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2018-09-25蒋桂英桂萍罗宏海樊华
蒋桂英 桂萍 罗宏海 樊华
摘要:本文基于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2017年度开展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初步探析。从混合式教学设计、在线学习监督分析、现场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效果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研究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相关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143-02
一、《作物栽培学》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目标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研究通过采取合适的技术,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作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建成、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从其特点来看,课程基本概念多,知识面广,栽培措施烦琐。而新疆作物规模化生产下发展性栽培新技术多,拓展性学习资料多,且授课内容多,课时少,适合开展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提供课程教学所需的讲义、课件和视频等教学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然而,单纯的网络学习不利于学生对课程整体的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析以及课程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与管理,学生课程网络学习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采用混合式学习的理念组织学习,培养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中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综合能力以及在小组交流与合作中提高综合素养。解决目前《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上课进程快、学生难以消化理解。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累积,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展开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地方农林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混合式教学总体思路
(一)课程基本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建成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掌握主要作物的栽培模式,针对生产中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备指导作物生产的基本技能。每年面向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等4个本科专业210余位学生开设,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
(二)混合模式
以《作物栽培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分析当前该课程的教学设置情况,以混合式学习模式为指导,基于校园网络平台,整合《作物栽培学》课程学习资源,构建《作物栽培学》课程混合式学习平台。作物栽培学混合式学习平台与资源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既能够让教师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又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以农学专业为例,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12学时。根据混合式学习模式,理论教学中30学时进行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作物的器官建成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22学时进行自主学习,线下学生借助课件、视频等材料,按照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自我学习,完成作业,课上老师总结重点、要点,随堂测试,确保自我学习效果,而实验学时均进行课堂讲授。
三、在线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学生需求分析调查结果,以及分析石河子大学现有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混合式学习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满足学生课下学习和老师课上引导的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混合式学习平台应满足自主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两个方面的需求,因而确定了本课程具体模块功能包括:学生服务系统、课程资源系统、教师服务系统、互动交流系统等,具体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性质,将其中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发展;作物分类;新疆主要栽培的作物概述;(看不懂)主要栽培作物发展中的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等为学生网络课程自主学习任务,限定具体的学习时间,每一个自主学习内容均有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应掌握的知识点,留有作业和自测题,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自测以检测学习效果。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计划穿插有关作物栽培学概论、小麦、玉米、棉花四章4次在线测试,通过对课程进行阶段性评测,了解學生对新疆主要栽培作物学习的效果。4次测试均在网络学习中规定时间完成,完成后系统会自动保存试卷,老师课下网络阅卷。另外,在每个专题内容学习完成之后,教师会根据学习内容安排相应的课程作业,考查学生的学习反馈,课程作业仍以在线形式完成,从而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线下教学环节设计
(一)总体设计
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安排22学时,11次课后网络自主学习,占总课时的34.38%,主要学习内容见表2,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授课教师提供的课件学习、作业和在线测试,以保证学习效果。
(二)课前任务单设计
《作物栽培学》课程课前任务包括知识点化的教学视频、课程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注意的问题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每次理论课堂教授前需要学生预习的教学内容。
(三)课上教学设计
22学时的自主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的课后线上学习,完成测试和作业,课上授课教师采用学习典型效果展示—归纳学习中的问题—串讲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提出拓展性学习问题等形式展开。
课堂面授采用专题讲解,在教师讲解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等形式推进教学。小组学习是指学生按照授课老师提供的主题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学期末有2次讨论课,内容涉及小麦和棉花专题,要求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若干,每个小组按照老师提供的题目进行汇报,最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汇报内容和效果进行点评,并展开小组互评和班级讨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课程其他专题均按照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堂分析—学生反馈—教师归纳的形式进行。
五、教学效果评估
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一种渐进性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学习模式,其学习效果的评价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应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因而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课堂教学。(5%)用于考察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情况;(2)自主学习。(10%)根据系统记录,考察学生网络学习情况;(3)课程作业.(10%)考察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4)在线测试。(15%)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5)小组合作讨论。(15%)小组协作学习,评价小组集体合作学习效果;(6)课程反思。(5%)评价课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感受;(7)课程节课闭卷考试(40%)。课程水平考试。
总的说来,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植物生产类专业骨干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应用方式,积累应用混合式学习的实际经验,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混合式学习实施效果的指标,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课程教学的特色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相关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