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双酚A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018-09-25单菲菲吴茵茵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6期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研究

单菲菲 吴茵茵

摘要:双酚A是一种具有显著的类雌激素作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提示BPA暴露可能是引起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本文对近年来双酚A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双酚A;子宫内膜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063-02

双酚A(BPA)与雌激素的化学结构相似,是一类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显著的类雌激素作用,可经口、呼吸道、皮肤等多种途径被人体摄入,并可在尿液、血清、乳汁、羊水等组织中被检出。子宫内膜癌是一组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加速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1]。然而,目前尚无证据证实BPA暴露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一、人群BPA暴露现状

BPA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BPA。研究表明,频繁接触环境BPA,可显著增加人体BPA摄入量,如频繁使用聚碳酸酯塑料瓶饮水,职业性接触热敏纸,特殊工种的BPA职业性暴露等。研究还发现孕妇血清BPA浓度与胎儿脐带血BPA浓度成正相关[2]。BPA-葡萄糖苷酸是BPA在人类肝细胞中的主要代谢产物,它的解离是胎儿BPA暴露的决定性因素。

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年轻人BPA暴露剂量约为64.8ng/kg体重/天,主要来自膳食摄入[3];德国一项研究从1995—2009年间的600个样本中测得BPA摄入量的中值浓度约为0.037μg/kg体重/天;2011—2012年全美人口中,BPA摄入量的中值浓度为25ng/kg体重/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BPA的安全摄入量为50mg/kg体重/天。

二、BPA的内分泌干扰作用

BPA是一类公认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导致女性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变。BPA已被证实可与多种受体结合,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发挥其类雌激素作用。研究发现,雌二醇和BPA可引起人类雌激素受体α依赖的蛋白水平增高[4];BPA可在小鼠β细胞中通过雌激素β受体表现出强烈的雌激素作用[5];且与人雌激素相关受体γ(ERRγ)之间存在强大的结合力[6]。此外,BPA的一种代谢物MBP,在低浓度下仍具有雌激素活性,T细胞暴露在一定浓度的BPA或MBP中,可以增加T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α和β[7]。然而,BPA的类雌激素作用机制尚无定论。

BPA还可能对人体产生其他内分泌干扰作用。研究发现,BPA可与雄激素受体结合,但是不能激活雄激素受体[8];尿BPA浓度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之间具有相关性[9],提示BPA可能对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量研究证实BPA具有多种内分泌干扰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三、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现状与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癌是一组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改变分为I型和II型。I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亚型包括子宫内膜样腺癌和粘液性腺癌,II型包括子宫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小细胞癌等。其中,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较II型患者多,约占全部发病人数的90%左右。作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加速上升趋势。根据全球的统计数据,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从2002年的19.8/10万上升至2008年的28.7/10万,居发达国家死因排位第10位,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及饮食行为改变,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6.51/10万上升为2008年的9.52/10万,上升了1.5倍。北京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自2001年以来明显超过宫颈癌,并于2008年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除肥胖、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已知的危险因素外,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5年发布的一项有关子宫内膜癌的公告显示[1],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年龄(估计相对危险度估计为2—3)、未生育(估计相对危险度为3)、不育(估计相对危险度为2—3)、月经不调(估计相对危险度为1.5)、延迟绝经(估计相对危险度为2—3)、月经初潮提前(估计相对危险度为1.5—2)、长期使用雌激素(估计相对危险度为10—20)等,提示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四、BPA与子宫内膜癌

研究提示,雌激素具有促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1]。199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BPA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可表现出类雌激素作用[10],并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Wang KH等人的研究发现,BPA具有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系(RL95-2)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且通过增强COX-2基因的表达,增强其迁移和入侵能力,该研究的结果还发现,COX-2基因的表达是BPA诱导的细胞迁移和入侵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2004年一项在绝经前妇女中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复杂子宫内膜增生伴恶性潜能患者的血清B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子宫内膜增生组,提示BPA暴露是子宫内膜癌的保护因素,但由于其样本量仅为18人,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证明BPA暴露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獻:

[1]ACOG,SGO.Practice Bulletin No.149:Endometrial cancer[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5,125(4):1006-1026.

[2]Lee YJ,Ryu HY,Kim HK,et al.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bisphenol A in Korea[J].Reprod Toxicol,2008,25(4):413-419.

[3]Gao C,Liu L,Ma W,et al.Bisphenol A in Urine of Chinese Young Adults:Concentrations and Sources of Exposure[J].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16,96(2):162-167.

[4]Kita K,Jin YH,Sun Z,et al.Increase in the levels of chaperone proteins by exposure to beta-estradiol,bisphenol A and 4-methoxyphenol in human cells transfected with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cDNA[J].Toxicology In Vitro,2009,23(4):728-735.

[5]Soriano S,Alonso-Magdalena P,García-Arévalo M,et al.Rapid insulinotropic action of low doses of bisphenol-A on mouse and human islets of Langerhans:role of estrogen receptor β[J].PLoS One,2012,7(2):e31109.

[6]Liu X,Matsushima A,Shimohigashi M,et al.A characteristic back support structure in the bisphenol A-binding pocket in the human nuclear receptor ERRγ[J].PLoS One,2014,9(6):e101252.

[7]Cipelli R,Harries L,Okuda K,et al.Bisphenol A modulates the metabolic regulator oestrogen-related receptor-α in T-cells[J].Reproduction,2014,147(4):419-426.

[8]Teng C,Goodwin B,Shockley K,et al.Bisphenol A affects androgen receptor function via multiple mechanisms[J].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13,203(3):556-564.

[9]Andrianou XD,G?ngler S,Piciu A,et al.Human Exposures to Bisphenol A,Bisphenol F and Chlorinated Bisphenol A Derivatives and Thyroid Function[J].PLoS One,2016,11(10):e0155237.

[10]Bergeron RM,Thompson TB,Leonard LS,et al.Estrogenicity of bisphenol A in a human endometrial carcinoma cell line[J].Mol Cell Endocrinol,1999,150(1-2):179-187.

猜你喜欢

子宫内膜癌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配对盒基因2和CD44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与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