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堂的实践
2018-09-26侯淑乔侯琳波
侯淑乔 侯琳波
摘 要:区域优秀的民俗文化有效融入幼儿园课程,依托活动来实现,它对于儿童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尊心的形成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实践方式上可依据民俗文化的表现特色灵活使用,重在预期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区域民俗;幼儿园课堂;实践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习总书记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多次阐述其精髓、要义,并指出它对于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人们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意义。提倡要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中国梦,自然也离不开民俗文化的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对于儿童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尊心的形成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儿童置身于具体的民俗文化中,依托游戏活动来实现认知、理解、传承是很有必要且可行的。
实践一:变废为宝,艺术再现
永兴县大布江拼布艺术历史久远,源于汉朝,盛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它流行于民间,实用性强,属于一种原生态的造型艺术。当今的大布江拼布绣基于传统艺术,吸收其他艺术的优点,运用前沿设计理念,加入现代元素,成为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間珍宝。
活动内容和目的
1、观看拼布制作工艺过程,了解拼布艺术的由来、制作工具以及制作流程,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搜集拼布艺术制品,了解拼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利用废布进行拼布活动,激发爱劳动、爱家乡的良好情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颜色不同的布料、剪刀、针线
活动过程与指导
1、集体欣赏:组织观看视频《大布江拼布绣》,感受拼布艺术的魅力,了解拼布的工具及其制作的流程,形成对大布江拼布艺术的初步印象。
2、交流讨论:抛出问题,大布江拼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是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幼儿认识口水珈、兜肚儿、围裙、烟袋、荷包、枕套、鞋垫等日常生活用品,教师讲述其历史,让幼儿体会这种原生态造型艺术的发展历程。
3、尝试制作:指导幼儿完成拼布活动,要求他们3人为一组选择其中任何一件进行尝试制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视,适当指导,多加表扬,激发自主意识和创造力。
4、延伸活动:布置任务,要求小朋友们回家后动动小手儿,拼拼小布艺,先与父母一起分享劳动成果,然后带到幼儿园给大家欣赏。
5、展示总结:展示优秀、有创意的幼儿作品,并总结升华:大布江拼布艺术源于生活,来自民间,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区域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挖掘其文化产品,能形成产业链,并做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实践二:米塑飘香,民俗传承
安仁元宵“米塑”又名“琢鸡婆糕”,是用来庆祝节日或喜事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米塑”是由纪念神农炎帝衍生而来,已在本县流传几千年。初衷是祭祀所需,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身安康、六畜兴旺。做法是先将上等的籼米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粉胚,然后捏塑成各种动、植物模样,再用中草药制成的颜料点缀,蒸熟制成“米塑”。
活动准备:橡皮泥、颜料
活动目的:了解“米塑”这种民俗文化,感受朴素的民风民俗,激发热爱生活、崇美尚劳的情怀。
活动过程与指导
激发兴趣:通过视图展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鸡婆糕”,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活动张本。
观察制作:教师示范捏塑,边做边讲,让幼儿习得制作方法。
操作体验:指导幼儿以橡皮泥为材料,对照成品“米塑”捏制形状各异的“鸡婆糕”,并添加不同的颜色,呈现各自杰作。
延伸总结:元宵米塑与其说是一种艺术,不如说是一种情感。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至善至美艺术的追求。不愧是安仁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实践三:身临其境,参悟民俗
有些民俗,属于表演性质的,对于幼儿来说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这些民俗日渐式微,亟需拯救,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传承。幼儿教师可巧妙地把它纳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依托游戏活动来有效利用。如:宜章“夜故事”、资兴的瑶歌、临武的傩戏等。
宜章“夜故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于元宵节期间的晚上进行。它是将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文学故事等运用戏剧手法表现出来。表演者化好妆、着好装,借助道具和场景将“故事”游行展示,使观众见其型而悟其意,联想其故事情节。一般来说,故事表达人民向往美好、安康,祈盼和顺、兴旺的“人本心愿”,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传统民俗文化,历来受人称道。
资兴瑶族民歌是我国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诉求,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它集音乐性、文化性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闪铄不灭的光辉。
临武傩戏是在古代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主要依托假面具来扮作鬼神载歌载舞,呈现身世事迹、生活百态,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于以上这些民俗,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体会习得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好表现、爱猎奇的特点,引导他们渐渐地接受、模仿、表演,作为六一或元旦的节目推出,从中体味一种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具体操作为:先通过视频或现场观看让幼儿熟悉该民俗文化,引导他们接受、喜欢它,然后制定游戏活动方案,确定游戏的形式和规则,分派各自的任务,再指导小朋友们进入角色,反复琢磨,装扮表演,最后,利用节目表演隆重推出。过程虽长,但收获多多,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儿童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形成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尊心,勇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总之,以活动为抓手,架设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桥梁,以游戏为载体,加强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定然促进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发挥民俗文化的育人功能,助推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大布江拼布绣.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183868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湘南民俗文化的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研究》(编号16C1522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