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2018-09-24邓梅
邓梅
【摘 要】世纪变迁,历史教育的目的不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使学生透过历史的学习,获得能力上的发展,以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的核心理念其中包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引导,以此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发表看法,成为了课改下建设有效历史课堂的关键,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本文就以“问题情境”教学方式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议论。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教育的提出
“以人为本”是中国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必然,此种理念运用在教学领域中,即“以生为本”。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尤其要体现其教育的功能,有学者指出:“我们把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人类的集体记忆来看待,像个人的记忆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把历史作为承载着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财富来看待,像个人有灵魂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教育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做有机的融合,从而培养人的自信力。”[1]历史教育充分体现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审视人生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开拓眼界,增长智能,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更能理智的分析和看待问题,这正让我们体会到培根所说的历史学科的特点:“读史使人明智”。在当前教育形式之下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学领域内新的热题。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分别做了不同的尝试: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创设历史情景、创设问题情境、历史话剧、史料教学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各显神通”。本文则以“问题情境”教学方式探讨一下“建设”有效历史课堂的一些看法。
二、“问题情境”教育的应用
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一堂课有效与否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锁。问题情境则是最好的钥匙和最有效的交流方式,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活化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此外,问题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可以说,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起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设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问题情境是促进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的条件。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是如何运用史学研究的成果建设问题情境式的有效课堂,来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去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在实践中就必须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基石。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刚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的简单历程,还不能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价值观来看,少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世能力逐渐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强烈的自主性,他们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富于理想,追求自我实现,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经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喜欢探究新鲜的事物,但在理智、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对问题的探知欲望、提升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利用问题引发其思考达到自我认识则是建设当下有效历史课堂的重要方式。
比如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中,我主要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
1. 高中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追求喝感受现实中美好的事物。我以“海的印象”导入课程,设计问题:同学们对大海什么印象?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对海又是什么印象?这样利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专注力,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好的开始。
2. 为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理想以及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哥伦布刻苦学习天文、地理的目标是什么?他确定这一目标的动因是什么?同学们能从航海家们的身上得到哪些精神财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想,但能从航海家身上学生看到以及学习到了一致的实现理想的信念——坚持不懈、勇敢无畏、大胆探索,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正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应有的价值。
3. 培养高中生理性的思维能力,这是高中历史教学区别于初中历史教学最大的地方,也是人生理性思维能力形成最重要的阶段。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哥伦布到达美洲?新航路开辟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四个词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本史实后,开始透过现象看到历史问题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认知特点,也引导其开始关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诱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现诱与导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实现在历史课堂上历史思维的养成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4.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學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中走出来,回归现实,形成知识的迁移,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追踪社会热点时代信息,让学生知道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我设计了联系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今天,中国的海权遭受威胁的事件有哪些?假如你是一名政府官员、一名海军战士或者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你会怎么做?实际我们身为高中生,我们又该怎么做?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据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基本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也达到一堂有效历史课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功能。
三、结语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培育他们的人文涵养,使其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使他们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因而在中学阶段实施历史教育,其功能最显见之处在于养成学生的价值观,其教育方法论上的意义,也在于端正学生的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价值趋向。正如《历史课程标准解释》中所指出的,历史教育要:“首先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了哪些基础知识和根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尤为重视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树立远大理想。”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育至关重要,利用好课堂的教学时间更显其价值,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有效的历史课堂则是凸显其价值的有效方式,正如C·JI·鲁宾斯坦在说明思维过程中心理本质时指出:“思维过程最初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当人们要了解某件东西的需要时,他开始思考。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育与国民精神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