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眸与时下救赎
2018-09-25李利平
李利平
综观《论语》,“仁”、 “礼”都被多次提及。其中,无论是孔子的自我解说还是对弟子的疑难解答,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自觉背负的恢复周礼的使命感,都足以见出孔子的匠心独运。整部《论语》,“道”以“仁”显,“德”以“礼”著。从圣人先师的呼声到“打到孔老二”的狂潮,再到时下的“孔子热”,“论语热”,不难看出经典回眸确乃众心所向。以“仁”、 “礼”为核心的论语,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再次被敬仰,自有其内在的原因。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怀,在《论语》这部经典被不断解释的今天,我们不禁会问“今天真的礼乐不兴以致需要《论语》了吗?”无疑,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厚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却渐趋虚无。在尔虞我诈、缺斤少两的市场争霸赛中,掌握绝对优势的主人翁们不禁想到儒商品格是多么可贵。当人们自由自在惯了而无所适从时,礼、法约束成了不少人的自觉遵循。在春秋时代,昔时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平生坎坷,纵使他能“多鄙事”,然而总不得志的失意,报复无所施展的惶惑仍使他有无所皈依之感,以仁政治天下的理想终不得实现。然而今天,从官方到民间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追随孔子的步伐,即便“如临深渊,如虑薄冰”,也让人们多了一丝希望。
自从于丹因为《论语》红了之时,许多人便火了。有如李鸣之辈的出来大加指责,也激起了博士們的“亢奋”之情,于是有了《为何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而面对各种是非评议,李泽厚却持鼓励和宽容的态度,葛兆光对此也并不随波逐流。于丹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媒介中人,一个借助电视布道的人,她努力让经典走向民间,走入大众。不像李零和傅佩荣在训诂、考证方面对《论语》下功夫,于丹只是向繁华世俗中焦躁不安的人们送上一捧清凉的静心泉,而这恰是人们所爱而不及的,因此,于丹的目的达到了,世人也对她寄予了更多的希望。
在李泽厚看来,《论语》是一部集宗教、政治、哲学于一身的经典之作。确实,它治不了天下,却可以左右人心。孔子所说的“无造次之间违仁”,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提升自我,为自己少留遗憾。其中的礼与法、刑于德、个人、国家、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与法则,实为医治当今社会病态的良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与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著与自足,“慎终,追远”的敬重与膜拜,使生命个体在精神圣殿中有所皈依。个人思想对国家权利的批判与认同,个体情感对国家意志的亲近与疏离是社会安宁、国家稳定不可缺少的一环。《论语》中的许多章节已如《圣经》教义般浸入人们的骨髓深处,被视之若生命。其中的贤圣哲学传达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使精英知识分子不辱自身的使命感。
或许,人不一定都有原罪,但都需要被救赎。实现自我拯救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时时翻新记忆深处的伦理印迹和良知裂痕。《论语》便是这样一把历史越向前,世人越需要的救赎之鈅。高等学府的国学班,平民世界的老私塾,海外发展的孔子学院,民间兴起的读经潮,都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前奏。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需要《论语》的慰藉,《论语》所秉承的“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持之以恒,“夫礼,人之本”的坚贞信仰,在今天能再度被世人理解,即可见出其功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