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办学探析及专业建设启示
2018-09-25孙渊李晓军刘将将杨王致夫
孙渊 李晓军 刘将将 杨王致夫
摘要:分析了德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学习了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成功举措,结合我校中德合作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在中德合作专业建设上的建议:专业明确具体对象,全面地采纳德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建立师资一对一;加强企业实习、设立中德合作校企办公室;增设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效果;启动ACQUIN工作。
关键词:人才培养特色;合作办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58-02
一、引言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呈现出强大的活力,根据文献数据分析:截至2015年冬季学期,德国已有应用科学大学219所,占全部高校总数的47.8%,从1995年到2015年的二十年间,应用科学大学的数量增长了58.7%,而同期综合性大学仅仅增加了2所。应用科学大学所代表的“应用型”特色与德国经典高等教育理念中“纯粹研究”的理念在当代登上了高等教育的舞台。同样在中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迫在眉睫,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等成为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和改革的课题,学习和借鉴德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具有积极意义;加强中德合作,引进德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内多家本科院校与德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等。2016年我们与德国进行了合作,旨在借鉴德方的培养模式,全方位推动合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且逐步地推动其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本文分析德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特色,探析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成功举措,结合我校中德合作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中德合作办学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
二、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德方凯撒斯劳滕应用科技大学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该专业描述了以机器人技术应用为专业方向,学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专业领域内预实习12周,不计学分,在前三学期应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数学和物理、工程力学和材料科学、机械零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科学等。随后四学期,学生学习以下专业领域知识:控制工程、动力系统模拟、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微处理技术、多体系统、控制技术等。课程体系由以下模块组成:数学和自然科学模块(35学分),工程科学模块(60学分),工程科学选修模块(20学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模块(23学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选修模块(41学分),机电一体化项目、毕业论文及专题讨论、企业实习构成的实践模块(38学分),跨专业模块(11学分),跨专业选修模块(13学分)。总学分为241。在第6学期规定了从选修模块中选修8个学分,在第7学期中规定从选修模块中选修33个学分,共计41个学分。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实验课程教学,开设了独立课程实验,共有10门,学分为16,非独立课程实验有8门,学分可统计为8学分。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学分为179,占比74.9%,实验和實践教学学分共计62,占比25.7%。课程大纲主要描述了能力/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参考资料、考核形式、讲授课时和学生学习课时、课程负责人等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德方注重与区域产业结合的实习安排(预实习12周和企业实习);注重实验和实践课程设置(独立课程实验10门和非独立课程实验8门、专题讨论);专业方向明确(以机器人技术应用);学生能力描述明确(课程大纲主要描述了能力/学习目标);师资信息明确(课程负责人信息)。
三、以中德合作院校为例
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系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作院校为吕贝克应用科学大学和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专业为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模式为4+0,采用德方的培养方案,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可获得中方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中方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符合德方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德方专业学士学位。
1.全面引进德国模式。全面引进德国合作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除思政及体育课外,引进课程覆盖率达100%。实行全德国模式的教学“原汁原味”、德国合作院校派遣师资承担占全部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1/3及以上课程教学工作、1/3及以上的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全面引进德国合作院校的课程模块手册、教学大纲、教学资料、参考文献、课程考卷等教学材料。推进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模式,以工程问题(案例、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项目式、研讨式、现场式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全面引进德国合作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包括质量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考试总纲、专业考试条例、实习条例、预实习条例),建立健全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和德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中德双方专业负责人、中德双方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
2.全面采用德国ACQUIN认证。ACQUIN专业认证是德国权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系德国六大专业认证机构之一,其认证结果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认同性。为了检验中德合作专业建设的质量,申请和通过了ACQUIN专业认证,佐证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国际应用型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为毕业生在国际跨国公司就业和申请德国大学硕士教育创造了条件。
四、对我校中德合作专业建设的启示
我校中德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是引进德方办学理念和德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举措,加快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使之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基于德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和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成功举措,结合我校中德合作具体情况,建议如下:
1.根据中德合作专业,明确具体对象,例机电一体化专业具体对象为工业机器人,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进行机械本体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动力系统模拟,控制系统设计开发、仿真编程、人机界面、视觉识别、轨迹控制、碰撞技术、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以及机器人周边设备集成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系统设计与控制。
2.全面采纳德方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引进课程覆盖率100%。分析德方课程标准,确定中德合作重点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作业方式、考试内容,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建立师资一对一,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选派课程教师跟随德方课程负责人讲课,全程跟踪外方教师的教学过程,了解外方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教学的全面实施和考核。具体措施为选派课程教师前往德方院校跟随德方课程老师学习,和聘请一定比例的德方教师在我校进行课程教学,中方老师跟进学习。
4.加强企业实习,设立专门中德合作专业校企合作办公室或者成立中德校企合作联盟,配备工作人员负责落实预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岗位,实习专业方向明确,以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
5.改善实验实施,增设实验设备,分析实验课程内容以及所涉及实验设备,比较我校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实验教学,增补和改进实验设备、实验仪器,满足课程学习要求。
6.启动ACQUIN工作,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课程模块手册、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教学管理文件等严格按照德方模式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接受中德合作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http://www.bildungsbericht.de/de/bildungsberichte‐seit‐2006/bildungsbericht-2016/pdf.
[2]徐理勤,郑友取.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30年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27(5):33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