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LF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研究
2018-09-22刘琦红赵秀平李春梅
刘琦红 赵秀平 李春梅
摘 要:本文以我国当前及未来面临的国际背景为出发点,阐述了英语作为国际交流通用语的重要性,提出基于ELF理念的“1+1+2” 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重点论述了该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内涵、优势及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英语通用语;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标的推广和实施,中国在国际上交往与合作的对象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在此背景下,能否运用恰当的语言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国际交流能力将事关重大。从目前国际交往中媒介语言的选择运用情况看,几乎都是首先选用英语作为交流的通用语,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已是不争事实,这给我们的大学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大学的英语教学现状看,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英语本族语者的标准来评判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这一标准在现阶段及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显然不能满足成功及顺畅实现国际化交际目标的需要。因此,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背景下加强研究,突破陈规,创新发展,建立适应ELF(English as Lingua Franca,即英语作为通用语)发展趋势的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国内外ELF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际上ELF研究只有十几年时间,国内研究起步更晚。
国际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主要持以下观点: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教学应以可理解性而非正确性为标准(Mckay,2002);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英语通用语或多语语境下成功使用英语的能力而非习得标准英语和获得母语使用者英语水平(Kirkpatrick,2011);Seidlhofer(2011)闡明了概括性较强的ELF教学原则。
国内学者文秋芳提出包括语言、文化和语用三部分的英语国际语教学框架(文秋芳,2012),并针对“英语通用语是什么”的问题,提出了“多实体论”的观点(文秋芳,2014);有的研究者研究了ELF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语言态度及教学信念。还有的学者对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陈新仁、李民,2015)。
英语作为通用语(English as Lingua Franca)成为不同母语者之间进行交流的首选语言,在ELF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为目的,而更要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用英语顺利实现交流,将完成既定的交际目标与任务”作为正确的目标定位。而目前ELF理念反映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从我国国际化背景需求,还是从大学英语教育目标的实现来看,该领域的实践探索都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师的视角来探讨ELF背景下,大学英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1+1+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基于ELF理念的教学改革开辟新思路。
二、“1+1+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确立背景
经过对来自河北省五所高校150名5年以上教龄的一线英语教师问卷调查、座谈及访谈,发现基本上所有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都是采用四个学期一贯制的教学模式,即选定一套教材,每学期教授一册书。
从大学新生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已经具备了3500到4500的词汇量,少数学生的词汇量甚至达到了5000到6000。很多基础好的学生有能力在大学第一学期,即大学入学的当年12月份顺利通过四级考试。但基本上所有学校都规定只能在第四学期才能参加四级考试。在四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师生们的精力都放在四级的应试准备上,造成学生们虽都能通过四级考试,但却不能顺利地进行口语交流,更无法流畅地进行特定话题的书写,很多学生还要依赖于写作模板。这显然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适应ELF背景的“1+1+2”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二)“1+1+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内涵
第一个“1”指第一学期教授本族语英语,即核心圈国家(即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的英语;第二个“1”指第二学期教授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国家的英语,即外圈国家(如印度、尼泊尔、新加坡等)的英语变体,同时也教授本土化英语变体,即中国英语;“2”指第二学年即第三、四两个学期不再单纯的以语言教学为重点,而着重以文化和语用知识的学习为重点,用英语来学习文化和语用知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是语用的依托,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背景下,与不同母语者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使用英语做为媒介,要达到良好的沟通交流的目的,那么文化知识和语用知识都不可缺少。因此,在该教学模式中,不再把文化和语用的教学分隔开来,而是使二者相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在第三和第四学期以英语作为工具来学习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可以使学生们在应用当中提高英语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生成。
(三)“1+1+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势
(1)英语学习不再以本族语英语作为唯一的语言输入,而是兼收并蓄,把外圈国家英语和本土化英语也作为教学材料,有利于学生适应英语作为通用语背景下国际交往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日后与不同国家的人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把英语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不是为了单纯完成学习语言的任务而学习英语,摒弃无病呻吟的传统做法,把英语学习从显性变为隐性,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更持久。
(3)符合在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用语的大环境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要求,即培养能够顺畅使用英语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的人才。
三、“1+1+2”教学模式的教学运用
(一)第一学期本族语英语的教学
调查中发现,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所有语言材料,均为来自英语为母语国家(即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的标准语言材料。一线教师普遍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有能力也有条件改变教学思路,把现阶段大学英语需要完成的语言学习目标在一个学期之内结束。因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而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基本掌握了英语全部的语法结构,在大学阶段,只是把一些重点语法项目和语篇的学习向广度和深度扩展。而词汇掌握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在几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当中全部完成。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规则、语篇组织规律和语用规则之后,他们便具备了课外自己吸收和扩展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
(二)第二学期外圈国家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教学
当今世界,在英语为通用语的背景下,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对象,不仅局限于以英语为母语者,而更多的更广泛的交流群体,则来自于非英语母语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不仅要关注本族语英语的语言材料,更要关注非英语母语者使用的英语语言材料,即外圈国家英语。交往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英语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达到正常沟通和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通过英语这个媒介,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发展。因此,第二学期在教授外圈国家英语的同时,我们要向学生教授本土化的中国英语,内容以中国特色的词汇、中国历史语境、文化语境、政治语境当中特有的表达方式为主,以及如何以外国人可理解、可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事物、文化及风土人情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可以而且应该针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的语言材料,既要选取外圈英语国家主流英语媒体的语言材料,也要选取中国英语主流媒体的语言材料,与本族语英语国家主流媒体的语言材料放在一起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宏观与微观层次的对比分析,即语篇层次、语法层次及词汇层次的显性分析,增加学生对于不同英语变体的敏感度、接受度及认可度,为他们日后在复杂的国际交往中英语的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第二学年文化与语用知识的教学
语用的恰当与否,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约束,而不同英语使用者的文化差异又制约了语用的恰当性,所以这两者的教学应该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
在完成了第一学年的教学任务,即学生已经对于本族语英语非常熟悉,对外圈国家英语和中国英语变体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即学生用英语来学习本族语英语国家的文化及语用知识、外圈英语国家的文化及语用知识及中国本土的文化及语用知识。这三者的文化知识及语用知识应以显性的方式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来自不同英语使用者文化和语用知识的敏感度、可理解性及认可度。在教學实践当中,对于文化和语用知识的教学,我们可以选用反映人类共同文化主题和人类社会普遍语用原则的语言材料,使教学更加具有可对比性和可理解性。可以按照上述三种不同的英语变体,从各自的主流媒体当中选取来自相似语体及背景文化知识的语言材料,如节日文化,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教育等,编排进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进行显性的比较和对比分析与学习,使学生既能用英语了解英语本族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也能了解外圈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同时还能够用英语来描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特点;使学生学会对不同的交流对象要选择不同的语用策略;使学生增强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对于文化差异的包容性;达到既用英语来吸收别国文化,又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中国学生使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不仅符合以英语作为与外国人交流媒介的本质要求,更符合21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的战略要求。
四、结语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为了培养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为媒介,顺利地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从而实现交流与合作的既定目标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转变观念,突破陈规。本文的探讨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并对基于ELF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大纲的制定、教材的开发、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Kirkpatrick,A.2011.English as an Asian Lingua Franca and the Multilingual Model of ELT[J].English Teaching,(2).
[2]Mckay,S.2002.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Rethinking Goals and Approach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Seidlhofer,B.2011.Understanding English as Lingua Franca[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陈新仁,李民.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失误新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2).
[5]文秋芳.英语国际语的教学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6]文秋芳.英语通用语是什么:“实体论”与“非实体论”之争[J].中国外语,2014(5).
[7]文秋芳.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重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