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式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8-09-25田恒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6期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公共管理国家标准

田恒

摘要:本文基于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对教学实践的思考探究如何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推动课程教学变革的方式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特点和课程教学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標和课程要求适时地创设新的参与途径和机制,进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国家标准;参与式教学;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082-03

在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追求课程教学法创新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这要求我们重新系统地审视课程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方法正是撬动这一变革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基于“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和对教学实践的思考探究如何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学生本位”的课程教学范式,旨在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参与式教学通过过程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形成“自我主导型”教学,逐渐实现“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趋向积极的一种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参与式教学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转变学习的思维方式,也强调教师需要彻底重新反思教学的理念及其具体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要具备一种设计的价值和逻辑思路,确保教学过程构建起一种“问题引领、主动参与、互动生成、生动发展”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此,需要做到三个中心:以学生的知识起点为触发点,即学生中心;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即现实中心;主要是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即活动中心。[2]

二、参与式教学法与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关联

(一)参与式教学法符合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

2018年1月30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其中,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9个专业必须符合该标准。该标准从专业素养、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三方面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了明确规定。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就理论课学分和实践课学分的比例做了规定,即“理论课程学分不高于总学分数的85%,实践课程学分数不低于总学分数的15%”。为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实现,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明确了教学过程规范,其中一条即为“提倡案例教学,鼓励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这意味着,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将被置于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参与式教学法符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

1.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凸显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参与性实践。按照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描述,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学科价值的公共性、学科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内容的专业性、学科方法的多样性、学科导向的应用性等基本特征。也即是说,公共管理类专业须基于学科内在要求和学科特点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合理分配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下面以G大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为例,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9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环节135学分,实践体验模块24学分,综合素质训练10学分。大类平台课的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该类总学时的18%,专业课的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该类总学时的32%。这说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导向性特征明显。

2.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亦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基于这种特征考虑,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许多课程设计有实验实践教学模块,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G大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培养方案可发现,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学生参与各教学环节的主体性将进一步得到彰显。G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的实践课和实验课分别为122学时和22学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必然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由此在教学安排的制度层面形成了一种参与导向的教学模式。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途径

(一)基于问题引导与独立思考的课堂自由式发言

课堂自由发言是积极有效的教学参与形式。自由式发言在于教师课前教学任务安排、课堂组织与把控、课堂教学激励机制构建。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及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独立思考与之关联的社会问题。自由式发言有赖于教师对课堂有效驾驭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要求要有明晰的发言规则。要使这一途径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合理的发言激励机制,可明确学生课堂发言分取决于学生课堂发言次数。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高质量的、系统性的问题设计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积极参与和贡献课堂。

(二)针对公共管理现象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赛

针对公共管理现象和热点问题在课堂开展辩论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亦能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例如,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就可以围绕政策制定过程(尤其是政策议程设置)和政策变迁等相关知识设计辩题,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习公共政策理论知识。事实上,这一模式已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得到较好试用。

(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学习和讲解

这一途径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相关课程的某一知识点开展专题讨论和学习,并就学习情况在课堂进行分享。不过,通过这一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需要避免一些错误做法。部分高校教师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简单化地将参与式教学理解为“学生主讲”,即本应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内容完全交由学生做主。这不仅是一种误解,更是一种错误。实际上,专题学习和讲解需要由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重难点等合理地设计与课程相关的前沿专题供学生选择,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亦能接触和了解学科(专业)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

(四)围绕特定的知识点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增强学生感知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如“两上两下预算过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访接待”、“公开招投标过程”、“招聘与甄选”等就适合用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

(五)充分利用学校实验教学平台组织开展实验项目

开展课程实验教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开展基础性实验,比如指导学生学习操作相关软件;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项目。例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与软件操作”、“社会保障综合实验”、“电子政务实验”、“社会保险实验”等即为专业性极强的实验项目。相关课程实验项目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持。

(六)指导学生搜集编写案例并进行案例研讨和分享

在公共管理领域,案例即为对公共管理行动过程的具体情景的真实再现。公共管理案例的形式多样且目标极为丰富。此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专门的研究者撰写出来供学生学习和研讨教学案例;另一类是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整理、编写的教学案例。通过第二种模式开展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案例结构和写作思路有清晰的認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案例教学方案。

(七)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典文献开展读书报告

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大量阅读与课程相关的教材,更要阅读与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经典是那些经过时间洗礼、历史沉淀流传下来具有启迪性、影响力的权威著作,包括综合经典和学科经典。阅读经典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让学生充分汲取那些有用和“无用”的知识,逐步构建一个相对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可获得学术感染力,进而增强其学术想象力。阅读经典的过程是艰辛的,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的快乐就需要创造课堂机会让学生分享其阅读体验、收获、困惑和思考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指导学生阅读重要的学术论文,分享自己的观点。

(八)培育学生局外人意识分享身边的公共管理故事

我国各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学生作为这一大变革时代的重要主体,直接或间接地体验了诸多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作为“局内人”,学生定然不能很好地洞察这些正在发生的故事和变化,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培育学生“局外人”意识以激发其思考、理性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公共管理故事,形成独特的教学叙事。例如,对于农村生源的学生来说,教育精准扶贫、生源地助学贷款、村干部问题、三留守问题、“一事一议”项目、村村通项目、农村“三变”改革等议题并不陌生,但学生通常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公共管理故事缺乏自知和自觉。通过让学生分享身边的公共管理故事旨在让学生体验分享式教学参与的意义,培养学生政策理解与分析能力、公共事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九)依托实习基地资源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教学

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依托高校现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高校实践教学基地通常是比较稳定的供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平台,这种制度化的管理、稳定的合作机制可为相关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赴校外相关公共部门、社区进行参观考察。不过,赴外开展实践教学需要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定的经费和交通安全等作为保障。

(十)围绕社会公共问题指导学生寻找最佳项目方案

在国家和社会处于多重转型的大时代,人们在拥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公共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矛盾和邻避冲突问题、难民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贫困问题、移民子女教育问题、智慧社区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这些问题遍布于社区、地方、区域、国家、国际等不同层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教学中以公共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最佳项目方案,逐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家使命、地方关怀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才。

(十一)聚焦高校社区及周边社会问题开展社会调查

校园及其周边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关注此公共生活空间的“微事务”及其相关问题的意义重大。例如,大学生网贷、大学生假期工、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求职、残疾大学生公共服务、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高校贫困生资助、生态校园建设、学校食品安全、学校周边治安、学生医疗保障、校园失窃、校园安保服务、校园生活垃圾治理、共享单车管理、学校周边摊贩治理等现象和问题为不同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参考调查议题。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课外时间围绕类似"微事务"和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依据调查结果撰写出社会调查报告后在课堂分享。

(十二)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并指导学生开展服务学习

服务学习有着将社区服务与学术课程结合起来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它对学生的学术性学习成就的提高、个性及社会性发展、公民责任感与职业意识的加强均有显著、积极的影响[3]。一种可行的策略是将社区参与引入到课程实践教学中来,比如可组织学生在固定的日期和时间段到敬老院、孤儿院、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

据前述之,前八种参与式方法适用于课堂内教学,后四种参与式方法适用于课堂外实践教学。当然,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具体如何运用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参与式教学法。

四、结语

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推动课程教学变革的方式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特点和课程教学要求是高度契合的。通过情景化、项目化、生活化、社会化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参与式学习成为撬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一大法宝。在教学实践中,参与式教学需要与其他配套的改革、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适时地创设新的参与途径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套装上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0-866.

[2]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1):54-56.

[3]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1-8.

猜你喜欢

参与式教学公共管理国家标准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普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