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搐鼻通顶散鼻腔给药对风瘀证偏头痛急性发作即时效应不同时程VAS评分及总体疗效评定的临床研究*

2018-09-22黄绪尧王成喜胡燕华王永久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9期
关键词:川芎偏头痛鼻腔

林 伟 黄绪尧 王成喜 胡燕华 王永久

(山东省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机能障碍所致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本病发病率高,约为 12%左右,男女之比约为 1∶3[1-2]。偏头痛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是将其看做与四肢瘫痪、痴呆等同样严重的致残性疾病[3]。偏头痛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因此,西医对偏头痛的治疗多为镇痛、镇静、止吐等对症处理,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传统汤剂在服用、携带方面存在不足,其他以丸、散、片剂为主的口服剂型也存在药物吸收缓慢,不能迅速止痛,难以应急的缺点。故本研究自拟搐鼻通顶散,通过鼻腔直接脑靶向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可显著缓解偏头痛急性发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中风瘀证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 2 版)》(ICHD-Ⅱ)[5]中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偏头痛诊断标准及中医头风病诊断标准及辨证为风瘀证;年龄35~62岁;偏头痛急性发作期;24 h内未服用治疗偏头痛药物;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发热性头痛、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有较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影响药物代谢;特征人群(妊娠、哺乳期、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及免疫抑制剂者;对搐鼻通顶散中任意一种中药过敏者;不能耐受鼻腔给药治疗者。退出标准:未按规定实施治疗方案,无法判定疗效;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应统计);治疗期间使用影响疗效的药物;临床观察过程中患者自行退出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康复中心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佐米曲普坦片(2.5 mg/片,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829)口服,剂量为2.5 mg/次。如果24 h内症状持续或复发,可再次服药,与上次服药至少间隔8 h,24 h内服药不超过3次。观察组当患者偏头痛发作时,采取仰卧头后仰位,将自制搐鼻通顶散0.1 g置于鼻前庭处深吸气,用口呼气,反复3~5次,必要时间隔6~7 h再重复用药1次,治疗24 h。自制搐鼻通顶散(组成:川芎、细辛、白芷、冰片、全蝎各10 g)均购于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中药房。各药材均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各药材项下的有关规定。将药物浓缩后干燥、粉碎,过600目筛,密封备用(由本院中药房制备)。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止痛剂,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详细填写临床观察表,指导患者完成治疗全程。

1.4 观察项目 1)头痛指数。参照《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规定的方法记录治疗过程中每一时间点的头痛强度及相应持续时间,计算头痛指数。2)疗效标准。疗效百分数=(治疗前头痛指数-治疗后头痛指数)÷治疗前头痛指数×100%。基本恢复:疗效百分数为90%~100%(含90%)。显效:疗效百分数为55%~90%(含55%)。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55%(含20%)。无效:疗效百分数为20%以下。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数据库管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单因素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四分位数描述,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P为双侧检验。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段头痛指数评分均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头痛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头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缓解偏头痛,尤其是搐鼻通顶散鼻腔给药能有效缓解头痛的急性发作,即时疗效明显优于佐米曲普坦片;治疗后24 h两组间止痛效应具有相似性,且在治疗后24 h内疗效均具有可持续性。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 别 治疗后4 h 治疗后24 h观察组 4.19±1.64*△ 4.07±1.69*对照组 6.46±1.73* 4.21±1.91*n 32 32治疗前 治疗后2 h 17.21±2.43 9.17±1.85*△16.95±2.86 11.36±2.14*

2.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表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n)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属中医“头风”“偏头风”的范畴,其有起病急、反复发作、病势剧烈、久病不愈的特征,故符合中医“久病必瘀”的理论。加之“头为诸阳之会”“巅高之上唯风可到”,头风夹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形成本病完整的病机。治疗遵循瘀当攻瘀,风当解痉的原则,故治法为活血祛瘀,搜风解痉。

鼻腔给药系统是指在鼻腔内使用,经鼻黏膜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6]。从中医上讲,肺开窍于鼻,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闭塞则诸窍皆闭,以辛香走窜之药纳鼻中,刺激鼻窍而嚏,使肺气得以宣通,气机闭塞得解,诸窍皆通。陈士铎《辨证录》中有“鼻窍通脑”之说。从西医解剖上看,鼻腔黏膜下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及淋巴毛细管,并且有静脉窦和脑血管相结合[7],药物纳鼻后可刺激鼻内神经,使其产生反射性调节,调节脑部和内脏功能,从而对脑部和全身起到治疗作用[8]。此外,鼻腔给药,药物渗透性高,有利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肠道降解作用,无肝脏首过效应,具有药物吸收迅速,给药后起效时间快,患者顺应性好等优点。

本研究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组方原则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代制剂工艺,创制了搐鼻通顶散,全方由川芎、白芷、细辛、冰片、全蝎5味中药研末组成,具有活血祛风、通经止痛的作用。川芎,味辛性温,辛香走窜,上达头目,长于祛风止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既能活血祛瘀,又可行气止痛,故为“血中之气药”。研究发现,川芎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9]。川芎-白芷药对可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本草汇言》有云“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现代研究发现中药白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同时具有平滑肌解痉作用[10]。川芎-白芷药对能显著升高脑组织中5-羟色胺的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通过影响单胺类递质的释放,缓解神经源性炎症而改善偏头痛的症状[11]。细辛,性辛温,《神农本草经》中曰“主咳逆,头痛脑动……利九窍”,《本草衍义》言其善“治头面风痛”。现代药理认为,细辛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细辛醚、甲基丁香油酚等多种成分,具有镇痛、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局麻等作用[12]。冰片,味辛气香,具有开窍醒神之功效,《本草纲目》言“疗喉痹、脑痛……通诸窍,散郁火”。《寿域神方》中对于“头脑疼痛”者,用“片脑一钱,纸卷作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研究发现,冰片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促进药物吸收入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3]。故在搐鼻通顶散中通过鼻黏膜吸收法,能迅速引诸药入里,缓解疼痛。全蝎具有搜风止痉,通络定痛之功效。搜风与定痛是其特长,治头痛是其专功[14],《杂证总诀·头痛》亦有“病初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气血瘀痹而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的论述。虫类药不仅擅长化瘀通络止痛,且多具搜风通络、解痉熄风之功,直趋高巅之位,正符合偏头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之特点[15]。由此可见,虫类药物在治疗偏头痛顽固性疼痛的功效上远胜于普通的草木植物之药[16]。

综上所述,搐鼻通顶散鼻腔给药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具有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操作简单方便,给药灵活,可控、可随时终止等优点,对于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川芎偏头痛鼻腔
鼻腔需要冲洗吗?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清洗鼻腔治感冒
大川芎方多组分制剂释药特性的评价
为什么打喷嚏一般都连续打两个?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镇脑宁神胶囊治疗血瘀质型偏头痛80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