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应用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18-09-25梁媛程媛媛史广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7期
关键词:课程群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教学

梁媛 程媛媛 史广宇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環境类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学生对环评知识的应用,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构建面向环评职业资格认证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体系,并加以整合与深化;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将环评涉及到的知识点分布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微课、视屏课程等多途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授课效果。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教学;课程群;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130-0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需要具备资质认证、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或工程师资格证,使得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和要求显著提高,进而对高校环评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法,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目前课堂授课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影响评价工程案例缺乏衔接,学生掌握的知识只适用于课程的结业考试,达不到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目标要求,需要探索面向应用型《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一、面向环评职业资格认证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深化,构建立体式知识结构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国家目前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部分环境类的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为减少毕业生从事相关专业的适应期,提高他们通过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职业资格考试的概率,在课程大纲及课程教学内容中将部门职业工程师考试的重点内容作为本门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部分学校已尝试引“证”入“课”的教学模式,如武汉纺织大学也积极探索“课证融合”式教学计划,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双证制度”。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孔韬研究将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ETC)的学历教育与英国行业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使BETC教育按照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实施对学生的培养。而环境类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很难将“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的资质考试”等同于课程学业考核,但可尝试将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大纲中的掌握、熟悉的知识点渗透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练习中,增加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毕业后有利于学生快速缩短从事环评相关专业的适应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备战。

二、面向应用的环评案例库建设

实际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的讲解、讨论与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培养学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建立各典型环评案例库,通过“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对环评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筛选公路、固体废物类(垃圾场)、化工石化类、火电、机械加工、市政开发、污水厂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给出每类建设项目的影响特征和环评重点,并通过4—5小题的练习题增强学生对工作等级确定、评价因子筛选、环境调查、评价重点筛选、工程分析、法规、标准的应用、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群的建设

高校课程建设有两大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单门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横向上,由单门课程建设向课程群方向发展。课程群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工程,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科目为《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四科内容,知识点多、更新快,仅仅依靠《环境影响评价》单门课程的建设不能完全提供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应该建立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核心课程,按照关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建立课程群。本课程群主要由《环境学基础》、《环境法规与标准》、《环境系统分析》、《环境管理学》、《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规划学》等构建,需要在《环境法规与标准》中主要学习环评工作中主要用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系统分析》课程中主要学习污染物在大气、水等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模型的计算。《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主要学习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影响预测和评价及污染防治措施等部分内容。在污染物预测的内容中主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项目概况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及模型中参数的确定,而预测模型的推导及原理主要在环境系统分析课程中讲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本门课程的平行课程,体现污染防治与管理中的多种措施,不仅以后末端处理设施消减污染物的排放,还要通过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少产生污染物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学》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后续课程。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

课堂讲授仍是《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重点,重点讲解本门课程中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和分析思路等,让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

在学生掌握环评的基本思路和分析重点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以“环境影响评价案例”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活动,精选不同类型的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相关的课程设计,深化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课程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PPT的质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可提前1—2周将案例素材和问题给学生,通过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和教材进行相应的准备,在课堂上请同学针对案例及问题进行逐条分析,教师点评分析的结果并追加问题,考评学生对环评知识点掌握的程度。

尝试将微课、视频教学引入环评教学中,可将微课、视频教学资料通过教学平台发给学生,学生可自学相关部分的内容,有助于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A课程教学为48学时,课程设计为1周,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B课程教学为32学时,课程设计为0.5周。课程设计主要为给定一个建设项目基本概况,2—3位同学为一组,完成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在课程设计环节通过多次答疑、小组成员中的讨论、分工协作,有助于学生对环评报告、环评主要技术方面的理解掌握,并提高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任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持续培养

我校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任课教师均具有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质,通过环评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承担一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业务能力较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法律法规较熟悉,授课能满足学生对本课程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珍茂,陈玉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5):177-180.

[2]顾明珠.能力本位“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4),:45-46,16.

[3]张宝秀.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双证书”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16(4):85-88.

[4]孔韬.与英国职业标准相衔接的BTEC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3):89-92.

[5]梁鸿霞.以实践为核心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浅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29(6):102-104.

[6]陈润羊,徐卫东,高柏,刘金辉.“环境管理与质量评价”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90-193.

猜你喜欢

课程群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教学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