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模式选择及规范发展研究
2018-09-21周心源余茜茜
周心源 余茜茜
[摘 要]国家经济进入发展与腾飞阶段,我国民间资本所占比重也日益上升,作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持力量,民间资本在拉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中逐渐抽离,传统行业前景持续低迷等现象使实体经济空心化加重,对当下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文章为探究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模式及未来如何规范发展,以民间资本代表者温州为例,归纳总结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模式,对民间资本未来如何致力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为解决我国民间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保持国家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间资本;实体经济;模式选择;规范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3.004
1 温州民间资本发展历程
实体经济作为一种以物质与精神、生产与流通相结合的经济活动,在实际生产商品与提供需要服务方面,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与命脉所在。实体经济持续壮大,可降低证券市场催生的泡沫经济,增强国家抵御风险能力,为经济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民间资本,主要包括民营企业流动资产和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总投资除去国有及其控股投资、港澳台商投资以及外商投资后的剩余价值部分。民间资本作为一大资本主体,与公共资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在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经济稳步增长的主要动力。
作为民间资本代表者之一的温州,曾经运用充足的民间资本,涉及多个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创办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以民营经济与个体经济为主,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较低,企业成功发展带来的利润无法满足人们对利益的渴望,在逐利性的驱使下,资金从传统行业逐渐抽离,进入高收益的房地产交易、互联网金融等市场。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导致非正规民间借贷组织异常活跃,债务人跑路潮、跳楼事件频繁发生,给当下社会的平稳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末,温州民间流动资本规模已超3370亿元,2010年达4800亿元,2015年6月底规模近5700亿元,年均增长3.9%。
自2012年3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推行以来,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2016年社会融资金额高达1125亿元。受民间借贷风险高、理财市场收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家庭个人资金大幅度回流银行,证券市场交易率下降,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资金出现区域回流现象。通过上述温州民间资本发展历程与现状可以看出,民间资本通过金融资本与政府政策两种模式进入实体经济,下文将对两种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民间资本未来进入实体经济更加规范的方法与途径,为缓解当下实体经济艰难发展处境提供指导性意见。
2 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模式
温州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时的资本规模、产业领域、民间状况、政治环境等因素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状态。温州民间资金作为民间资本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历程角度进行分析,通过金融资本与政府政策两种途径寻找投资项目,进入实体经济并影响社会发展。
2.1 金融资本型
当家庭闲置资金不足、民间资金变现困难时,人们为完成投资活动往往采用金融方式进行融资,此时使用金融工具便成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借贷作为一种极其常见的融资手段,是通过向自然人、组织(法人与非法人)或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一种行为。除向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借款外,其余一系列的借贷行为均被称作民间借贷。
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给温州人民带来了财富。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纷纷出现,进入门槛低、成功率高且容易被模仿的小生产企业,皮革生产、纺织、汽摩配件等产业相继兴起,使得温州在改革开放大浪潮下经济增长迅速。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市场快速饱和,存在进入壁垒,致使潜在进入者数量急剧下降。部分民间资本逐渐从产业中脱离,民营企业失去部分资金支持,仅依靠内部融资与历年利润积累无法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为满足生产需求,在国家金融贷款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主通过亲戚朋友等途径进行民间融资,此时民间借贷作为一种非正规的经济组织得以成立并迅速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多数家庭均参与到民间借贷这种资金循环过程中,企业外部融资途径大多来自民间借贷,金融机构贷款低于30%。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来文化与消费方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跨区域投资在当时成为民间资本的主要去向。意尔康等制鞋企业在重庆打造“西部鞋城”、灯具企业集体南迁、家具龙头与知名服饰厂商在上海、广东等地设立新公司等现象表明传统产业备受民间资本跨区域投资的影响。跨区域投资使传统行业找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资本外溢现象加重,本地经济发展受阻。由于跨区域投资使得新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等资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亲朋关系衍生的民間借贷远远无法满足大量的资金需求,地下钱庄等一系列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金融中介频频出现,遍及温州。利用企业急需资金的情况开出高利率条款,导致民间金融借贷活动异常活跃,规模近300亿元。高利率借贷导致的“跑路潮”、自杀现象频出,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激增,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21世纪初,国家出台经济政策,金融体系逐渐完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开始面向社会大众,不少企业家放弃高利贷,转向银行、基金、信托等正规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在缩短融资时间,增加资金需求量,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银行贷款利率的上调导致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行,民间资本加速进入金融产业,中小企业两难问题得到了充分解决。截至2016年6月,温州已经成立7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和5家备案中心,累计备案金额超过350亿元;温州民商银行成立,开创民间资本服务小微企业先河,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首创温州指数,衡量民间融资综合利率,引导民间融资指数市场化;建立集生产、供销与信用于一体的农村互助社,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与帮助;线上P2P平台的建立,将互联网金融与民间借贷巧妙结合,发挥了互联网的监管作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民间资本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新方向。图1为金融资本型模式下逻辑分析图。
2.2 政府政策型
20世纪80年代,温州作为一大港口城市,紧跟改革开放政策浪潮,凭借自身“敢为人先”与“吃苦耐劳”的创新进取精神,借力雄厚的民间资本,在自然资源匮乏的当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产业奇迹。改革开放初期,市场饱和程度极低,存在大量市场空白现象,民间自由资金的束缚大幅度降低,各种小型制造生产企业生机勃勃,汇集大量的民间资金,扩大企业规模。进入改革开放中期,通过“人、户、村、镇”的路径,在温州各县市出现区域产业集群,如乐清低压电器、瑞安塘下汽摩配、苍南纺织业等,产业集群迅速占据空白市场,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区域产业链,带动了周边县市的发展。社会化分工,减少复杂工作带来的消耗,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化合作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品牌效应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此外,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公司上市并公开发行股票、首个地方性法人股份制银行成立等民间资本合理使用的案例,致使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改革开放后期,大批温州人走出温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到最南端的海南省,从新疆油田到上海教育,无时无刻不存在温州人活跃的身影。除此之外,不少温州人还致力于拓宽国际贸易道路,据统计,当时温州人在荷兰、美国、英国等国家均已设立了专业商品市场,希望加强及扩大全球化贸易往来,带动温州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3年10月,在习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背景下,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贸易上重要交通枢纽,对于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助力作用。目前,温州人民在海外人数已达68.84万人,分布在131个国家与地区。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项目总额超15亿美元,主要涉及制造业、租赁与贸易批发等行业。通过“一带一路”,将温州本地的电器、制鞋、汽摩配、服装、箱包等产品出口至印度、波兰、土耳其等主要国家。民间资本为出口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增资入股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建立原料产区等产业基地。民间资本充分得到有效利用,减少股票、房产等高收益行业催生的泡沫经济,推动温州产能过剩转型与发展。图2为政府政策型模式下逻辑分析图。
3 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规范发展
3.1 建立民间资本与公共资本匹配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垄断行业
民间资本与公共资本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中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互补关系。若民间资本与公共资本之间匹配程度不高,容易发生摩擦,导致资本利用率降低,影响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的垄断行业,进入门槛高,公共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匹配程度接近于零。通过建设经营与转让为一体的“社会经济”模式,引导民间现有资本和潜在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使民间资本与公共资本融为一体,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满足生活基本需求。
3.2 消除行业进入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技术研发与创新产业
技术研发行业进入壁垒较高,资金需求量巨大,投资回报率低,导致温州民间资本转战房地产、原材料等高回报率市场。民间资本投入技术研发领域资金所占比重较低,研发与技术创新行业动力不足,投资回报率直线下降。据统计,温州民营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与民间借贷水平相当,而技术研发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低于其5个百分点。为了改善现状,政府应出台相关技术研发政策,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制度与环境,积极倡导民间资本投入技术研发创新行业,减免技术研发企业相关税费,推动技术研发行业民间资本投资改革试点工作。
3.3 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扩张及规范民间资本融资渠道
继续推进民间资本投资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并建立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民间投资金融机构与借贷公司。进行产业投资引导、搜集借贷资金后续流动情况等金融业务,确保合理有效利用民间资本。鼓励设立民间资本信息管理公司,致力于搜集整理民间资本信息,为寻找适合的实体经济投资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区域回流做准备。继续完善以信用担保为基础的融资担保体系,将集信用收集、担保、评价于一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服务。
3.4 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规范民间资本流向,改善本地投资环境
地方立法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民间资本投资行为,提供法律支持与保护。出台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有能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完善民间金融机构法律条文,规范民间金融机构投融资行为;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入股、收购兼并等正规途径成立公司并上市。通过法律条文的出台与实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获得投资回报的同时促进国家实体经济发展。
4 结 论
通过对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现状、进入模式的研究與分析,得出温州民间资本未来进入实体经济的规范化途径,为我国如何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参与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温州金融综合试点改革的推进与相关金融政策的建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灵跃,刘守谦,陈明衡.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J].上海金融,2005(2):48-50.
[2]王金莲.温州民间资本投资途径拓展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4(19):72-74.
[3]易晓文.民间资本的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温州的实际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76-80.
[4]叶茜茜.民间资本的投资偏好及风险治理——基于温州的案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3):108-115.
[5]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温州民间投资的发展特点与运作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11(2):104-108.
[作者简介]周心源(1997—),女,汉族,浙江衢州人,就读于温州商学院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余茜茜(1988—),女,汉族,青海西宁人,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盈余管理、股价崩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