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声音”葛兰

2018-09-22张鹏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唱片

张鹏

“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收音机里传来一个庄重、悦耳的声音,这个声音曾经陪伴多少中国家庭迎来每一个清晨。

她的名字当年红遍全国,几乎家喻户晓;她的声音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瞬间便能勾起人们的无数回忆;她60余年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中国播音史。她就是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国第一代播音员葛兰。

如今已85岁高龄的葛兰离休后回到了她的母校—中华女子学校(当时叫河北女子职业学校),成立了“葛兰工作室”,培养更多的播音人才。她说,把一辈子献给播音,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阴差阳错做了播音员

1951年,当时18岁的葛兰还叫王静蓉,从女子职业学校毕业不久,是一名小学教师。教师一直是她的理想职业,那时她绝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全国皆知的“葛兰”。然而,一次意外受伤改变了葛兰的命运:她和同学去颐和园玩的时候摔伤右手导致骨折,差点儿截肢,从此不能写板书、做不成老师了。她的心情很郁闷,在家复习准备高考。

这时,同学给她带来了一个消息,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招播音员。她被同学拉着去报名,竟然面试、口试、笔试都顺利通过。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葛兰还曾犹豫不决,最初很不情愿去做播音员:“不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什么地方,更不知道播音员是怎么回事,甚至以为是1949年前电台里那種说话嗲声嗲气的小姐,觉得不是正经人做的事。”家人对此也并不支持。

幸好她找到一位非常信任的老师征求意见,在老师的鼓励下,王静蓉忐忑地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一生挚爱的播音事业。从此,她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葛兰。

说起葛兰这个名字的由来,却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含义。“台里每个播音员都会起一个播音用的名字,因为会有听众给我们写信,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区分私人信件和听众来信,没想到后来真名倒渐渐被人忘了。”当时,有人起播音用的名字颇费心思,寓意很深,比如葛兰的爱人夏青的名字,就是“华夏青年”之意,葛兰的名字却是一位老师随口起的,因为她母亲姓葛。她没想到,这个名字此后会跟随她60多年。

葛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播“记录新闻”。很多人也许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信十分不发达,当时有大量的记录新闻,要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去。记录新闻占了台里播出内容的很大一部分,每天上午4个小时、夜里6个小时,由两三个人轮着来,一个人播,另一个负责监听,有错误立刻就要改过来。

刚工作的时候,葛兰很羡慕上晚班的同志,觉得晚上灯火辉煌的很有意思。可是真排到她上晚班的时候,第一次还感到新鲜,第二次不到夜里12点她就已经坚持不住了。困得没办法,她就使劲掐自己的腿,要不就用冷水擦一把脸。

葛兰记得,当时台里的条件很差,冬天监听室里很冷,需要自己生炉子取暖,夜里还要时不时地给炉子里加煤块,经常弄得满手都是煤灰,然后又去洗脸揉眼睛。“下夜班回家的时候家里人吓一跳,因为脸上蹭了很多煤灰,成了大花脸。”

那时候葛兰很怕听众给她寄信,因为有不少是挑错的。当时的听众非常认真,尤其是各地负责记录电台新闻的抄录员。“那真是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葛兰还记得,当时台里对普通话的标准读音非常重视,墙上贴着一个大表格,如果播音时读错了,就在名字后边画一个小黑旗。“你想想,谁愿意一个大表格上,看到自己那一栏,一天到晚都是小黑旗?我们每天拿着标准读音表,就像背书一样死背。”

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之后,葛兰才逐渐掌握了上夜班倒生物钟的一些窍门,适应了夜间的工作。“到现在都是,说睡倒下立刻就能睡着,说什么时候起立刻就能起来,这个工作要求人就得这样。”此后的大半生,这个职业习惯一直伴随着葛兰,成为播音生涯留给她的一个烙印。

播得了新闻,讲得了童话

半个多世纪的播音生涯中,葛兰的声音可谓“百变”:既可以播严肃的新闻节目,也能播浪漫的文艺节目,还能在儿童节目里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无数辉煌的时刻葛兰不愿意多说,她记忆最深刻的反而是自己闹笑话、出“事故”的经历。

播音的间隙通常会放音乐,这对当时的播音员来说是个技术活。“现在都是数字的了,操作简单。当年台里只有老唱片,上边贴着红字,写着谁谁唱的。晚上我们报的新闻少些,能休息几次,就找几张唱片播一下。两张大唱片,一边一张。最难的是给唱片翻面,要眼疾手快。一次我翻唱片时一不小心,唱片竟然飞出去了,我赶紧捡回来接着放,搞得狼狈不堪。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却要求播音员一心多用。”

还有一次,葛兰播放音乐的时候报出乐曲的名称,叫《夜月花江春》。有位老编辑就纳闷了:这是首什么曲子啊?没听过。拿过唱片一看,老编辑乐得直接蹲在了地上,原来唱片上的字葛兰给读反了,应该是《春江花月夜》。“那种老版唱片书写的顺序不一样,我没注意就读错了,幸好后来没有听众写信过来挑错。”为了这事,葛兰忐忑了好一段时间。

经过几年的磨炼,葛兰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柱”之一。1956年,葛兰开始播报全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都是直播,非常考验人。稿子是越急越看不了,越看不了越怕出错,在话筒前就像打仗一样,没有其他想法。”葛兰深感自豪的是,播报这个节目多年,她从未出过错。

那些年,几乎在各个频道都可以听到葛兰的声音,在严肃和活泼之间,她竟然能做到无缝切换。“大概是因为我的声音可塑性比较强,什么节目都能驾驭。”葛兰表示,当时她最喜欢的是转播文艺节目,因为可以在剧场看不同大师的表演。“经常晚上坐公交车赶到剧院,往乐池中间一坐,一播就是一晚上,直到12点才结束。很累,但很幸福。”

亲密的“爱人同志”

葛兰的播音生涯是和另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中国播音大师的夏青。夏青和葛兰是传奇般的“播音双璧”,他们是同事,是师友,更是相伴一生的爱人。

葛兰家的墙上挂着很多夏青的照片和两人的合影。斯人已逝,却音容宛在,葛兰凝视那些照片的时候,眼神格外温柔。

认识夏青的时候,葛兰18岁。那时她一心想把工作做好,从没想过谈恋爱的事,身边这个比她年长5岁的大哥一样的同事一直默默关心着她,她竟然也没有留意。没想到,深夜的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最终把这个年轻女孩打动了。

夏青本名耿绍光,所以葛兰一直称呼他“老耿”,她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別老成”。当时单位里就他们两个人是单身,两人经常一起读书、看电影、聊天,不知不觉关系就亲密起来。一年冬天,葛兰经常值夜班,夏青就跑到西单给葛兰买她爱吃的馄饨。“他拿一个小锅给我端来馄饨,放在火上热着,我一下班就能吃到。”那个寒冬,她觉得特别温暖。

1953年,葛兰和夏青结婚。她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温柔坚强的妻子,用默默的付出和一生的操劳兑现了对爱人的承诺。

看葛兰的那双手,完全不像一个做案头工作的知识女性。她的手指关节格外粗大,显得突兀而嶙峋,这是年轻时常年用冷水洗衣服导致的。“冬天洗被单最费劲了,一洗就得半天。”但她说起来丝毫不以为苦。夏青身体不好,一生被严重的关节炎所困,经常要一天吃10多片药才能坚持工作,葛兰就心甘情愿地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

由于工作家务两头忙,葛兰养成了做什么都快的习惯。夫妻俩的生活模式是这样的:她和夏青一起下班,夏青慢慢地走回家,葛兰则骑着自行车飞速往家赶。“路上顺便买点肉馅儿,回家就动手包饺子,等老耿溜达回来的时候,我包的饺子也煮好了,直接上桌吃饭。”

葛兰不让夏青在家干一点活、受一点累,让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用现在的话说,她对夏青真是“宠溺”到了极点。她甚至亲自给夏青理发,说:“老耿的头发又软又细,别人总剪不好。”

1998年6月底,因类风湿病住院的夏青突发癫痫,昏迷不醒,医生下了断言:“抢救过来将来也会成为植物人。”葛兰说:“植物人我也要,只要他有这口气。”夏青昏迷了两个多月,葛兰终日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他放录音、唱歌、朗诵诗歌,还不断地跟他说:“好了,咱们回家啊,回家啊……”最终,夏青竟奇迹般地睁开眼睛,恢复了意识,手也能抬起来了。

然而,由于切开了气管,夏青那充满磁性的、全国闻名的声音从这世间永远消失了,他甚至无法对妻子说出心里的话。“我到医院去,人家都说他看老伴儿的眼神不一样,嘴巴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样子。我问:‘想我了吗?他就使劲眨眼睛。”

在葛兰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夏青的生命又延续了6年。2004年,夏青病逝,火化之前,葛兰抚摸着夏青的头,轻轻呼唤:“老耿……”生活艰辛而劳累,葛兰却说:“我跟他一辈子感觉很幸福。”

猜你喜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唱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人民广播在迭代中走向繁荣
于芳有声语言特点浅谈
一半唱片
自制 冰唱片
完形填空训练
基层播音员的自我培养
寻找树叶唱片
电视播音员“背诵如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