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灌区甜叶菊产业影响因素及发展措施综述

2018-09-22陈秀香

中国甜菜糖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甜叶菊河西生产

陈秀香

(甘肃省嘉峪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0 前言

甜叶菊(又名甜菊、甜草、蜜菊、甜茶等),原产于南美洲,为亚热带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短日照、喜温喜水、抗逆性强。甜菊糖甙是目前最接近蔗糖甜味的天然甜味剂,已成为一种新型天然绿色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高产优质甜叶菊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甜叶菊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河西灌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甜叶菊的糖分积累。2005年酒泉试种甜叶菊,检测甜叶菊叶每百克总苷含量在18 g左右,品质好,远优于国内其它地区[1]。近年来,甜叶菊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本地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2016年国内甜叶菊的种植总面积为16 900 hm2,其中河西灌区种植面积为7 000 hm2,占据四分之一,已成为甜叶菊的主要种植区。

随着河西灌区甜叶菊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本地区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完善。由最初的外地调运种苗,逐步发展为本地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育苗移栽、起垄覆黑膜、合理密植、肥水调控等生产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都提高了产量、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逐步发展了一套适应本区域特点的无公害甜叶菊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已经应用于大规模的基地化生产种植,不仅可以保证甜叶菊高产优质,还可以规范基地化大规模种植,满足本地区甜叶菊产业的稳定、优质高效、绿色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 研究区甜叶菊产业发展现状

自2005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引种甜叶菊成功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6年河西灌区甜叶菊的种植面积已达到7 000 hm2,其中,嘉酒地区种植面积为3 300 hm2,占据了一半面积。河西灌区已发展为国内优质高产甜叶菊的主要种植区。在甜叶菊种植过程中,产业模式由最初的“农户种植+企业收购”,逐步发展为“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甜叶菊订单产业不仅保障了农民收入,也为甜叶菊的高产优质提供了技术保证。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目前,河西地区已有甜叶菊简加工企业220家左右,甜叶菊专业合作社30家左右。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甜叶菊单产已由最初的平均产量3 000 kg/hm2,提高到平均产量5 800 kg/hm2;多施有机肥,追施钾肥、微量元素等措施,使甜叶菊品质不断改善。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增强了本地区甜叶菊的市场竞争力,为甜叶菊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2 甜叶菊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甜叶菊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在品种、栽培管理、生产销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品种混乱,种苗质量欠佳。河西灌区的甜叶菊目前以种子育苗或者扦插育苗进行繁殖移栽,有穴盘基质育苗、温室育苗和拱棚育苗等3种方式,以塑料拱棚育苗为主,省时省力、成本较低。但很多农户对品种不了解,不能准确选择优良品种。种苗质量不好,成活率低,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

(二)缺乏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基地种植规模小。河西灌区的甜叶菊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规模的种植基地。农民散户种植居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大户种植较少,产业链循环没有成功链接,加工环节严重断线,企业较低的加工能力限制了基地种植面积的扩大。企业生产加工计划与甜叶菊生产基地对接不完美,市场波动起伏不稳定,容易挫伤甜叶菊种植户的积极性,生产原料不能及时按量满足供应,影响到甜叶菊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种植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程度低。虽然甜叶菊种植技术在不断完善,但仍然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体系。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导致产量、品质得不到更好的提升。

(四)采收不精细,销售质量不过关。甜叶菊以销售干燥的叶片为主。叶片大、肥厚的甜味纯,含糖高,易加工。但农户采收时不分类筛选,参差不齐,导致销售价格提不高,丰产不丰收,影响了经济效益。宣传力度不够,政府保障不到位。

3 甜叶菊产业发展措施

(一)引进优良品种,合理规划种植区域

结合地方科研院所的甜叶菊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优先选择首甜3号、5号,中山壹号等品种适应性较好。由于扦插苗比种子育苗的成活率更高,今后应进一步提高扦插育苗水平,满足本地区甜叶菊种植供应需求,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为防止甜叶菊种植面积盲目扩大,影响市场供需平衡。政府应正确引导种植规模,合理规划种植区域,保证高产优质甜叶菊生产,使甜叶菊产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引进新品种甜叶菊,希望能够通过创新种植品种的方式,拓宽致富门路,增加农业收入。

(二)政府监管保障,规模辐射带动

目前,河西灌区甜叶菊加工企业多为小型加工厂,集中收购周边甜叶菊,进行前期粗加工包装后,由外地大企业进行甜菊糖苷提取。根据当地甜叶菊产业发展状况,政府应积极引导、扶持有实力的加工企业,扩大加工规模,引进先进的深加工生产线。加强龙头企业的多元化生产、配套甜叶菊新产品开发,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甜叶菊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机制,为当地甜叶菊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提倡公司、厂商主动与专业合作社签订产销合同,与菊农签订种植收购全同,实行订单生产。制订每一年度甜叶菊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供销、贸工农多方利益关系,调查和研究解决甜叶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组织制订甜叶菊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各级政府负责宣传引导,建立优质甜叶菊生产基地,确保原料满足生产企业加工需求;农业技术、种子、机械、监测等部门负责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研究各解决甜叶菊生产中技术难题,确保高产丰收;公安、工商、食药质监等部门负责市场监管和市场秩序维护,坚决杜绝无证经营、哄抬价格和压级压价等不良行为,政府根据市场行情制定年度保护价,维护合法的经济权益。采取向上争取、企业赞助、政府支持三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建立甜叶菊产业发展基金,扶持甜叶菊产业发展。有条件的区域整合资金,支持农户扩大甜叶菊种植,通过补助种苗款和土地流转等途径。

(三)标准化生产,高效采收

在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如果不以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去规范、控制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得不到保证,更得不到提高,必将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在甜叶菊生产过程中,我们应把产前、产中、产后过程都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2]。在甜叶菊种植过程中,建立《农业投入品购买登记卡》、《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卡》制度,记载农资购买、使用等情况,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和田间诱杀防治相结合,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高效生物杀虫剂。目前,基地生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田间诱杀害虫的效果较好。目前,河西灌区甜叶菊15万株/hm2栽培密度,可达到6 645 kg/hm2的产量[3]。主要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运筹灌水、绿色合理防控(表1)、合理育苗,也为本地区无公害甜叶菊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指导。

合理采收:河西灌区在九月中下旬采收,当田间10~20%左右的植株现蕾时,叶片甜菊糖苷含量达到最高,商品性最好,为最佳采收期。由于甜叶菊栽培密度较大,中后期生长旺盛,下部叶片容易变黄变质。可在植株高50 cm左右时,先分批少量采摘下部老叶。甜叶菊采收后,应及时晾晒或烘干,打包封存。叶片烘干的适宜温度为80℃,对甜菊糖苷的影响较小。此外,甜叶菊采收时,应进行严格的分级挑选。分级产品销售可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丰产丰收。收购的同时,把企业的信息和质量指标要求传递给广大菊农,让农民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采晒,同时又及时向企业反映菊农的心声,维护农民利益,在促进甜叶菊稳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有效载体。

表1 甜叶菊病虫害防控方法表

(四)发展高效节水新技术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推广重点,积极推进甜叶菊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井水灌溉区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包括水肥一体化);沿沙及沙漠治理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包括水肥一体化),实现甜叶菊产业种植结构与灌溉技术、灌溉制度的有机结合。 该技术亩节水165-195 m3,亩节肥25%左右,亩增收150元。集成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亩节水220 m3,节肥36%,亩增收260元以上。

(五)加大综合服务力度

区域农业技术部门要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专门专家指导组,开展甜叶菊生产技术研究,不断调查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作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支撑。配合各级政府采用广播、电台、报纸、印发明白纸、专题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切实将甜叶菊高效栽培技术和无公害化病虫防治技术扩散到位,满足广大菊农对甜叶菊生产技术的需求。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政府发布甜叶菊生产发展动态,市场行情,栽培管理技术,推荐省内外其他区域的经验做法,增强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扩种甜叶菊和发展产业的信心,促进整个区域甜叶菊产业规模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甜叶菊河西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北方地区甜叶菊的成株移栽室内采种技术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不同晾晒方式对甜叶菊茎叶质量的影响
浅谈甜叶菊副产品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