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讨
2018-09-25江焱鑫
江焱鑫
摘要:物理作为初中一门对物质基本的运动方式和物质结构组成的科学学科。依据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实践能力。在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时,也鼓励教师采用理论学习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化物理情景课堂,同时在学习中向学生讲述相关的物理精神故事,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物理。
关键词:动手操作;人文精神;教学方法
(一)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想要掌握并真正意义上理解物理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以及物理文化精神。基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学阶段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只是单一把重心放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和学生物理成绩是否优秀上面,而不注重对学生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学生很多时候对所学的物理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只能够应付考试,却不能在基础知识框架上进行物理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关注对学生的物理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例如,讲到万有引力时,教师可以引入艾萨克牛顿的人文故事。牛顿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一本关于一种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演示的科学,目的在于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为了产生某种运动需要借助哪些力。牛顿通过动态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倒其运动现象。这在科学的研究领域中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如果牛顿没有勇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他就会固步自封,自然也就难以取得重大的成就了。
(二)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普及物理知识
初中阶段都是学生对探索未知最有热情的阶段,学生对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愿望。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普及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例如,为什么我们常常可以在夜间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声音?尤其是那些在白天根本听不到的声音,这个显现的根本原因来自声波的折射现象。声音是声源的振动带动空气,以波长的形式往外传播的。假如各处的空气都是相同的,则空气中各点的声速也是相同的。但实际中的大气随着高度的变化,存在温度差。白天由于地面接受太阳照射,温度升高,靠近地面的大气层比稍高的大气层温度高,也就是说近地声速大于高空。这时声音传播路径折向高空,所以离声源一定距离的地方就听不见了。到了夜晚,靠近地面空气逐渐冷下来,高空的气温相对较高,于是转变为高空声速比近地大,因此声音会向地面折射。这就是为什么夜间声音传播得相对较远。教师在为学生普及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时,可以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的关注。
(三)结合趣味物理小实验
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物理实验。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入冰箱,哪一杯水会先结冰?学生在做实验时会发现,原来冷却的过程只是发生在液体表面,而内部的对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是开水最先结冰。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实验让学生学会如何挣脱传统思维模式思考事物,从实验中认真总结并升华成物理理论。再例如,教师在进行物理电学教学时,可以拿出一把电阻,电阻的阻值全部是1千欧,功率一样,体积尺寸也相同,唯一的不同点是这些电阻的颜色有红色,黑色,绿色,蓝色还有黄色和浅灰色的。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把这些电阻分别接入10V的电源,并且分别置入若干带温度计的空保温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盛放哪种颜色电阻的保温杯温度最高?同时,电阻是置入空杯子底部,再把保温杯盖子盖紧,然后测量杯子上部空间的空气温度,而不是用电阻加热水。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电阻颜色方面、对于光线的吸收情况、散发的热量等等方面进行思考。在引导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根据实验多角度思考生活问题,例如,下雪了,在雪的表面撒上一层黑色的煤炭,雪就化的快。这是为什么?在微波炉内同时加热一直黑米馒头和白馒头。加热完毕后,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哪个馒头温度下降的更低?以及如果加热的时间充分长,杯子内的温度会趋于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另一方面,教师除了可以带领学生在课上进行物理实验,也可以鼓勵学生进行并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在家里找一盆水,把镜子斜插在水盆中,镜子面对阳光,这时候在水盆对面的墙上便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总而言之,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如果你在过程中看到某一个选手一直在进行百米冲刺,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手。学习物理更是如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也应该把重心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重点上转移到从基础培养学生对物理这门科学的兴趣,结合情景化趣味实验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物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玉英,姚建欣.聚焦教学关键问题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关键问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引领[J].基础教育课程,2016(19):50-55.
[2]李春兰.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讨[J].理科考试研究,2016,23(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