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清华研修故事
2018-09-25吴勇
摘 要:从家乡的机场出发时,天气很好,心情也很愉快,心中憧憬着北京的天气,清华的风物。飞机冲上平流层,思绪也如机翼下的朵朵白云翻滚。
关键词:清华;研修;乡村教育
来到北京后,贵州的层层山脉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在平原之上,古朴的城楼和现代的高楼遥相呼应,这是来自首都的呼唤,一座让人神往的城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可曾想过北京能有今天的繁华与活力,这座城市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与梦想,真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在驱车前往清华的路上,一路上由农田转向为城市的繁华,天晴朗着,却缺少贵州的蓝色气质,随着距离清华的距离越来越近,本人的心情愈发激动、期待之心难以言表。在到达清华后,由衷的感慨道:哇,清华的校园真大!校门前,庄严而典雅的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梁启超先生引用《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要做个君子,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包容,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清华以紫荆为校花,校旗紫白两色,紫色有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方的象征,红蓝相融蕴含中西文化的汇通,也是清华历史与文化的特征。清华大学二校门位于清华路,是清华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是清华的象征,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门额上刻着由晚清军机大臣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字。水木清华被称作清华的园中之园,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朱自清先生曾在此写出《荷塘月色》,虽已结冰,我们仍神往着那一片安宁静谧的月色,仍依稀可感夏至之时那满塘盛开的袅娜粉荷,“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学习的第一天,在创新大厦308教室,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培训部项目主任黄蕾老师,驾轻就熟地在短短时间里,就引领着我们完成了开学典礼、学员就位、相互认识、值日任务、组员分工、班委组建、学习要求等一系列看似杂乱无章的事务,让我们一下子领略到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
校史馆、校园的文化体验,体现了清华大学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一组组照片,满满的,全是跳出大山的那份惊奇和期望。
北师大教育学部班建武博士为我们开启第一堂课,此课可谓旁征博引,纵横开阔,引导着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生道德认知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让我们明了行知合一和集体的自我教育力量,明了当前快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室友和我一直讨论的田彩凤老师讲课的主题。
70的刘茗老师谆谆叮嘱我们,作为基层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时,要记住:向自然科学要宽度,向哲学要高度,想史学要深度。“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是成为一名教师的途径。
谈及课堂教学基本功,71岁的扈之霖老师要求我们牢牢记住“模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再强调,“去中国化”很危险——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
吴亚滨老师强调:世上本无妖,如有妖,此乃你心魔,教育是個严肃的话题。在大师的引领下,我们知道应该学会化青色为浓郁,让自己的课堂“相生、相宜、相得益彰”;懂得了“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和挑战,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已有经验和能力,形成新的能力和经验的挑战”;了解了基于成人学习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八步法;也用心地体味了音乐经典与时代精神;知晓了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人格的养成;更深刻地领悟了人性的善与恶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国之四维;在欢声笑语中,明白了语言艺术表达对教师的重要性。
不知不觉,我的清华研修时间已然结束。冬天的北京,干冷;我们学习的劲头,十足。
是的,教师要学会压力的心里调适,形成教育家型教师的五观——发展观、教材观、教师观、课堂观、学生观;理解卓越源自不断地超越;学习成人成事成群的领导科学与艺术;知晓立德树人大背景下的核心素养;运用哲学的智慧与工作方法,把握好教与学的缘分;建设好自己的工作室,把经历变为经典。
乘十九大的东风,我到清华研修,跳出大山看大山,跳出乡村教育看乡村教育,我相信,理念的升华,是我心灵涅槃的洗礼。随着飞机的缓缓降落,行驶在乡村教育大路上的我,脚步迈得一步比一步坚实。
作者简介:
吴勇,贵州省毕节市,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