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09-25朱小芳王宜庭邹圣强

重庆医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危重症危重血氧

朱小芳,乔 瑶,王宜庭,邹圣强,2△

(1.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 212005;2.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重症医学科,江苏镇江 212005)

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是危重症疾病引发的消极后果,在不断影响患者本身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负担[1]。患者主要表现为危重症肌病、日常活动不能、谵妄、焦虑、抑郁等功能障碍。因此,ICU 后综合征被归类为躯体、认知及心理症状。国外学者发现,既往接受ICU治疗的患者有多种现存或潜在的功能障碍,且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2]。ICU 后综合征与ICU的治疗环境、患者严重病情的高不确定感等有关,延长了ICU治疗时间的同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3]。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入住ICU期间,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为ICU后综合征的临床预防、护理与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选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入住镇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并符合条件的患者218例。其中男122 例,女96 例;年龄21~95岁,平均(63.16±16.10)岁。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或等于18周岁;(2)接受ICU治疗时间大于或等于24 h;(3)患者或家属同意参加。排除标准:(1)入院时被诊断罹患精神障碍或精神性疾病;(2)有慢性痴呆病史或智力低下;(3)转出ICU时仍未恢复意识。共236例患者参与本研究,其中13例患者在ICU治疗期间死亡;5例患者转出ICU时意识尚未恢复。因此,本次实际调查对象为218例。重症肺炎63例,失血性休克49例,多发伤37例,脑出血22例,心脏瓣膜置换13例,呼吸衰竭11例,重症胰腺炎11例,食管癌9例,热射病3例。其中54例发生了ICU后综合征,发生率为24.8%。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收集方法 自行设计ICU患者资料调查表,在患者入住ICU期间,通过双人核对,收集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临床治疗(机械通气、镇静镇痛药物和身体约束等)、护理记录(血压、血氧饱和度)、实验室检查等。

1.2.2ICU后综合征评估 从认知、躯体以及心理3个方面展开评估。在ICU治疗期间,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4]评估ICU患者的认知状态。躯体方面采用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执行能力,共包括10个条目,评分为0~100分。<40分认为生活不能自理,40~60认为生活部分能自理,>60分认为生活基本能自理,得分越低表示该患者生活依赖性越强[5]。转出ICU满1周后,由患者本人使用住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评心理状态。该量表分为焦虑和抑郁2个分量表,各由7个条目组成,最低分为0分,最高均不超过21分。超过8分,得分越高提示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其信度为0.879,重测信度为0.945[6]。经评估,如有上述功能障碍则被认为患有ICU 后综合征[7]。

2 结 果

2.1不同人口学资料的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发生ICU后综合征组的文化程度、饮酒史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n=218)

a:文化程度两两比较采用校正P值,以P<0.01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0.017,与初中及以下、大学及以上比较

2.2不同治疗情况的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ICU后综合征组的镇痛镇静药物、有创机械通气、有无低血压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治疗情况的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n(%),n=218]

续表2 不同治疗情况的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n(%),n=218]

2.3两组患者各因素中连续性变量与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状况比较 发生ICU后综合征组的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ICU治疗时间、APACHEⅡ评分、HADS分数、BI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各因素中连续性变量与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状况比较

2.4危重症患者发生ICU后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ICU后综合征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文化程度、饮酒史、镇痛镇静药物、有创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低血压、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ICU治疗时间、HADS分数、BI为自变量,并将其量化录入,采用向前逐步Waldχ2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危重症患者发生ICU后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危重症患者发生ICU后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n=218)

3 讨 论

本研究中,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发生率为24.8%,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后综合征与饮酒史、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和血氧饱和度水平相关。同时,经多重共线性诊断,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VIF值的范围是1.04~4.18)。Hosmer和Lemeshow检验也提示,该模型能较好的拟合ICU后综合征的发生概率(P=0.995)。

国内研究发现,乙醇摄入与认知损害、代谢性疾病有关[8-9],乙醇戒断可引起危重患者产生谵妄,对既存的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产生负面影响[10]。本研究也证实了饮酒史是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本研究只描述了既往是否饮酒与ICU后综合征的相关性,饮酒量与ICU后综合征的关系可在今后做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显示ICU后综合征患者APACHEⅡ评分高于未发生患者,多因素分析表明APACHEⅡ评分是ICU后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PREVIGLIANO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APACHEⅡ评分用于危重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与预后评估,评分高提示疾病严重、预后不佳。严重病情不仅影响机体功能恢复,而且延长了危重患者ICU治疗时间,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与负性心理,增加ICU后综合征易感性。C-反应蛋白是危重患者炎症的敏感指标。本研究发现,ICU后综合征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未发生组,说明C-反应蛋白水平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影响危重患者ICU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ZHANG等[12]也证明了此观点。危重患者通常存在严重感染,其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可损伤脑神经与血管,导致脓毒症性脑病[13],降低患者精神运动速度[14],从而影响患者认知与精神心理功能,诱发ICU后综合征。本研究也发现,ICU 后综合征的发生与血氧饱和度水平存在相关性。究其原因,在持续低血氧饱和度的状态下,大脑颞叶海马与边缘叶灌注不足,脑白质发生缺血性脱髓鞘,使患者产生意识障碍、神经行为异常等症状。在ICU治疗期间,临床医生倾向于维持气管插管患者的深镇静水平,长期卧床不动可使神经肌肉功能去适应[15],协同全身或局部的炎症反应,增加ICU后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4.8%,饮酒史、APACHEⅡ评分高、C-反应蛋白水平高、血氧饱和度低是ICU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ICU应综合康复理疗等多学科的干预,早期筛查危险因素,重视功能锻炼,预防因功能损伤而带来的后遗症。

致谢:感谢江苏大学医学院严永敏副教授对本文写作的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危重症危重血氧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血氧水平依赖MRI评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