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2018-09-22王平刘竹琴
王平 刘竹琴
摘 要:建构主义对于不同个体产生的差异表现认同,其主要强调的是学习的理念,阐明了在物理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所认定的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要重新定位。学生是课堂中心点,教师是辅助者,这就给教师在物理的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传统的教授知识到学生学习情境的辅助者进行转化角色,是建构主义物理课堂教学的新目标。[1]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物理教学
1 绪论
在当前的社会里,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属于一个整体的结构系统,这种系统由不同的因素以及不同的层次来组成,已然融入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生产力、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约。些不同的层次里,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基础教育。
中学物理课堂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学生掌握的一些概念和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不会应用,对物理的学习始终有门外汉的感觉。[3]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在教学当中只顾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结果就是学生学不得法,越学越没有头绪,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遍不强,物理科学素养没有得到提高。以建构主义为学习物理的理论基础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解决教学上的困难。
2 建构主义基本概念
建构主义的表人物是布鲁纳,他认为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积极过程,依靠他们现有和过去的知识来建立新的知识。“人们获得知识是由主体建立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重要的观点[4]。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对学习有着不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外界环境对学习者刺激的反应。建构主义就是基于行为主义的不合理性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由外部环境对学习者进行刺激而好好学习的,真正的还得在于学生自己的建构。不同的学生对于外部的环境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恰恰体现了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5]。
3 中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调研方法
3.1.1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对象是延安市宝塔区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共46 人。收回有效问卷43份。由于该校的初三学生水平与全市的初三学生标准整体水平相差不多,所以样本的特征可以从某个程度上反映出来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及现状。
3.1.2研究过程
本调查采用问卷方式,问卷题目都是选择题。根据先前的目的安排问题并打印到试卷中。在休息或自习期间向学生分发试卷。
3.1.3调查结果
(1)有一半数的学生认为学习物理主要为了考试。
(2)大多数的初中生认为物理是十分难学的一门课程,仅仅特别少的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门学科不难。通过问卷的统计得出,28位女学生中有77.1%的学生认为难学,而男学生中被调查的统计显示有35.9%的人认为难学。大多女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较低,而且转移速度快,兴越时有时无的占到5-5.7%。
3.2 问题和对策
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必须是一个长期性的基础性任务。兴趣一般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表现在对于物理学习过程,而间接的兴趣表现为对于物理学习的结果。通过调查显示,在“最能引起你对物理产生学习的兴趣的原因是什么”里,有26.4%的同学认为是由于物理的内容与 STS 密切结合,有 40.4%的学生选择了物理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物理中有许多有趣和深奥道理,还有 24.2%的学生选择了是由于能观察实验和亲自做实验(这一比例应该说是偏低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物理课上的实验课是否有兴趣?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1.9%学生认为特别感兴趣,59.8%学生选择了比较感兴趣。这个问题从客观上阐明了学生对于实验或是物理本身以及所学的内容是否喜欢,但为什么学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总体水平是中等,有 40.2%的学生表现出对物理学习时有时无的兴趣?答案很明显,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问题,一部分老师在授课时无法充分的发挥出物理学科真正的价值,同时在实验的课程中也没有发挥出实验所产生的真正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全面的加强理论实践以及不断的丰富其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探索物理奥秘,研究出他们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
4 结论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当前正影响和促进着全世界范围的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个体能动作用,认为知识由学生自我建构,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自我学习来开展,这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在目前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普遍影响下,再加上当前中学教育主要针对高考开展的现实情况,要用建构主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是不容易的。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需要有一套新的评价体系。建构主义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其生命力非常强大。建构主义课堂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基础,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利。
參考文献:
[1]冯杰.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
[2]胡炳元主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杨效华.基于建构主义的物理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2-4.
[5]肖国刚,常保晶.建构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学的启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1):2-6.
作者简介:王平(1994-),陕西蒲城人,陕西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刘竹琴(1968-),女,陕西佳县人,陕西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实验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