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2018-09-22钟理
钟理
摘 要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加快,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创业板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表现出独特的市场性,但也发现存在研发力度不够,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了2013-201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通过研究其对创新投入的力度以及通过选取变量、模型设计、模型回归与分析等对研发投入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 创业板;研发投入;公司绩效
一、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2011年创业板首发市盈率仅为2009年和2010年首发市盈率的一半。自2012起,创业板缓慢发展,但仍难以达到以前的光辉,因此,为促进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选取最为主要的因素,研发投入,来分析创业板研发投入与绩效的相关性。
二、文献综述
Cohen and Levinthal(1989)[1]认为,研发活动投资具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两面性,企业必须重视研发投入。寇文煜(2014)[2]认为,研发投入的支出对创业板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皮永华、宝贡敏(2010)[3]证明了电子业、公共事业、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表现出特别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不同行业的研发强度是不同的。David Aboody 和Baruch Lev(2011)[4]创业板公司与其绩效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性。
三、相关假设
假设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
假设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与其资本积累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的技術资产比率正相关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从研发强度来看,样本公司指标均值为3.2%,若剔除极端值的影响,研发强度还不到2%。技术人员比例均值为26%,中位数为16.5%,标准差现实样本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点公司技术人员占到全体人员的92%。
从绩效的产出方面来看,样本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均值在30%左右,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研发投入后盈利情况良好。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资本积累率变动较大,均值为22%。技术资产比率均值仅为0.6%,中位数仅为0.1%,说明样本公司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非常低,大量的研发资金、人员的投入并没有获得实质的技术资产。
2.相关性分析
创业板上市公司2013-2015年连续研发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资本积累率和技术资本比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1、0.934、0.760,说明研发强度与它们之间存在正的强相关性。其相关系数的检验P值都近似为0,因此,可以认为研发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资本积累率、技术资本比率这三个因素显著相关。
从技术人员比例与其他几个变量的相关系数0.854、0.704、0.675可以看出,技术人员比例与主营业务利润、资本积累率和技术资产比率之间存在正的强相关性。且它们都在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说明下一步的回归分析是有意义的。
3.线性回归分析
将研发强度X1、技术人员比例X2作为自变量,主营业务利润率Y1作为因变量,得到以下结果:Y1=0.039+0.58X1+0.62X2。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研发强度、技术人员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着重招聘技术人员来大幅度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增加研发投入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也有较好的效果。
将研发强度X1、技术人员比例X2作为自变量,资本积累率Y2作为因变量,技术人员比例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且系数为正数,即技术人员比例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是显著正相关的,而研发强度的显著性水平0.051,大于0.05,系数为-0.186,这说明研发强度的加大会带来企业资本积累率的减少。
将研发强度X1、技术人员比例X2作为自变量,技术资产比率Y3作为因变量,得到以下结果:Y3=0.039+0.211X1+0.876X2。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技术人员比例对技术资产比率的影响较为明显,而研发投入影响相对较小。
五、对策建议
监管部门应完善研发投入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要求和规范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披露。同时为确保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开发阶段资本化支出确认的监管,合理地评估企业长期的真实价值。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在当期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表面上使公司的利润减少,但当研发形成成果时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因此,研发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初现成果时,要坚持加大研发投入,在其到达一定阶段,研发便会发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Cohen,W. and D.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596
[2]寇文煜.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实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皮永华,宝贡敏. 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 . 中南大学学报,2005(2):232-236
[4]Baruch Lev,Doron Nissima,and Theodore Sougiannis. The capitalization, amortization, and value-relevance of R&D;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21(2):10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