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时事热点的渗透

2018-09-26杨裕伦

赢未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时事热点案例教学法道德与法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时事热点存在紧密的联系,课程的开放性较强。本文简要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并分析了课程的教学现状。强调了将时事热点,纳入到教学中的重要性。基于此,重点从热点材料的收集、材料的讨论、角色的扮演以及讲座的开展等方面出发,总结了《道德与法治》课中时事热点的渗透方案,以期能够为初中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时事热点;案例教学法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课程特点

开放性、时代性,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所学习的知识,充分描述自己的想法。且能够针对不同事件,发表不同的意见,灵活性较强。从时代性的角度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均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1]。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知识与时代相互联系,将时事热点渗透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缺乏时事热点的现象仍显著存在。仅按照课本的要求讲述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同样会有所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可见,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将时事热点渗透到教学中,主动要求学生参与课程、分析时事较为重要[2]。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时事热点的渗透方案

(一)学生参与材料收集

要求学生参与到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中学时代”为例,教师可将校园暴力事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平台,搜索有关“校园暴力”的时事热点。搜索完成后,学生需将事件发生的经过、自己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并通过“QQ”以及“微信”等途径,将整理的结果交给教师审查。课堂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可为3--5人。小組成员可相互对比各自收集的材料,并选出组长,向其他学生分享材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可使学生的参与感得以提升。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课堂不仅仅属于教师,同样属于每一位学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积极维护同学关系的重要性。长远来看,这对于学生课堂活跃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二)积极组织案例讨论

积极组织案例讨论,可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时事热点有关的知识。将其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较为有利。

以《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学习伴成长”为例,教师可将“复旦大学投毒案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初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成立讨论组,在为学生大致讲述案例经过后,给予每小组10分钟时间讨论。10分钟后,每小组的组长,均需阐述自己的感受。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告知学生:“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大家都长大了,老师很欣慰。复旦大学的学生虽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但并没有真正长大。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将学习与成长兼顾。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让我们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与成长同等重要,对学生正确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引导学生角色扮演

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可使学生在扮演各类角色的同时,体会到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将其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教学深入性的提升较为有利。

以《道德与法治》中“敬畏生命”一课为例,教师可利用“五毒枭之首-刘招华”案件为例展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要求6位学生一同进行角色扮演,1位扮演警察,1位扮演刘招华,2位扮演吸毒者,其余2位分别扮演吸毒者的家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份自行编写台词及剧本,编写后,应为其他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后,不同身份的学生,应总结自己的感受。以使“警察”认为到自身责任的重大,使“刘招华”认识到自身的犯罪行为对家庭带来的影响,认识到贩毒是对生命的亵渎。同时,使“吸毒者”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使“吸毒者家属”认识到加强监督身边人的重要性。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适当开展法治教育

适当开展法治教育,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尊重法律。进而使其能够主动与教师配合,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同样以《道德与法治》中“敬畏生命”一课为例,教师可将校园暴力案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达到普法的目的。例如:教师可在讲座中,设置“教师演讲”、“学生问答”、“学生总结”三个环节。演讲环节中,教师应告知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用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而非包庇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使学生认识到,除法律外,道德的评判、社会的不接纳,均会暴力施加者给予惩罚。采用上述方式展开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任何阶段,均不应发生犯罪行为。使学生能够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该教学方法,同样可达到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时事热点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参与到热点材料的收集中,并以讨论的方式展开课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结束课程,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展法治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德.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与演绎——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8,11(02):26-29.

[2]韦乂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6-137.

作者简介:

杨裕伦(1964-)男,广西省兴安县人,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猜你喜欢

时事热点案例教学法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时事热点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技校企业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探究时事热点有效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时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