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咪喹莫特对BALB/c和C57BL/6小鼠银屑病样皮损诱导作用的比较

2018-09-26吴剑平张军峰史丽云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咪喹涂药鳞屑

吴剑平,谢 倩,陈 林,张军峰,史丽云,詹 瑧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银屑病是以皮肤反复出现炎性增生为典型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2]。咪喹莫特作为Toll样受体激动剂,可通过与TLR-7/8结合,诱导皮肤出现表皮增厚、棘层肥厚、角化不全、嗜中性粒细胞聚集等银屑病样表现,目前常被用于银屑病动物模型的诱导剂[3]。BALB/c和C57BL/6小鼠是目前最常用于该类动物模型研究的两种小鼠品系,但这两种模型有无差异,哪种模型更适用于人类银屑病研究则鲜见报道。本研究即采用BALB/c和C57BL/6两种小鼠品系,比较不同时间点咪喹莫特诱导的两种模型小鼠皮肤形态学、病理组织学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IL-23/IL-17炎症轴在模型进展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SPF级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各24只,均为雌性,体重20~22 g, 7~8周龄,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提供[SCXK (苏) 2016-0003]。实验期间小鼠均饲养在屏障环境[SYXK (苏) 2014-0001]中,按照国标GB 14925-2010[4]的有关要求控制环境参数。实验前先给予3 d健康适应期,饲养和实验期间动物自由饮食。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明欣利迪乳膏(5%咪喹莫特)购自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SuperScriptTMIII First-Strand Synthesis SuperMix购自Invitrogen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Power 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购自Applied Biosystems公司。Olympus显微镜购自日本;CFX384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购自美国Bio-Rad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分组处理

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观察期多为4~6 d[3, 5-6],故本研究选择6 d作为模型观察终点。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均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涂药0 d组(即正常对照组)、涂药2 d组、涂药4 d组和涂药6 d组。

各组处理如下:动物于涂药前一天背部剃毛,形成约2 cm × 3 cm大小的皮肤暴露区。涂药组小鼠每天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并分别于涂药后2 d(涂药2 d组)、4 d(涂药4 d组)、6 d(涂药6 d组)采样。涂药0 d组小鼠背部剃毛后,不做任何处理,第2天直接采样。采样时小鼠先颈椎脱臼处死,剪下背部涂药部位皮肤,分成两块,一块放入10%甲醛中固定,另一块放入-80℃冻存。本实验研究的IACUC号为ACU170704,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使用的3R原则给予人道主义关怀。

1.3.2 皮损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

PAIS评分标准如下: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采用相机每天拍照记录小鼠皮损情况,同时按PAIS标准对皮肤红斑(erythema)、鳞屑(scales)及浸润增厚程度(thickness)进行0~4的评分,将3种积分累计得到总积分。绘制各组小鼠积分变化趋势图,观察各组小鼠皮损的变化情况。

1.3.3 皮损病理组织学检测

HE染色观察小鼠皮肤有无变性、坏死、溃疡、痂皮形成,上皮层有无增厚、表面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有无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等病变。之后在200倍光镜下,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DP2-BSW)测量每只动物的表皮层厚度。

1.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各组小鼠皮肤组织IL-23/IL-17轴相关免疫因子IL-23、IL-17A和IL-17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β-actin为内参,实验结果采用2-△△Ct法进行相对定量。各引物序列如下:IL-23(上游):5’-AACAACAGCTCGGATTTGGTAT-3’;IL-23(下游):5’-ATGACCAGGACATTCAGCAGT-3’;IL-17A(上游):5’-TCAGCGTGTCCAAACACTGAG-3’;IL-17A(下游):5’-CGCCAAGGGAGTTAAAGACTT-3’;IL-17F(上游):5’-TGCTACTGTTGATGTTGGGAC-3’;IL-17F(下游):5’-CAGAAATGCCCTGGTTTTGGT-3’;β-actin(上游):5’-CTGAGAGGGAAATCGTG CGTGAC-3’;β-actin(下游):5’-GAACCGCTCG TTGCCAATAGTGAT-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背部皮肤形态学变化

如图1可见,正常对照组(0 d组)小鼠皮肤均光滑,无鳞屑、皱褶、红斑等。涂药2 d后,BALB/c小鼠背部即开始出现细小鳞屑和点状红斑。第3天开始出现少量皱褶。涂药4 d后,背部皮肤明显增厚,鳞屑变为小块状、红斑连成片状,皱褶呈条状隆起。涂药6 d后,鳞屑开始部分脱落,脱落部位可见点状出血。与BALB/c小鼠比较,C57BL/6小鼠于涂药3 d后才出现少量鳞屑及点状红斑,之后症状缓慢加重。同一时间段比较,C57BL/6小鼠鳞屑、皱褶、红斑、皮肤增厚等症状均较轻,至涂药第6天鳞屑未见脱落。见图1。

2.2 各组背部皮损PAIS评分变化

按PAIS评分标准绘制病变积分趋势线,随涂药天数增加,病变积分逐渐增高,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且同一时间段BALB/c小鼠的积分均高于C57BL/6小鼠,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P< 0.01)。见图2。

2.3 背部皮损病理组织学变化

HE染色结果可见,正常组皮肤较薄,表面有少量角化,无充血、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涂药2 d后表皮开始出现增厚,皮肤表面出现痂皮及少量角化。真皮可见轻度充血及少量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与同时间段C57BL/6小鼠比较,BALB/c小鼠皮肤增厚及角化不全较重。涂药4 d后,BALB/c小鼠鳞状上皮和表皮增厚、角化不全、炎症浸润等情况均较C57BL/6小鼠严重。涂药6 d后,BALB/c小鼠被覆厚层鳞状上皮,表皮进一步增厚,角化不全严重,真皮层有轻度充血、出血,炎症细胞浸润增多。与BALB/c小鼠比较,C57BL/6小鼠表皮增厚、角化不全等病变程度明显较轻。通过表皮厚度测量可见,2 d组、4 d组和6 d组BALB/c小鼠表皮厚度均大于同时间段C57BL/6小鼠,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或P< 0.01)。见图3。

图1 不同品系小鼠背部皮肤形态学变化Figure 1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mouse back skin in different strains

注:同一时间点,BALB/c小鼠与C57BL/6小鼠比较,*P< 0.05,**P< 0.01。图2 小鼠背部皮损PASI评分变化趋势图Note. BALB/c mice compared with C57BL/6 mice at the same time,* P< 0.05,**P< 0.01.Figure 2 The PASI scores of skin lesions in the mouse

注:A:涂药局部皮肤病理组织学变化(HE染色,× 100);B:表皮厚度变化。同一时间点,BALB/c小鼠与C57BL/6小鼠比较,* P< 0.05,**P< 0.01。图3 各组小鼠皮损病理组织学的变化Note. A: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ocal skin after drug was applied. HE staining (× 100). B: Changes of epidermal thickness. BALB/c mice compared with C57BL/6 mice at the same time,* P< 0.05,**P< 0.01.Figure 3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mouse skin lesions

注:与BALB/c小鼠0 d组比较,* P< 0.05,**P< 0.01;与C57BL/6小鼠0 d组比较,# P< 0.05,## P< 0.01。图4 不同品系小鼠皮损组织IL-23、IL-17A、IL-17F mRNA的相对表达量Note. Compared with BALB/c mice of the 0 d group,* P< 0.05,**P< 0.01. Compared with C57BL/6 mice of the 0 d group,# P< 0.05,## P< 0.01.Figure 4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IL-23, IL-17A, and IL-17F mRNA in skin lesions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mice

2.4 IL-23/IL-17轴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

BALB/c和C57BL/6小鼠在造模后,其IL-23、IL-17A、IL-17F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抛物线样变化。与0 d组比较,两种小鼠在造模2,4,6 d后,IL-23、IL-17A、IL-17F均有明显升高(P< 0.05或P< 0.01)。其中,BALB/c小鼠IL-23、IL-17A、IL-17F的mRNA表达水平在用药2 d后即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C57BL/6小鼠IL-23、IL-17A、IL-17F的mRNA表达水平在用药4 d后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见图4。

3 讨论

银屑病是目前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2%左右[7-8]。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9]。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皮肤过度角化、鳞屑、红斑形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银屑病的动物模型有多种,如药物诱导型模型、阴道上皮模型、基因突变及转基因模型等[10-12]。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模型,因其制作方法简单、致病机制与人类银屑病类似等原因,近年来被广泛用于人类银屑病研究[3, 13-14]。据文献报道及本实验室以往的研究经验发现,该方法诱导的模型,一般于造模第6天银屑病样症状达高峰,之后症状逐渐减弱直至完全缓解,因此模型观察期一般以6 d为宜[3, 15-16]。

本研究显示,通过背部连续6 d涂抹62.5 mg的5%咪喹莫特乳膏(明欣利迪)后,可诱导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逐渐出现鳞屑、红斑、皮肤增厚及皱褶等典型银屑病样皮损,病理组织学鳞状上皮与表皮增厚、角化不全、角化过度、真皮充血、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均类似人类银屑病表现。但同时间段两种模型动物比较,BALB/c小鼠银屑病样症状出现更早、进展更迅速,且症状更严重,银屑病样皮损更典型。于涂药2~3 d后,BALB/c小鼠即开始出现细小鳞屑、红斑等症状,4 d后鳞屑、皮肤增厚、红斑等症状逐渐加重,到第6天达高峰。PAIS评分各项指标比较,BALB/c小鼠也均高于C57BL/6小鼠。HE染色发现,随着涂药天数的增加,两种动物模型表皮增厚、皮肤表面痂皮、角化不全、真皮充血、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均逐渐加重。但与形态学改变一致,BALB/c小鼠的各项病理指标变化均更显著且典型。

相关文献报道,咪喹莫特作为Toll样受体(TLR-7/8)激动剂,其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机制与IL-23/IL-17轴的激活有关[3, 17]。本研究同时测定了IL-23/IL-17轴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发现,BALB/c小鼠的IL-23、IL-17A和IL-17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在涂药2 d后即达高峰,之后逐渐回落,而C57BL/6小鼠在涂药4 d后各项细胞因子才达高峰,之后逐渐回落,该结果与van der Fits等人[3]的结果趋势一致,提示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模型中,IL-23/IL-17轴的激活要先于银屑病样皮损的出现,也进一步揭示IL-23/IL-17轴的激活是皮损出现的诱导因素。同时BALB/c小鼠IL-23/IL-17轴的激活要先于C57BL/6小鼠,提示IL-23/IL-17轴的优先激活是BALB/c小鼠模型进展更加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可见,咪喹莫特可诱导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皮肤均出现银屑病样皮损表现,其中BALB/c小鼠症状出现更早,进展更迅速,鳞屑、皮肤增厚、角化过度及不全、炎症细胞浸润等皮损改变更典型。鉴于该模型病程短,且具有自限性等特点,BALB/c小鼠可能更适合用于人类银屑病研究。此外,本研究表明IL-23/IL-17轴的激活可能是诱发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关键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咪喹涂药鳞屑
牛黄解毒片治带状疱疹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鳞屑程度与维吾尔医体液(helit)学说关系△
外用咪喹莫特联合Nd:YAG激光治疗表浅基底细胞癌的疗效观察
扶他林软膏并非想用就用
浅谈藏医《四部医典》外涂药的开发价值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
咪喹莫特在扁平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缓解肌肉关节痛 首选外用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