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活化非遗

2018-09-26黄凤琼

神州民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

[摘 要]東莞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项,资源丰富却又分散,且大部分是作坊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的生产销售形式单一、渠道窄,无论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艺还是其产品,对外宣传的途径少,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一系列的问题鞭策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断思考要以何种形式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促进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绝活”得以展示并保障销售。“东莞非遗墟市”就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契合,是一个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活化实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活化;墟市

北宋太宗时期,史载:“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谓之墟市”。墟市即集市,广东地区称之为“趁墟”。据《东莞县志》记载,清末东莞有近百个墟市,后随时代发展,墟市逐渐被固有的商店取代,而今大型超市、电商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传统、单一的生产和销售形式都缺乏市场竞争力。依托传统墟市,依靠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的场地,2016年东莞市尝试把非遗项目结合传统趁墟习俗,创意活化非遗项目资源,“东莞非遗墟市”由此而生。

一、非遗墟市的产生

能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具备极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动态的,在坚守保护核心的同时,我们必须适应当代人的追求与需求。

(一)筛选资源,确立趁墟项目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科学发展》一文提及,根据目标非遗资源的性质和生存方式,可以区分为宜产型和非宜产型两大类。我们据此做好市场需求调查,了解市民的消费意向,最后确定了麒麟制作等40多个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类别的项目,纳入非遗墟市的项目列表。

(二)统一设计,精心布置

为打造一个深入民心的传统与创新结合的品牌,我们把非遗的元素、东莞本土特色建筑元素结合,最后设计了以西城楼、“非”字结合的LOGO。西城楼始建于明朝,自古就是东莞的商业文化中心。以此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东莞非遗墟市”的设计意念。墟市摊位全部采用统一的设计制作,包括配套的遮阳伞、桌椅等都统一搭配。

(三)运营策划,传统+现代

非遗首先是一种文化,是特定人群的生活经验、历史传统、集体记忆以及社会实践,是一种作为文化的遗产。根据传统墟市有固定墟期的做法,应有固定的墟期,而又必须结合现代人消费需求,因此确定墟期为每周六的巳时(上午9时)—申时(下午5时)。非遗项目历史悠久,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风土气息,常与一些节庆相关,为了让墟市的安排更富有时令特性,根据传统节庆习俗,开展特色专题展示体验活动。如春节前,推出非遗年货街,集中展销与春节相关的的各项非遗项目产品,并安排制作年果糖环、油角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二、活化非遗墟市的新实践

(一)流动墟市

除了在市非遗展示厅旁设置的固定墟市,我们还开拓性发展了非遗墟市走进镇街与大型活动。结合镇街的地域特色,设置了传统小吃摊位,实现了全市非遗资源调动,让前来游玩的市民能一尝地道的风味,都能更好地感受到东莞的传统气息。根据这两年的非遗走镇街如走进茶园游会、莞城元宵活动等,从活动效果来看,市民连连点赞,证明活化实践是成功的。

(二)墟市进校园

笔者参与东莞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近两年把非遗墟市也送进了校园,既让孩子感受到父辈儿时趁墟的美好,也让孩子们通过墟市感受传统墟市的魅力。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两个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孩子从小有机会接触更多相关的非遗项目,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建立,用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非遗、发现非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及知识传播,培育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情感。

(三)墟市城际联盟

与广州、深圳、佛山、河源、惠州、阳江、清远、云浮、韶关等九个城市成立“东莞非遗墟市城际联盟”。东莞非遗墟市城际联盟的成立,推动了东莞非遗城际交流向深度发展,作为全省首创项目开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广泛的交流活动,既推介了东莞非遗项目,又进一步促进了东莞非遗项目的产业转变。

(四)融入商业中心圈

首创将城市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商业项目内的经营模式,东莞非遗墟市的多个项目正式进驻东莞市商贸新地标“国贸城”,实现非遗项目资源与现代商业的合作、非遗墟市整体项目的升级。有利于非遗项目更快融入城市生活,也为东莞非遗墟市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资源。本土文化与全球商业的连接品牌的优势不仅只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对非遗资源本身的宣传和发展。

三、非遗墟市的意义

(一)从项目角度

东莞非遗墟市促进了东莞及周边城市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及推动项目现代化转变,实现项目的自我盘活。生产性保护就是要使非遗的制作与生产介入到当代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中,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表演或产品展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的目的。通过非遗墟市,形成非遗项目和创意产业对接的一大平台,全面展示东莞非遗项目的产业转变成果,孵化出新的非遗创意产品。从另一个方面看,产业化的非遗能够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文化内涵,收获更多的关注,为推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能源、新动力。东莞非遗墟市为非遗项目提升活力,透过非遗产品去展示东莞形象,多方面都在推动我们去深思怎样不断推动项目的弘扬。

(二)从传承人角度

真正的保护是对人的保护,不管是项目传承人还是受众,只有人与人的不间断交流,才能有效传递传承人对项目的坚守的精神。经济手段可以更有效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生活和创作来源。东莞非遗墟市的活动,不仅为传承人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还提升了传承人及其工艺品的知名度,增加了销售量。传承人认为,只要把品牌做强做大,东莞的非遗项目产品就能够真真正正地成为街知巷闻的东莞手信。同时,在举办城际交流专场,我们安排相似类型的项目同场展销,传承人彼此间交流了心得,开拓了彼此的视野与见闻,共同进步。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传承人的技能得到尊重与认同,才能逐渐强化其文化认同。正如东莞市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阎江教授所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们在充分展示自身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手艺来获得市场之余,其实也接受了现代商业文明的洗礼:专利、商标、知识产权保护、O2O直销模式,这是东莞这座制造业城市向“智造”和文化产业转型的一个有益探索。

(三)从群众角度

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由于东莞的非遗项目分布全市各个镇街,资源分散,不利于项目的传承与弘扬。东莞非遗墟市为市民提供一个感受传统趁墟的阵地,展示了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趁墟的市民可以一次性品尝或观赏到10多个传统的特色非遗项目,既满足了市民回味昔日趁墟的气氛,又满足了他们假期在家门口享受娱乐休闲的目的。通过品尝传统美食、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加强了非遗保护的意识,加强了对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扩大受众群就是对非遗的保护,来自传承人的创作和来自受众的反馈本质上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交流环节,只有双方的共同交流才能使非遗保持活力。

四、墟市可持续的几点思考

东莞非遗墟市虽然目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随着各种新型文化活动的涌现,它也会受到冲击,项目仍是局限在传统工艺和民俗类。如何实现墟市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产业化的发展正呼唤着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入。笔者认为,必须扩充墟市的功能,包括传统非遗产品与非遗文创的展示、销售,文化传承体验、文化旅游等,实现以保护性质为前提的非遗产业化。

一是在墟市推出文创产品。墟市对项目产业化的过程不仅只是一次经济与文化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对珍贵文化资源的保存。在保护项目核心元素的同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调整生产,发掘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契合,把时尚的元素也融入产品中,鼓励非遗文创产品的推出,只要项目核心技艺没有变,创新某些形式与内容,在非遗墟市推出的文创产品,将让非遗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是加强联动镇街特色活动,全面推广。非遗源于民间,活在民间,结合民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民俗活动,如元宵节、东坑卖身节、茶园游会、乞巧节等,形成民俗性强又不失特色的墟市活动。

三是深化省内外城市合作。不再局限于省内周边城市的交流,增设新摊位,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更多各地优秀的非遗项目。“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与更多的城市合作。

四是推动非遗墟市线上平台的建立。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互联网 +非遗”,让更多的互联网用戶了解东莞非遗墟市,让非遗保护和推广更加科学、高效。

五是借墟市推广体验式的传统文化旅游。利用好墟市、非遗展示厅,结合传承基地,对体验性强的非遗项目资源可以为其设计相关的体验游,如莞香制作、莞草编织等项目体验来感受东莞特色文化,将体验与非遗紧密结合,让参与者亲身感受东莞非遗的活力。以“体验”作为产品的亮点有更强的吸引力,更能够在体验的过程中将非遗与人的关系切身传达。

结语

非遗资源在挖掘、发展中也需要重新思考其发展方式能否彰显其文化本色,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传统,创新弘扬的思路,给我们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容,推进非遗墟市走得更远,让非遗保持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秉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科学发展.甘肃社会科学,2017(6);

[2]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吕品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意义与前景.中国文化报,2009。

作者简介:黄凤琼(1985--),女,硕士,馆员,现任职东莞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纸品手工艺术创作技法浅析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有机酸对五种人工合成磷酸盐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