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和对策

2018-09-21赵晓倩

中国市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农村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和物资需求都极具增长。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补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的困境等原因,实际上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结构性供给失衡、供给质量较差等现象,因此,文章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提升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关键词]公共服务;农村;供给不足;公共产品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3.105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医疗教育社保紧缺、农田水利和先进技术供应短缺、形象工程供过于求、公共产品供应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较差等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发展不平衡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财政困境导致供给资金短缺,乡镇政府无力承担公共服务的供给。而随着农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农村对公共产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因此,因为农村多为弱势产业为主,所以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

1 提升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意义

1.1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自然社会稳定程度就更高,更有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更重要的是让农业人口享有同等生活权利,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虽然20世纪90年代“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今天已经彻底扭转,但是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发展水平还是不能匹配经济大国的地位,因此,只有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的幸福生活。

1.2 有效解决市场失灵

我国农业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所以市场投资不愿意向倾斜,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外部失灵现象,产生正外部效应的人得不到投资的鼓励,而产生内部负效应的人得不到惩罚。和其他市场相比,在农村投资风险大、回报低、见效慢,所以就产生了市场失灵现象。通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方式能够解决农村公共产品匮乏的现状,从改变完全进行市场投资所造成的马太效应,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1.3 提升经济效率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是我国改善农业效率和经济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过去我国公共服务不能实现有效供给,导致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运行缺乏效率,真正的公共服务没有供给到农民之所急所需,造成整个农村经济效率运行低下,在GDP中比重过小。以农业效率为例,因为农民教育供给不足,导致农业现代化缺乏科技和组织基础;因为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农民把大量资金留作养老医疗,而缺乏投资资金;因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农民要用落后的农业设施进行生产,自然生产率下降。

2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供给总量不足

首先,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水利设施老旧,电网老化,停电现象常有之,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设施推广较差,互联网、物流建设等现代农业通信设施还是较差,在有些农村地区,装一个宽带要等三天到一周的时间,供给明显不足,中西部落后地区道路硬化率较低。

其次,生活设施供给不足,饮水工程和生态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统计局2015年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82.8%的居民直接饮用地下水和没有任何保护的井水与泉水,虽然“三堆”已经得到治理,但是垃圾处理水平还是很低,废弃物污染非常严重。冲水马桶在农村还比较少,卫生条件和生活设施都比较落后。

最后,教育医疗和社保都比较差,农民家庭教育负担普遍较重,公立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教学质量和城市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农民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昂贵费用。医疗方面普遍存在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些农村家庭不是面临一场大病倾家荡产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敢得病,得了大病看不起。社保基金覆盖面窄,尤其是农村贫困人群低保救助水平过低,很多地区每月百十元甚至几十元的水平不足以改善生活。

2.2 供给结构失衡

医疗、教育、社保、农业设施这些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供给相对不足,而遮羞墙、文化馆、体育场、无人使用的科技文卫设施等面子工程却供给过剩,有些乡镇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将样板工程打造成面子工程,一些扶贫产业园和扶贫车间根本无人使用,造成了公共供给的大量浪费,而亟待建设的污染治理、农业开发供给却相对短缺。

2.3 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

地方政府近年来大力投入新农村建设,虽然财政投入大,但是与农村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符,存在工程烂尾现象。在人才投入方面,免费定向大学生工作效率较差,他们更多是考虑如何利用这几年定向工作时间为跳板,尽快结束合同离开基层,而不是站在本村本土人的角度上思考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乡镇政府希望从上级多争取财政投入提升政绩,而较少支持农村公共服务的长期提升,造福民生的公共投入较少。

3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

3.1 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

政府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政府多提供基本教育、医疗、环保、基础设施和社保方面的基础性服务。根据农村现实情况,首先增加教育投入,保障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让农村孩子不因为学费问题而失去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医疗上完善大病保险,真正解决农民重病和大病的医疗费用报销问题,可以建立疾病垫付制度,保证农民不为了看大病而存钱。在生态和基础设施方面主要从公共财政出资,以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公共产品服务短缺。而生产效率、经济建设和文化等更高层次的服务由其他社会主体推动,比如利用农业合作组织来完善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对农业产业园等项目进行投资,通过引进企业来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3.2 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供给符合需求

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确保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不被滥用,通过完善相关机制确保基层政府高效、透明运行。建立上级政府对基层乡镇干部的问责制度,同级政府建立监督机制,充分建立广大人民群众对乡镇政府单位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现资金被用于面子工程严格处理。为确保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的需求,公共服务供给要建立人民评价体系,改变传统供给过程中对上不对下的强制供给方式,比如以农民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在评价干部绩效方面,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以生态、文化、教育、基礎设施等长效指标为依据,坚决整治面子工程和资金浪费。

3.3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环境

针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要提升基层干部薪酬待遇,精简基层政府人员配置,利用组织培训和人才引进培养高素质基层干部。尽量推动定向大学生的本土化,让定向大学生能够留在乡镇,或者是致力于为乡镇事业做出贡献。政府要多组织对基层干部的廉政教育,多组织对上级政策的宣传,提升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剔除干部官本位的思想。同时削减一把手独断的财权,对财务负责人进行严格监督,重点推进财政资金透明化,引入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确保财政资金不滥用。要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基层民众主人翁意识,整体上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菊梅.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家,2013(7):91-94.

[2]睢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1-92.

[3]刘彤,张等文.多中心供给: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模式[J].学习与探索,2012(5):39-43.

[作者简介]赵晓倩(1984—),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研究生,讲师,中级,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公共服务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