祖归宗。

二、现存祠堂文化功能普遍缺失和利用率较低

改革开放后,中华大地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复苏。东莞乡村各地祠堂修复如雨后春笋涌现,大批历史悠久的祠堂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但是,祠堂文化毕竟曾遭受破坏,文化功能大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祭祀文化被忽视。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拜活动,溯本追源,铭记宗功,坚定“报本返始”的决心和行动,敬祖宗、孝父母,尊师长,则家庭和谐事业进步,通过言传身教,感化子女,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爱精神代代相传,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则社会稳定繁荣。祭祀文化尽管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其弘扬孝道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文化气息缺乏。祠堂虽经修复,但给人的感觉还是缺乏应有的文化气息,主要是原有的装饰品、工艺品、纪念品、陈列品佚失、损毁严重,偌大的祠堂空空如也。有的祠堂虽然新增或复制有不少的楹联、牌匾、壁画、装饰物等,但都是精品少、简陋品多。

三是利用率不高。笔者最近对东莞企石现存祠堂进行调查,全镇保存有旧祠堂、家塾52间,已修复至无明显安全隐患的41间,有专人管理经常使用的只有12间,长期闲置偶尔使用的有29间。值得注意的是现使用的12间祠堂中有2间为村委会办公用,另外10间主要是每月初一、十五和传统节日族人上香及婚庆、添丁宴聚之用。

三、充实祠堂文化内涵传承优秀文化的设想

祠堂是村落的文化中心,是村民乐于向往的场所,若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充实内涵,引入更多的健康文化,会使之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良风美俗的绝佳场所。

一是恢复祠堂原有陈设。祠堂、家塾中原有的牌匾、楹联、碑刻、书画、族规、祖训等,都是以训勉后人,修身立德的优秀文化内容;所悬挂、安置、陈列的科举“功名”匾额、旗杆夹、荣誉证等,都是为激励后人奋发向上而设。因此,要按文物维修的规格恢复原有陈设,对原件散失或艺术价值较高的,要用高仿精品代替。

二是充实祠堂文化元素。各地近年重修的祠堂较多,传统文化元素缺失比较严重,要加以引导,适当采用楹联、牌匾、石雕、砖雕、壁画等进行点缀装饰,装饰题材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摧人奋发的诗词歌赋、故事为主,使祠堂的文明教化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是丰富祠堂藏品陈列。鼓励将族中古今先贤、名人、时代楷模、宗族变迁史、生产生活变化史等以传记、诗词、书画、图片、实物以及现代音像技术等形式,进行陈列展示,发挥祠堂宗族博物馆的功能。

四是搞好祠堂谱牒文化。“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要加强引导,搞好续修工作,尤其是近现代人口流动性较大,要注重充实出国、移居港澳台等族人的世系沿革、居地变迁、人口流动、族人业绩等有关内容。通过修谱和修谱活动,梳理了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起到正名分、别尊卑的道德伦理教化作用,加强了宗亲的联络和团结,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住乡愁,强化宗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为实现祖国统一作贡献。

五是营造祠堂高雅文化。充分利用祠堂古色古香、内外空间宽敞明亮、群众乐于向往的特点,开展书画展览、图书阅览、曲艺演练以及讲座、培训、竞赛等活动,对祠堂内外进行环境美化,搞好休闲设施配套,使之成为族众、宗亲、村民雅集、议事、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祠堂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和操守,起到法律的补充功能,发挥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祠堂的确存在,祠堂文化就不容忽视。全国各地的祠堂存量很大,是特殊的文化设施,如何盘活祠堂文化,以文化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新课题。

參考文献:

[1]佚名.灵山秀水话企石.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6;

[2]佚名.东莞市企石镇镇志.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唐日辉(1961--),男,大专,助理馆员,现任职东莞市企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载体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析教育对凉山彝区新农村乡风文明道德建设的影响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