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小学语文的经验总结
2018-09-25刘辉
刘辉
摘要: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对学生语言文字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祖国优美的文字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存在“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的弊端。这样的教学方法,破坏了课文中文字的韵味美和整体美。学生听的多,想的少,直接作答多,深入思考少,久而久之,语文学习就形成了“少慢差费”的顽疾。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对文字的喜好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验总结
在一节语文课上,首先要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通、读懂一篇课文,其实这是为学习语言打基础。新课标要求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要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运用多种方法,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理解,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祖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就十分重视读的训练。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体会到文章中的一些内在的东西,有些知识,老师甚至不需要讲解,学生就已从阅读中领悟,这就是读的魅力所在。巴金先生曾谈到自己少年学文时说:“我从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很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書......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从古至今的学者都在强调读的重要,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作者的遣词造句和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学生收年龄的限制,未必能够透彻的理解,但是熟读成诵却并不是什么难题。我们现在读大量的好文佳句,学生作为储备积蓄于心中,日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将会受益无穷。小学课本中的语文课文,基本都是白话文,语意并非生涩懂,很多语言都是通俗易懂,只要多读几遍,很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说明的事情,所要表达的含义。清代学者唐彪有精彩的论述:"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意思是说,文章读得非常熟了,就"融化"到了我的脑海里,分不清是别人的文章还是自己的文章了。写起作文来,我心里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没有不随我意的,(那些精美的语句)随笔而出,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滔滔不绝。
学好语文的前提,就是要多读书。读书的范围很广泛,不只是局限于我们课本上的课文,可以读一些名家名著。现在有许多适合于小学生阅读的文章,像《兔子坡》、《木偶奇遇记》等这些文章都是即有意,又有趣的作品。而中国的名著,现在也有很多青少年版,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文中的古诗跌宕起伏,定会让学生们爱不释手。书读多了,语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没有反复的吟咏揣摩玩味,对语文的理解感悟能力就不可能提高;没有大量的文学阅读作背景,孩子的文学积累就不可能深厚,表达能力就不可能强。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茁壮的庄稼来。学生书读得少,语言积累贫乏,硬要他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来,那只能是"赶着鸭子上树"。
语文学习不仅要多读,还要对其中的佳句好段背诵下来。背诵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段落,可以成为真正的积累,沉淀在心底的语言,让优美的语言文字植根于心灵。对于背诵,大文豪郭沫若在回顾幼年学诗时也说:"儿时囫囵地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义,然而入脑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而朱光潜老先生的体会更深:"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都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都是深长的?
中国古代教育经验证明,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背诵是阅读的延伸,但是被是建立在理解,喜爱的基础上的,拒绝机械的背诵。那样的背诵,也会忘记的很快,不能达到积累的作用。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背得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厚积而薄发,没有这个“厚积”学生表达、写作能力就不能“如泉之勇,滔滔不绝。”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能成为文学家,但是有了文学的积累,他的人生定会有一个全新的改变。文学会让很多人更优秀,更完美,这是毫无疑问的。
成功的语文学习,让孩子熟读成诵,并且把优美的词句牢记于心。这样他就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功底,逐渐他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就会自己到广阔的书海中寻找更多的知识。语文学些最终把他带入了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这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
学习语文,不在囿于死记硬背,而是感受语文文字的美,相信在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下,语文学习定会让学生有满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