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精细化教学探索

2018-09-25周忠学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4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学设计

周忠学

摘要:在区域地理野外实习经费、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开展短距离、精细化和小区域野外实习教学就非常必要。本研究通过近十年在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探索,形成了本区综合性精细化教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地理野外实习精细化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经验和完善方向,以期对高等师范院校区域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精细化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40-04

一、区域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意义与存在问题

区域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野外实习教学是本课程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教授学生观察区域地理事象的空间特征,把地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实际分析中理论联系实际,建构区域地理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地理野外调查程序和基本方法,训练学生地理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地理学社会实践服务的兴趣和意识、树立学生热爱国家、建设国家的地理情感教育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一些院校的区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1)区域地理实习中自然地理内容偏多,人文地理学的内容相对偏少;(2)在区域人文地理实习方面,由于实习内容过多过杂,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使学生印象不深;(3)在地理野外实习中固守传统教学理念,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导,以考察、验证为目的,学生自主探索与应用性实习内容偏少;(4)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差旅花费相对上涨以及培养方案中野外实习教学受总学分限制而压缩时间等诸多原因,绝大多数院校地理野外实习经费增长缓慢或大幅度削减,使地理野外实习经费和时间相对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地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遵循启发式和探索式教学、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经费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必须精心规划和设计区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一方面,要精简过多过繁的教学内容,但又不能以偏概全,要做到实习内容的全面和综合,坚持涵盖区域主要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内的综合教学,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区域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增加地理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实习内容,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地理基本技能与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因此,在当前区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中,开展野外实习教学的特色化和精细化设计、开展短途实习等成为很多学者所倡導的大趋势,这也是其他诸多学科野外实习教学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高等师范地理专业的中国地理课程教学中,一直探索在经费和时间限制下的区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方法,通过近十年(2006-2015年,除极个别年份外)在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开展小区域人文地理野外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应用完善,形成了一个精细化设计的教学案例,既能做到区域地理实习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又能达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习效果也非常好。这对于尝试在小区域、短线路上开展特色化与精细化的地理野外实习设计和教学方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高等师范院校区域地理野外实践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

二、城市化区地理野外精细化综合实习案例

1.实习区域选择。1980s以来,随着西安市人口聚集和产业经济发展,建成区大幅度扩展、城市功能区逐步形成和完善,推动了周边农村地域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农业类型转变以及交通网络的扩展等,进入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南郊地域是西安市向外扩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1980s中期西安建成区南缘大致在丈八路西路—电视塔—大雁塔—西影路一线附近;此后三十多年,西南方向的高新区扩展,向南如国际会展中心、三森家具城、航天基地建设,东南方如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及南湖公园建设,南部韦曲和郭杜镇自身发展以及大学城建设,还有沿南三环两侧的住宅区大规模建设及南三环、绕城高速、西部大道等交通主干道建设,目前西安建成区南缘已扩展到长安区的韦曲街办—郭杜街办一线甚至更南地区。在这一地带逐渐形成了西安市的南部文教科研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大学园区、高尚住宅区和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带。这一过程推动了土地利用与景观的巨大变化,农业从传统粮食种植向果业、蔬菜瓜果、苗木花卉、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转型。因此,本区域包含了城市扩展及建设、乡村聚落变化、产业经济转变、交通线路变化及景观转变等诸多人文地理要素与过程的综合变化,从中能观察到城市化及其对乡村地域影响的多种人文地理现象与过程,是比较理想的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区域。

2.实习目标。以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景观变化为主线,综合认识城市与乡村聚落演变过程、农业类型转变、现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掌握野外土地利用/景观调查方法、遥感目视解译方法、社会调查方法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与制图的程序与方法;深入了解本区域特点及问题,把握区域人文地理结构和演变主因,学会区域分析方法与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了解近四十年西安市发展建设的主要成就,培养地理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3.教学设计的原则。(1)综合性与特色性相结合。强调地理实习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同时又突出重点和主题。本区包括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农业发展与类型转变、城市扩张及功能转变、乡村聚落发展与拆迁、城市绿地园林建设、住宅区开发建设、交通网络扩张等诸多方面,在此构建野外实习内容,可以做到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甚至景观生态等多角度分层次观察和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甚至城乡社会文化结构,综合剖析实习区域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揭示区域整体特征。但在这一综合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土地利用或景观变化,因此,我们确定野外实习题目为“西安市南郊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调查研究”,以这一鲜明主题统帅本区诸多人文地理事象的变化,突出实习特色。(2)实习内容精细化与丰富化相结合。多年来,我们在地理野外实习经费和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探索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设计,不断精炼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但同时又不能违背区域地理综合性特点,在实习内容精简的情况下,又不断补充和完善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典型问题和最新动态与未来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保证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3)观察验证与动手探索相结合。一方面,在实习线路及观察点上,仍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观察验证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重点讲解区域主要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联系、发展变化与原因,并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实地观察、探索与解答。另一方面,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教师重点讲解和示范地理野外工作程序与方法、技能,提供相应的野外工作表格,并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学生分组分配调查样地,自行设计调查线路与调查样点,到野外进行观察、观测、记录和绘草图,对不了解的情况随地找人访谈,以做代看,自主探索,最后根据自己的调查完成相关任务。(4)室外与室内相结合。在野外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不熟悉或遗忘,人数过多、受地物阻挡和环境嘈杂听不清,听讲不认真,跟不上讲解队伍等诸多原因,很大一部分同学很难即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影响实习效果。我们把实习环节(也是遥感解译和土地利用变化制图必须的)分成了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学生在野外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再在室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主要指导遥感解译、土地利用制图方法与技术和答疑,检查纠错并引导学生反思。这样针对具体的地理专题研究任务从室外到室内的进一步结合,更加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反思,从感性再到理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4.时间安排与实习线路。本野外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为2天。

第一天:上午,集中野外考察。实习线路: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西长安街与子午路十字(西安邮电大学东侧)—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电视塔与国际会展中心—曲江高尚住宅区—唐城墙遗址公园与曲江池—大雁塔广场。下午,分组野外调查与观测。按照西安市南郊城市化推进与建设的差异,实习中划分了几个典型样区让学生分组调查,样区大小约在9km×7km左右,包括较早形成的建成区(电视塔与国际会展中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大雁塔与曲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沙井村)和城市化强烈影响的乡村地区(杜城村)等四个样区进行野外调查和观测,实习线路各组自行设定。

第二天:上午,分组室内遥感解译、野外补充调查与观测、土地利用变化制图、统计量算与研究报告撰写。下午,各组汇报,内容整合,集中讨论。

实习交通,从学校出发到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步行,到电视塔与国际会展中心段乘坐公交车,到大雁塔广场一段徒步观察讲解。(见图1)

5.实习内容。本实习教学是以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为主题,主要基于1970s的1∶1万地形图(有居民点、工厂、机构、果园、林地(苗圃)、草地、水域以及主要农作物分布等信息,可满足勾绘土地利用类型图),2006年SPOT遥感影像和2014年从Google Earth获取的高分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开展教学(表1)。

6.实习成果。实习提交成果:(1)实习报告正文,包括样区概况,如位置、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近年城市化及工农业发展状况;1970s、2006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与变化特征分析,包括数量与结构变化、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等;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与问题分析,包括人口、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区域政策或其他;主要问题与你的合理化建议。(2)附件,包括1970s、2006年、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野外调查观测记录表、样方调查草图及对应景观照片。

7.实习评价。(1)野外调查考核。土地利用与景观样区/样点布局的合理性、调查的数量;样点调查表填写的完整性、正确性,样点草图绘制及各样点土地利用与景观照片拍摄情况;土地利用与景观类型的野外观察与判断,遥感波谱特征与实际地物联系。(2)地理技能考核。遥感解译与地理制图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3)创新和探索能力考核。实习报告与相关附件材料及集体讨论中表现出的质疑、思辨能力。(4)科研协作能力考核。在野外土地利用与城市景观调研、土地利用变化制图及实习报告撰写中承担任务、配合及完成情况。

三、思考与探索

1.优点与不足。本实习教学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完善,能较好地完成城乡结合部区域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主要教学任务,从多年访谈调查与学生实习总结来看,教学效果也很好。在实习线路上,从郊区到建成区的不同发展梯度,通过路线观察与定点考察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乡村—城市土地利用/景观转变过程、农业类型转变过程等大的空间分异特征。在实习内容上,通过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这一主线,把西安市多个方面的发展,如郊区都市农业发展、商贸中心与商业网点扩展、城市扩张、交通扩展、城市主要功能区扩展、住宅区与房地产发展、城市公共绿地与公园建设等区域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全面、动态把握城市向外推进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结构演变特征。在技能训练上,本案例可以把地理学研究的多种基本方法,如野外观察、野外调查与访谈、土地利用/景观调查、遥感目视解译、地理制图与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技术与方法应用到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熟练掌握。在实习形式上,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法。先进行野外观察、讲解;再通过学生野外调查与观测;再到室内遥感解译、野外补充调查、土地利用制图、报告撰写和集中讨论等多个过程与环节,并增加了野外自主调查与观测的分量,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

此外,整个实习组织,集中与分组相结合,野外调查与做图及报告撰写等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时间上我们一般安排在周六和周日两天进行,不占用学生上课时间;实习区域范围小——在学校附近,主要以步行和乘坐公交车为主。因此,节约时间、经费,区域可达性高,学生安全易控,教学组织高效。在难以开展长时间、长距离区域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情况下,本教学案例对开展短程实习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以给高等师范院校区域地理实习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当然,本實习案例设置的区域较小,对大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地理要素的结构及分异特征不容易观察,教学中我们通过对更大的区域(如关中平原、西安市域或西安建成区等)地理结构的讲解,予以弥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第一天上午教学任务较重、步行距离较长,学生有疲惫表现,后来我们把部分讲解内容设置成问题先提出,然后放到第二天下午集体讨论,效果有所改善。该案例作为整个中国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一部分,结合其他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专题实习,相互补充,能很好地完成区域地理野外教学任务。

2.探索与完善。尽管本教学案例可以实现区域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多重目标,易于贯彻当前地理学引导式、启发式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但还有一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1.加强探索性自主实习内容。当前大多高师本科区域地理野外实习还是以理论联系实际、印证课堂学习为主要目标,而当前启发式和探索式教学理念要求加大研究性、探索性实习教学。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创设地理观察与分析的研究专题与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在野外观察中自行探索解决,或者增加学生野外自主观测项目,尽量让学生自主设计调查方案、调查内容、调查记录表等,甚至应用智能手机终端,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现场查阅资料,开展讨论交流,现场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大探索性实习力度,加强训练学生在野外发现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地理创新思维。

2.强化实习总结、延长实习反思环节。以往地理野外实习总结主要是对实习内容、实习报告、实习纪律、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实习经费开支等方面的综合总结,而对具体的地理实习内容及实习中引出的地理问题探讨和总结不够。今后要加强学生在野外实习中对区域地理问题的探讨与争鸣,如通过对不同小组之间样区实习成果的对比分析与整合汇总,在整个城乡结合部的尺度和层面上开展综合性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把握实习区域总体地理特征,也可锻炼学生的归纳与对比分析能力;增加讨论发言时间,加强对具体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和实习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和总结,甚至在实习正式结束之后,通过建立QQ群、微信平台等交流工具延长针对实习区地理问题与地理方法的讨论与答疑,强化野外地理实习的反思教学。

3.加强3S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技能。在前面的实习中,为了尽量精简实习任务与实习难度,均没有安排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上机进行遥感解译与土地利用制图,而是采用传统的遥感目视解译和手工勾绘做图的方法。今后尽可能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开展实习区遥感解译、土地利用变化制图和空间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3S技术的实践及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尚意.《区域人文地理野外方法》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呼应[J].高等理科教育,2012,(03):130-133.

[2]卢松,陆林,徐茗.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兼论芜湖市实习基地的建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224-227.

[3]韩艳红.高师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初探[J].地理教学,2015,(16):12-14.

[4]赵媛,沙润,石高俊.新时期区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改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Z1):132-134.

[5]张茂恒,王建,陈霞,等.地球表层系统思想下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改革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8,(06):127-130.

[6]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07):51-54.

[7]李秋影,张海鹰.人文地理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0):35-37.

[8]范中桥,赵洪军.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习几个问题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9,(04):109-111.

[9]陈彬.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地理信息管理、路线精细设计和精确导航方法[J].生物多样性,2016,24(06):701-708.

[10]谭昌伟.农科本科生《遥感》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37-139.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教学设计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的中学地理高考中人文地理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