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分制为抓手的社区管理模式探索
2018-09-25张琼
张琼
摘要:多样化主体广泛地参与社区自治,已经成为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良好治理局面、建构居民幸福生活的内部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如何提高居民参与度的问题。针对居民参与社区自治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本文在考察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积分制为抓手,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假性参与;积分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7-0013-02
城市不仅是一些建筑的聚集,而且是心灵栖息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而社区的存在,对于城市居民追求幸福来说,更是带有基础性的地位。熟悉互助的邻里,活泼健康的社区文化,乃至房前屋后的车棚大小、水坑多少、路面是否平整、交通是否通畅,都能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受。在城市生活的基础上,追求个体的幸福感受,基层尤其是社区的地位和意义就越发重要和明晰起来。在广泛参与基础上的社区自治,在基层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以及社区事务的管理规程中强调各种利益攸关者、多样化主体的参与,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市场组织中积存的社会管理资源,在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建立积极向上、状态良好的治理局面,已经成为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的内部动力。
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景,在变成现实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就国内整体的现状而言,我国的基层社会组织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的建设一直由政府负责推动,社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也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社区的组织和管理也远未达到自治的程度,本应该成为社区自治主体的社区居委会,也在客观上承担了大量的行政职能,成为行政触角在基层社会的延伸。
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居民参与度的问题。当前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现状表现出“参与意愿高但是行动少、参与主体不平衡、参与方式被动、参与层次比较初级”等特征。调查显示,很多人表示愿意参加社区管理,但是与之相符的实际行动却很少。离退休的老年人和在校的中小学生成为社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应该作为社区自治中坚力量的人群却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居民一般只是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说和说服下参与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已经形成决定的事项,如居委会对社区事务的讨论,社区选举和各类活动组织,这种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执行性的活动,而不是主动对社区事务进行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而且大多数的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时满足于跟随指令行动,缺少自觉的思考和审慎的决断。这样一来,社区的运转和居民的参与之间基本上不能形成良性互动,这种状况又进一步打击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带来恶性循环。
积分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在商业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有研究数据表明,在商业活动中,积分能够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能够有效调动参与者的积极程度。在社会管理方面,国内已经有很多地方引入了积分制的管理模式,適用于流动人口积分落户、道德行为评价、党员建设、社区服务、志愿者管理、绩效考核乃至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税务稽查、图书馆借阅等诸多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上海、中山、宁波等市启动积分落户政策,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实现了积极有效的创新。湖北黄冈、陕西洛川等市县推动“党员积分制”管理,有效激发了党员在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提高了党员参与各类活动、带头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上的新突破。上海、北京等地已经开始创建“绿色账户”积分制,宣传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只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经过审核就可以在自己的绿色账户中增加积分,可以参与各种抽奖、优惠活动。
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不难发现“积分制”对参与者的行为模式有着极为正面的影响,能够极大地提高个体参与获得的广度和深度。在社区推进积分制,提高居民参与程度和水平,不失为一种推进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共建共享的改革探索。为整合社会管理的多种资源,提高社区自治水平,积极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互补互动的良好治理局面,积极构建社区自治组织、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是整理、统计社区内的服务和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积分标准。以社区为依托,针对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进行采集和整理,制定切合实际的积分标准,一方面能够对积分参与者提供行为指导,解决想参与社区活动却找不到方向的难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直观上对参与者进行刺激,最大限度地调动积分参与者的积极性。在制定积分标准时,社区应建立协商机制,听取大家意见,按照服务的时间和性质、技术含量、参与人员、预期效果、社会影响给予不同的积分奖励,鼓励社区成员彼此互助。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可以按照个体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来整理,根据社区内人口的年龄分布来综合调节。对于婴幼儿来说,安全健康成长最重要;对于学龄儿童来说,良好优质教育最重要;对于进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婚恋、住房、疾病、休闲、阅读、工作机会、技能培训甚至和谐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饮水安全等等都很重要;对于老年人来说,消费安全、如何养老最重要。在积分制的管理模式下,社区将集思广益,为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各种行为制定积分标准,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者建构彼此熟悉的社区环境、鼓励学龄儿童参与社区生活、改善居住环境、便利水电暖维修、提供疾病基础治疗、甚至组织休闲阅读、体育锻炼,真实建构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
其次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积分的记录、反馈、加权评分等操作系统。任何理论的设想,如果没有具体的技术操作层面的支持,都只能沦为空想。因此,社区的积分制管理模式,也需要我们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采用微博、微信、APP软件等方式,依托相应的积分载体,建立积分的记录、反馈、加权评分等操作系统,让积分制真正走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第三是在对积分的使用方面,建议在积分换商品、以积分换优惠等内容之外,增加以积分换服务、以积分换参与等内容,侧重于使用积分制引导居民参与社会管理。国内很多社区推行的积分制,往往止步于志愿者们用积分换取实物、参与者们用积分换取优惠。实际上,此时积分制只是一种简单的激励措施,远未达到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区管理模式的目标。实际上,现代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并不利于建立自觉、高参与水平的社区管理模式。城市居民的流动性让居民之间难以建立稳定而有效的联系;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也被限制在工作场所,很难对社区形成归属和认同。社区居民之间在职业、收入、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广泛差异,也成为阻碍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观因素。在积分制中侧重以积分换服务、以积分换参与等内容,就是一种打破壁垒,重建“熟人环境”,提高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努力。
第四是鼓励以积分制为抓手,重塑诚信互助的新风俗。在社区之下,个人之上,还有一个中间的却重要的社会组成单元,这就是家庭。我们通常说,要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大家庭”,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以积分制为抓手,以“大家庭”为目标,重塑诚信互助的新风俗,首先需要我们审查一个健康幸福的“大家庭”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提出恰当的建议。一个“大家庭”,首先要具备包容性。对于一个社区来说,就需要包容从事各行各业、来自全国各地的个体。这是形成居民归属感的重要环节。这种包容需要在社区的各种活动中体现出来,尽量组织能够涉及到整个社区各个行业的人群的活动。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彼此熟悉,诚信互助。在积分制的平台上,社区成员彼此互助,有助于建构熟悉、诚信的生活环境。一个“大家庭”,会以整个家庭为单位,参与个体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社区建构的积分制平台,能够为个人生活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持,并尽力做到最好。一个“大家庭”,有内部的调解机制,形成稳定的结构秩序,形成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一个“大家庭”会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形成自己的伦理原则,并在家庭中实现代际传承。
中国人的幸福,只有在家庭中才能达到。而有关某事是否能够带来幸福的判断,也大都在家庭中形成并得到强化和巩固。利用积分制影响每个参与者的行为模式,打破现代生活中的人际壁垒,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水平,重建设计合理、参与充分、自治水平高的社区“大家庭”,培养新观念,重塑新风俗,是以城市为主体,追求幸福生活的创新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大维,陈伟东.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08,(2):115-118.
[2]郑梓桢,宋健.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人口,2011,(4):57-64.
[3]陈景云.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的价值、限度与展望——以深圳市为例[J].岭南学刊,2014,(1):42-49.
[4]罗光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