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心共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理
2018-09-26念戴倩陈思镭
念戴倩 陈思镭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德心之间的辩证关系,注重发挥大学生心理过程与接受、个性心理与接受、心理状态与接受等价值认同接受机理,提出“以德养心,以心育德,德心互哺,德心交融”的德心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理念。为德育与心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就“德心共育”的内涵、目标、特性及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德心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德心共育”的涵义与目标
(一)“德心共育”的内涵
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以发展教育思想为主导,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既灵活运用德育的方法,也巧妙借助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将德育与心育科学地结合,兼而施之,相互借鉴、互为转化,寻求最优化的“交融和渗透”。“以德养心,以心育德,德心共育,德心交融”,是德心相融的理想境界。德心相融,最终形成德心美,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是一种至善、至真、至美的教育。
(二)“德心共育”的目标
培养道德自律,人格健全的优秀接班人。一方面,通过“以德养心”既培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养成其文明行为习惯等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更要培养他们执着的道德追求、健康的道德情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辩别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由他律向自律的突变。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心理学原理,使德育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学会调适与耐挫,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完好、人格健全的目的。
二、“德心共育”的特性
(一)主体性。“德心共育”,强调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课程的积极建设者与开发者。在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我教育达到学生综合素养的自我“内化”的目的。
(二)整合性。一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构建“德育与心育一体化”的课程观。二是课程整合。将学科课程、学科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有机地整合起来,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三是手段和方法上的整合。在同一主题下,学生采取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是多样的。四是资源的整合。有机地整合校内外的环境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
(三)体验性。“德心共育”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强调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设计颇有特色的道德体验内容。强调通过调查、采访、辩论、分享等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少告诉,多体验”、“少讲解,多互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素质的内化,让学生做道德实践的主人。
(四)生成性。道德教育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螺旋发展,体现生成性。从道德行为的养成规律上来看,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由“情感道德体验”再到“素质内化生成”,学生优良品性的习得、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强调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心理的内化,体现了内隐的生成性。
(五)缄默性。“德心共育”,追求的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的道德教育境界。在教育活動中,由于融入了学生的心理,关注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教育活动的主体不再是被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在情感体验方面,是愉悦的、往往产生自我满足感和向更高目标的追求动力。在内部心理机制方面,又体现了较强烈的内隐性,教育的效果往往体现出心灵的“震撼”,这种教育具有可持久性,影响是长远的。
三、“德心共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德心共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课题组深入研究德心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以德养心,以心育德,德心互哺,德心交融”的德心共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理念。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的新判断,注重优化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心理结构,注重发挥大学生心理过程与接受、个性心理与接受、心理状态与接受等价值认同接受机理,为思想品德与心理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确立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将德育原理与心理学原理有机结合,着力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难题。在遵循价值观形成规律和学生心理接受规律的基础上,凝练出“德心共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理念,并贯穿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设计、构建、运行全过程。在实践运用中,坚持教育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育活动的设计遵循学生心理接受规律,教育活动的实施遵循价值观形成规律,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抓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验式实践环节。
基金项目: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德心共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2016-GX-079
作者简介:
戴倩(1974-)女.重庆市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