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彩教”到“不教之教”
2018-09-21吕斌
吕斌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如何“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的教学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笔者最近听了几节地理随堂课。一位教师在讲《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时,从长江的发源地、长度、流经省区和主要地形区、流经的温度带、干湿带,一个不漏地娓娓道来,45分钟的課堂,所有知识点几乎都要过一遍,似乎教过了,心里才踏实。45分钟的课堂,学生就像匆匆过客,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容不得中间发生半点“意外”,教师“讲得精彩”“教得完整”。今天的课堂,教师何须如此辛苦?是否必须,是否必要?
教是服务于学
回到一堂课“教”与“学”的关系,教是服务于学。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以至最终教师可以不教,从而达到“不教之教”的境界。有时一堂课没必要面面俱到,甚至还要留那么一点点遗憾,但若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收获的过程,教就有了实质的意义。任何课堂教学都是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的,无论教,还是学,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围绕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且准确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发展中的人。“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永远延伸的方向,所以发展的命题也应该是永恒的。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目标(升学、就业等),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一种自我发现、学习、矫正、适应、提高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更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应该思考的问题。
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以为,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和学这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但重在学,两方面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对立的。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学,不仅取决于学生已有的习惯和态度,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得好,不如学得好。这就是说,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更在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生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只有经历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感悟、理解和运用;只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我们课堂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这里,笔者无意完全否定传统课堂、传统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传统课堂教学为何把目光聚焦在教师身上,以教为主,是基于两点认识:一是学生是有依赖性的;二是学生是可塑的。但我们绝不能把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当作“满堂灌”,不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借口,而是恰恰相反,因为依赖性是指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提携和指引,但作为有灵性的人,这种依赖性中隐藏着成长的可能。或者这样说,人的依赖性是有社会性的,是最终用来满足他适应变化的需求的。从生命化教育的角度看,这样的特性本身就是生命的某种“天然组成”,如果降格成“依葫芦画瓢”,那无异于马戏团的动物了。
不断催生学生的发展
一方面,我们在课堂上需要接受学生的依赖,传授好知识和技能,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求诸多种方式,比如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做实验、演绎推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给学生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逻辑、思维、方法、情感认同等方面的内容,要真正授之以渔。当代教育家顾明远曾说,经验虽是直观的,但不具有通用性。人一变,环境一变,经验可能就失灵了。可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多么重要。
可塑性,也和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可塑性,在于真正的变化中,寻找到学生的某些倾向;在于不断的变化中,挖掘学生的潜力。这将使他们天性中某些具有优势的力量渐渐得以发现、发展,进而达到成长的目的。具体落实在课堂上,就是表现在不断的、大范围的、普遍的倾听,鼓励学生交流,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开放性问题,像苏格拉底那样,推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可塑性和依赖性的成全,有助于他们成为健全的人,有助于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通过持续不断的选择性发展,他们就有机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无数这样习惯的累积,必将成为未来人生中享之不尽的“红利”。说到底,笔者眼中期待的课堂,至少要做到的事情是:不断催生学生的发展,直到有一天,即便摆脱了所有陈旧的知识,即便踏出了校园,他们也可以拥有实现终身自我教育的习惯。
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现实的状况很难令人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内敛,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容易妨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热情的不关注,或者说扼杀造成的,比如在幼儿园时往往争先恐后抢着回答问题,而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敢回答问题,就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丢面子。这是从小到大,学校教育长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必然结果。
结束语
“教得精彩”与“学得有效”,其间“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及相互转化,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把握好关系,就有助于掌握规律,最终达到“不教之教”。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命化理念下“律动课堂”建构研究》(立项编号:XC201608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杨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