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2018-09-21陈正旺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恒力习题课物体

陈正旺

(浙江嘉兴桐乡凤鸣高级中学 314500)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习题教学始终贯穿,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在日常教学中,各种新授课、实验课、专题习题课、试卷讲评课中都会涉及例题的讲解.传统的“题海战术”简单化、粗犷化、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大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与新课程中所倡导的“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基本理念相违背.那么如何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刻领会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升习题课的效率和质感呢?那就要求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作图习惯,注重过程分析

为了形象、简捷地处理物理问题,人们经常把复杂的实际物理现象加以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其理想化为简单的物理情景,从而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律,并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从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更加抽象,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到两个以上的物体,多个力,多个物理量,多个方程,如何顺利实现“实际——模型——实际”这样的转变,不单是靠想象出来,还需要将抽象的问题用直观图像表达出来.利用画图建立物理模型,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帮助我们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4kg的木板长L=1.4m,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水平顶面右端静置一个质量m=1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取10m/s2.今用水平力F=28N向右拉木板,使滑块能从木板上掉下来,求此力作用的最短时间为多长?

分析过程Ⅰ(t1):m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1=μg=4m/s2

M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过程Ⅱ(t2):m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1=μg=4m/s2

最终速度相等:a1t1+t2=a2t1-a3t2

位移联系:

二、注重常规题型,构建物理模型

学好物理,关键是学习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常有高中学生说,物理听课易懂,做题难.难就难在对物理模型的应用上,也就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读不懂题或做题过程思维混乱.学生认知过程往往经历“学习—模仿—迁移”这样一系列过程.要在学生脑中稳固建立物理模型,做好常规题,一定不能过快过急,应慢慢引导,循序渐进,进打好基础.

例2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静止的物体,质量是2kg ,在4N的水平向右的恒力作用下开始运动,求2s末的速度为多少?2s内通过的位移为多少?

分析过程:

问题1:物体受到哪些力?

问题2:如何求物体所受的合力?

问题3: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问题4: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问题5:物体已知运动学物理量有哪几个?

通过几个问题分析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并找出其中的联系.

归纳解题过程:

1.受力分析;2.求合力;3.求 ;4.求运动情况.

图2 图3

(1)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将水平恒力改为如图2所示的作用力;(2)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将水平恒力改为如图3所示的作用力;(3)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水平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2s末撤去恒力F,物体还能在水平面上滑行多远?(4)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将水平恒力改为与水平面成37°斜向右上方的拉力;

这种方法从简单问题逐渐过渡到复杂问题,通过台阶式提问和题目设计,建立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模型,特别适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三、立足基本模型,设计变式训练

变式教学的好处是起点低,效率高,构建知识组团,丰富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在习题课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原题,对题目进行进一步拓展,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难点是教师要有组题的能力,要有明确的想讲给学生听的方法与策略,这就要求老师能长期深入地研究高考题目.

四、区分相似模型,拒绝生搬硬套

在各种物理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似曾相似的题目,但仔细审题发现只有“点滴之差”,有些同学喜出望外,对这些差别不加以分析,盲目地用脑中第一反应出现的物理模型求解,往往容易导致错误,其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下面再看一例:“斜面时间模型”

在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研究物理模型的解法,研究物理习题课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到更新、更活、更精彩的物理问题和更有效的解题方法,减少随意、杂乱和无意义的重复,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恒力习题课物体
实现课堂高效的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十一化建大连恒力项目转观念 拓市场 结硕果
高效课堂之高中数学习题课初探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亏损的恒力石化装入恒力股份引发普遍争议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从酒驾之治见证法治恒力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习题课应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