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
2018-09-25张姝苇
张姝苇
摘要:文言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 学习兴趣
1 在阅读中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习文言文的愉悦感
审美是一个寻求美、发现美、认识美的过程。进行审美学习的过程就是由兴趣向知识迸发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发掘文言文中蕴含文字之美,体悟文中的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人格之美,正是引导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的求知过程。当然,在文言文学习中,那种只重灌输不重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的学习兴趣,也影响着学习效果。其实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正在散發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去感悟。如何恰当的运用合理的方法去调动的兴趣,让我们带着审美愉悦去阅读、学习,是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篇声情并貌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的引发的学习兴趣,调动的积极性,使我们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来。
2 加强古今联系,强化参与意识
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了大半。而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与古文的距离,让我们认识到文言知识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有心它是无处不在的。以往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我们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丧失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课下同学之间互相讲解,让同学自己提问的形式。让同学讲,可以提前分配任务,让主讲的同学充分备课,其它同学除了充分预习做好配合以外,还要准备质疑的问题。这样,与同学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也更易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让同学问,可以在预习课后,小组互问互答,这样既可以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求知欲。
3 结合习作实际,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
我们在文言文学习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中学《小石潭记》为例稍加说明。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正是中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
3.1 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
3.2 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一方面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第二方面是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鱼“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第三方面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
参考文献:
[1]王新茹. 浅谈怎样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文言文的兴趣[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学育, 2012(20):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