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碎片化学习的通识选修课专题化教学改革
2018-09-25何珊珊
何珊珊
摘要:现代社会的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和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也会造成认知障碍问题,这对传统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复原,二是重构。本文以通识课程《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为例,首先介绍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获得的经验教训对于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也是有借鉴作用,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专题化教学;通识教育;数学文化;微积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7-0112-02
随着教育界对通识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不仅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要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随着网络时代的普遍发展,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通识课程内涵与外延的广泛性,使得通识教育明显具有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时间、空间碎片化;通识类课程内容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不同学科专业学生思维碎片化;学习媒介多元化等方面,通识类课程其教与学所有具有的“碎片化”特点无疑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碎片化学习的研究,国外学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而国内学者最早是从2011年开始关注碎片化学习研究的。纵观这6年来的研究,学者侧重于研究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强调利用碎片化知识对长周期的学科课程进行个体学习或组织学习。碎片化学习有利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做到“随时随地学习”,但一味地追求知识分割,忽视整体化,学生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学生只会机械的模仿。本文以通识选修课《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为例,讨论如何针对通识课碎片化学习的特点,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
一、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微积分是理工类院校最为重要的数学内容,它的每一阶段性成果都有着特定的产生背景,这其中充分体现了微积分的数学文化,本教研室独创性地编制教学内容,在历经四年累计256学时800余人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学院在课程的体系构建、内容设计、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均加大投入,力争使其核心化、精品化、规范化,但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以系统学习为主
学者庞海芍指出“有三大困境制约着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一点就是通识选修课面临“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和地位低”的困境,难以担负通识教育的重任。虽然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资源和媒体进行的正规教育或正式学习,使学习者在学校里围绕正式课程,或者网络教育、微课慕课等方式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是一种系统学习,只不过是用碎片化方式进行的学习;普遍侧重知识传授,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对通识课程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不高、存在“混”学分现象。
(二)课程体系碎片化
1.就课程内容而言,在组织上是跨学科的,目前没有基本教材,要求教师将具有时代感的多元化知识相容,做到简明,确保精髓,综合详略有度。
2.就课程结构而言,需要以人文目标为导向将逻辑相关度不高的知识融合组织,如微积分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3.就课程设计而言,涉及的学习资源是关联化的,表现为问题关联、逻辑关联、人文关联等,就知识点而言是碎片化的,在课程设计上既要把碎片化的知识点讲清楚,又要把整体的实际问题和项目解决好。
二、专题化教学策略
专题化教学是一种与长周期的学科课程相比规模较小的、内部相对独立的模块课程内容,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有自己的指标与评价标准,专题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知识碎片化”,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自主构建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探索,发现并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
“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内容相对松散,国内没有统一教材,到底如何应对碎片化学习带来的挑战呢?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复原,就是参照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对碎片化知识进行还原,开发专题化微课、各种成体系的教学资源;二是重构,意味着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以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将碎片化知识重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创新。为了彰显通识教育的本质理念,针对相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充分发挥通识课程教育的优势。
(一)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内容专题化:以人文目标为导向组织《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内容,打破以历史顺序建立章、节、目的现有教学思路,通过精心筛选与微积分知识有关的,有一定深度和普遍性的问题,设计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将碎片化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细致开展教学内容建设,本教研室逐步构建一个针对碎片化学习特点的《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教学专题:微积分中的历史人物篇、微积分中的悖论篇、微积分中的恩怨论战篇、微积分中的重要常数篇、微积分中的数学美篇、微积分中的思想应用篇等几个专题,力求达到人文社科类学生能懂得微积分的来龙去脉和思想,理工类学生能懂得定理定义的精髓。
2.教學设计立体化:精心探讨教学课程设计原则,一方面,以数学文化为线索,做到以中学数学水平为起点面向学生传授微积分思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习兴趣和利用微积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传播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和学生讲解、课外拓展、系统总结等环节于一体,教学过程注重开放性:专题教学以设计的专题为核心,采用开放式多元化教学,分组讨论,学生讲解,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场所上,突破传统教学的格局,利用“双微”互动,营造适合学生讨论的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移动终端分层次推送微视频、音频等片段,保护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三)考核教学灵活化
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将课外探究与课堂参与结合,督促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学习,通过任务布置,给学生适当压力,促使学生课外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以半开卷为主,课堂分组讨论、课件制作、课外拓展、读书报告等为辅的考核方式,由于教学内容涉猎广泛,无法统一教材,允许学生将课堂内容罗列要点、开卷考试,同时具有考察数学素养的开放性题目,学生不仅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又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获得独立用微积分思想建模解决问题的鼓舞和信心,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样有现实意义。
三、结语
目前,通识课程还不是学校的主流课程,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形态更偏向于“随时随地学习”,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手段灵活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教师们更应适时地思考如何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如何吸引学习者“兴趣”,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勇于实践,“碎片化”学习时代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袁宏.论高校通识课程的专题式教学[J].课程与教学,2014,(15).
[2]阳欣辰.基于碎片化学习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