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异地办学形态下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8-09-25董会周勇李霄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6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

董会 周勇 李霄

摘要:异地导师制对本科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新老校区距离的原因,异地本科生导师的作用被大幅度弱化,出现了教师不愿当导师、“本土”导师不足、导师引导学生不全面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能够显著提升本科生导师作用的措施,为构建符合异地办学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提供思路。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异地办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031-02

本科生导师制发源于14世纪时的牛津大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素养[1]。现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学生志向的差异性与国家“批量生产”的培养模式存在显著冲突[1,2]。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把本科教育的普适性与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是学校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本科生导师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

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培养模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急剧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导致高校异地办学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办学形态。因此,伴随着异地办学形态的出现,高校导师制出现了异地本科生导师制[3]。

一、高校异地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为达到本科生导师制应有的效果,使教师与学生应能够及时沟通与交流,但高校的异地办学形态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增加了难度,并对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1.“本土”导师数量不足。文中“本土”导师是指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与本科生生活在同一校区的教师。与本科生生活和学习在同一校区的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维持学校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的良好运行,能够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同时,为保证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达到其预设的目的,导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因此,各高校本科生导师主要由负责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担任。负责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通常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活动,不能长时间与本科生处于同一校区。因此,“本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

2.学校激励及监督政策不完善。大多数高校缺乏对本科生导师的激励和监督,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导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而由于异地办学的原因,导师付出的精力更大;另一方面各高校的科研及教学考核又较为繁重[4];但是本科生导师基本属于“义务劳动”,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或者不但没有回报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而发生被处罚的情况。这些原因导致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不愿意担任本科生导师。究其原因,主校区与分校区管理人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同,相应的组织领导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经费投入[3,5],并且缺少相应的激励与监督政策,异地办学由于很难克服主校区与分校区之间教学与管理难统一的障碍,异地本科生导师制仅仅是形式上存在。

3.异地办学导致导师不能全方面引导学生。本科生导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各高校的政策主要倾斜方向为引导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塑造。2000年以前,学生和老师都生活在一个校区的时候,老师能利用碎片时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异地办学以后,对本科生导师而言碎片时间基本无用。另外,异地办学掐断了平时导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导师不熟悉导致学生思想上出现矛盾时不愿与导师交流[6]。上述原因均导致导师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和及時对学生做思想工作。

二、完善高校异地办学本科生导师制问题的应对措施

1.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均离不开互联网。同时,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也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在高校异地办学状态下,互联网成为了联系导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导师与学生应该主动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师生在不能见面的情况下导师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想不通的事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导师及时沟通。

2.提升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感。导师与学生确认引导关系初期,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外及课内活动增加学生与导师的接触次数,使得学生能够尽快了解老师,并与导师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加强导师与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在提升了学生对导师信任感的基础上,学生遇事寻导师才能习以为常,这样导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并针对学生的状态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3.建立完善的本科生导师激励及监督制度。目前各高校的科研及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对于近乎“义务劳动”的本科生导师,专业课教师基本不会主动提出担任。高校应该完善本科生导师的激励及监督制度。对于能够积极帮助本科生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譬如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异地导师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考核进行激励。同时,为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在激励的同时还需要完善监督制度。双重机制的调节下异地本科生导师制才能避免处于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

4.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异地办学的高校通常会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公寓,由于新校区通常建在郊外空气较好的区域,退休教师喜欢长时间居住在新校区。学校可以通过激励退休教师加入本科生导师队伍中,这不仅能够缓解“本土”教师的不足,还能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退休教师往往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本科生导师制是保证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行而有效的途径,而高校异地办学模式对现有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高校教师应该积极面对这种挑战,基于全面认识异地办学对本科生导师制造成不便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统筹管理及教师积极配合,使得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切实为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76-85.

[2]张金萍,周游.成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8).

[3]陈鹏勇.高校异地办学导师制本土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152-155.

[4]龚束芳,张波,车代弟.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72-75.

[5]侯清宇,斯松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43-145.

[6]涂远芬,刘义杰.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科技资讯,2007,(6):132.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