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弥散加权与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作用分析

2016-05-20张松山武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4期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张松山++武胜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实施子宫内膜癌分期过程中, 对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增强成像(DC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 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临床采用磁共振DWI的方法实施检查, 对照组患者采用磁共振DCE的方法实施检查, 观察对比针对子宫内膜癌总体分期诊断价值以及肌层浸润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对比肌层浸润整体准确率,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对比浅肌层浸润准确率、深肌层浸润准确率、浅肌层浸润灵敏度、深肌层浸润灵敏度与阳性预测值,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比磁共振DWI结果同磁共振DCE结果, 前者在获得的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准确率以及灵敏度方面更为显著, 对于子宫内膜癌疾病的临床诊断表现出显著价值。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子宫内膜癌

DWI、DCE属于极为关键的重要MRI功能成像技术, 其能够将组织结构完整性充分反映[1]。为了对比DWI成像以及DCE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疾病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将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 利用抽签法展开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分组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及区人民医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观察组年龄33~69岁, 平均年龄(51.5±11.9)岁;实施全腹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3例, 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7例。对照组年龄35~79岁, 平均年龄(51.6±12.1)岁;实施全腹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1例, 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9例。两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准备实施手术前合理选择磁共振仪器, 主要选择CE公司Signa1.5T扫描仪。注射器选择MadradSS 300高压注射器, 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注射液, 调整注射剂量为0.1 mmol/L。调整扫描范围为:患者骶髂关节水平直至耻骨联合下。临床患者采取仰卧位, 保证患者膀胱保持轻度充盈状态。对患者实施平扫:临床选择矢状位以及横断位T2WI, 横断位快速T1WI, 根据当前需要, 对患者添加冠状位T2WI扫描[2]。患者DCE成像扫描:在20 s、60 s与120 s对患者实施扫描, 选择横断面以及矢状面对患者实施成像。调整横断面视野为36 cm×36 cm, 调整矩阵为320×224, 调整矢状面视野为36 cm×36 cm, 调整矩阵为256×192。控制横断面层厚5 mm, 控制层间距1 mm。控制矢状面层厚4 mm, 控制层间距1 mm[3]。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对比肌层浸润整体准确率发现, 观察组91%, 对照组7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浅肌层准确率为95%, 灵敏度为87%, 阳性预测值为96%;对照组浅肌层准确率为79%, 灵敏度为75%, 阳性预测值为82%;观察组深肌层准确率为86%, 灵敏度为95%, 阳性预测值为83%;对照组深肌层准确率为75%, 灵敏度为79%, 阳性预测值为70%;观察组浅肌层浸润准确率、深肌层浸润准确率、浅肌层浸润灵敏度、深肌层浸润灵敏度与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 本身所具备的优点突出:①该方法能够明显减少成像时间, 提高临床诊断的效率。②磁共振弥散加权在应用的过程中, 有效融合了propeller技术, 针对运动伪影的降低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4]。③该种诊断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增加敏感性, 通过增加分析运动, 促使信号的强度更强, 在本质上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 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5]。

动态增强成像在临床的应用当中, 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形态学的表现来分析, 患者在接受MR平扫的过程中, 其具体的表现情况与增强扫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 增强扫描实施过程中, 针对患者病灶的显示会更加清晰一些。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应用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 发现很多患者的病灶都生长较快, 临床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从临床的角度来分析, 动态增强扫描的选择和应用, 可以针对患者的病灶进行有效扫描处理, 在临床检出率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相对于传统的平扫而言, 动态增强扫描还可以对患者的病灶大小、是否存在淋巴结等情况进行扫描, 获得更加准确的病理情况。

综上所述, 临床对于子宫内膜癌疾病, 采用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对子宫内膜肌层浸润以及分期实施评估, 最终获得效果明显优于磁共振DCE成像技术, 从而为子宫内膜癌疾病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可显著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曼, 余建明. MRI、DWI和DCE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14):2278-2280.

[2]刘桂芳. 3T MR动态增强及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应用.山东大学, 2008.

[3]叶自青.子宫内膜癌MIR征象与CD105、PCNA表达的相关性. 郑州大学, 2011.

[4]袁晓春, 王夕富, 郑林丰, 等.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 16(10):7-11.

[5]李晶英. 3.0T MR LAVA动态增强及DWI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徐州医学院, 2013.

[收稿日期:2016-01-04]

猜你喜欢

子宫内膜癌
p53蛋白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中应用的临床价值
配对盒基因2和CD44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腹腔镜在早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效果和可行性观察
奈达铂联合紫杉醇方案化疗同步放疗治疗子宫内膜癌单发转移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