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老舍说相声

2018-09-22梁实秋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皮儿词儿发笑

梁实秋

抗战期间,有一次为了筹款办了个晚会,节目有皮黄、洋歌、杂耍,少不了也要有一段相声。后台老板瞧中了老舍和我,因为我们俩平素有点儿贫嘴薄舌,说话就有一点儿像说相声。焦德海、草上飞我们也都瞻仰过,别的玩艺儿不会,相声总还可以凑合。

老舍的那一口北平话真是地道,又干脆、又圆润、又沉重,而且土音土语不折不扣。我的北平话稍差一点儿,真正的北平人认为我还行,外省人而自以为会说官话的就认为我说得不大纯粹。老舍的那一张脸,不用开口就够引人发笑—老是绷着脸,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再把笑容敛起,像有开关似的。头顶上乱蓬蓬的一撮毛,没梳过,倒垂在又黑又瘦的脸庞上。衣领大约是太大了一点儿,扣上纽扣还是有点儿松,把那个又尖又高的“颏里嗉(北平土话,谓喉结)”露在外面。背又有点儿驼,迈着八字步,真是个说相声的好角色。

比较起来,我就只好去(当)那个“挨打的”。我们以为这事关抗战,义不容辞,于是就把这份差事应了下来。老舍挺客气,决定头一天他逗我捧,第二天我逗他捧。不管谁逗谁捧,事实上我总是那个“挨打的”。

我本想编一套新词儿,要与抗战有关。老舍说:“這玩意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老词儿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所谓雅俗共赏,您要是自己编,不够味儿。咱们还是挑两段旧的,只要说得好,陈旧也无妨。”

于是我们选中了《新洪洋洞》和《一家六口》。老舍词儿背得烂熟,前面的帽子也一点儿不含糊,真像是在天桥长大的。他口授,我笔记。我回家练了好几天,醒来睁开眼就嚷:“你是谁的儿子……我是我爸爸的儿子……”家里人听得真腻烦,我也觉得一点儿都不好笑。

练习熟了,我和老舍试着演了一次。我说爸爸、儿子地乱扯实在不大雅,并且我刚说“爸爸”二字,他就“啊”的一声,也怪别扭的。他说:“群众就爱听这个,这一节可千万删不得。”

照规矩,说相声得有一把大折扇,到了紧要关头,啪的一声敲在头上,响而不疼。我说:“这可以免了。”老舍说:“虚晃一下好了,别真打。可不能不有那么一手儿,否则刹不住。”

一切准备停当,晚会开幕了,我心里直扑腾。我先坐在池子里听戏,身旁一位江苏人模样的说了:“你说什么叫相声?”旁边另一位说:“相声,就是昆曲。”我心想:真糟。

锣鼓歇了,轮到相声登场。我和老舍哥儿俩大摇大摆地踱到台前,向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一边一个,面无表情,直挺挺地一站,两件破纺绸大褂,一人一把大扇子。台下已经笑不可抑。老舍开言道:“刚才那个小姑娘的洋歌唱得不错。”我说:“不错!”一阵笑。“现在咱们两个小小子儿伺候一段相声。”又是一阵笑。台下人的注意力已经被抓住了,后台刚勾上半个脸的“张飞”也蹭到台上听来了。

老舍预先嘱咐我,说相声讲究“皮儿薄”,一戳就破。什么叫“皮儿薄”?就是说相声的一开口,底下就得立刻哗的一阵笑,一点儿不费事。这一回老舍可真是“皮儿薄”,他一句话,底下就是一阵笑,我连捧的话都没法说了,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半天笑的浪潮退下去之后才能继续。台下越笑,老舍的脸绷得越紧,冷冰冰的,像是谁欠他二百两银子似的。

最令观众发笑的一点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老舍一时兴起,忘了他的诺言—他抽冷子恶狠狠地拿扇子往我头上敲来。我看他来者不善,往旁边一躲,扇子不偏不倚地正好打在我的眼镜框上。眼镜框本来很松,平时就常出溜到鼻尖上,这一下可不得了,哗啦一声,眼镜掉下来了!我本能地两手一捧,把眼镜接住了。台下鼓掌、喝彩、大笑,都说这一手儿有功夫。

人生难得开口笑,而我们使许多愁眉苦脸的人开口笑了。事后我在街上行走,常有人指指点点地说:“看,那就是那个说相声的!”

猜你喜欢

皮儿词儿发笑
突然忘词儿
看见我,再爱我
于无声中听见 于无形中看见
切一切
寻秋记
爱吐皮儿的爸爸
婴儿为何会发笑?
动物一卖萌世界就发笑
女汉子一发彪,全世界都发笑
汉语“词”的新定义及其与语素短语界限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