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与明朝雕塑对比

2018-09-21杨健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泰罗多纳米开朗基罗

杨健(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作为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雕塑作品主要表达雕刻家的内心思想和认知,表达体现出人们的内心需求,所以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需要把不同区域和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分析,惊醒研究才能体现雕塑的审美价值。在本文中,笔者就将针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的风格与明代雕塑风格的特点展开具体探究,并得出相应结论。

一、环境因素

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标志的文艺复兴运动,一般认为始于14世纪至16世纪由盛到衰。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称之为“美术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米开朗琪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和绘画家,代表作品有《哀悼基督》《大卫》《摩西》《最后的审判》以及奴隶雕像; 受文艺复兴思想潮流的影响,其主要进行人体雕塑,特别是裸体的雕塑,并且总是能够展现出健”硕之美。在中世纪的雕塑作品中,作品题材完全来自于《圣经》中的故事。虽然文艺复兴已经开阔了艺术家们的视野,解放了艺术家们的思想。但是在意大利,无论是早期的洛伦佐还是多纳泰罗,抑或是最负盛名的米开朗琪罗、切里尼,他们的创作仍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圣经》为题材。艺术家们为了得到创作经费,或者得到社会的认同,不得不以教会故事作为创作的题材。尽管如此,艺术家们依然希望能够摆脱宗教的束缚,重新恢复古希腊时期歌颂自然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化和艺术,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变化和改革,实现突破。当时的统治者也希望能够降低宗教的影响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在两者有着共同目标的前提下,罗马教廷放松了对艺术的约束,允许艺术可以偏宗教的约束,为艺术家们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一些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雕塑作品开始出现。米开朗琪罗在1513年创作的《垂死的奴隶》,奴隶的左手托住后仰的头部,右手想要挣脱身体上的束缚,整个动态呼应自然,表现了奴隶饱受折磨、奄奄一息的状态,在睡梦之中既有对现实压迫的挣扎,又有着在梦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安详。整个雕塑表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中,奴隶仿佛不再是一个奴隶,而是一个英勇的斗士,人的尊严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中国明代各种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国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空前丰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上和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条件下。首先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然后是宗教的需求,还有在物质得到满足以后,精神层次的需求。尤其是明朝皇陵的雕刻,因为是朝廷直接干预,所以材料优良,制作工艺优秀,有大量的雕刻留存于现世。在这个时代一些小型的雕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雕塑逐渐兴盛起来,代表着知识分子阶层和普通人民的阶层。代表着这段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特色。

就总体艺术风格而言,明时期的宗教雕塑作品多趋于程式化,世俗雕塑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

二、代表作品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进入了另一个高度,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雕塑艺术显得比较突出。我以这一时期意大利的两名著名的雕塑大师为例,说出我对这一时期意大利雕塑艺术的见解。

在文艺复兴早期,主要的雕塑代表是多纳泰罗,多纳泰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雕塑新纪元的代表人物,曾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他没有到处去模仿别人的风格,而是继承发展了古典雕塑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品《大卫》是第一件伟大的作品,后世一提到多纳泰罗就会联想到《大卫》可见影响至深。多纳泰罗用对应构图方式和解刨学,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在他的手下,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着意表现人的完美体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纪已经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的裸体《大卫》问世,实在是惊世骇俗之举。裸体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卫立在人们面前表现了过去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颂扬人体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他所塑造的大卫是佛罗伦萨人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征。《大卫》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符合古典艺术的理想标准;它的姿态遵守“重心转移”的造型规律,显得放松而自然。《大卫》正陷入复杂沉思的心理状态,他的沉思目光似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这种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正是文艺复兴的根本精神。

多纳泰罗之后,米开朗基罗是主要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完全可以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巅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完全注重透视比例,气魄恢宏,给人以充满了力量感。他的作品受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并伴有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达当时市民的精神层次。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作品中包含了自己特有的感情,丰富的满腔悲剧性的激情。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卫》、《摩西》和《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图一)是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十分隐觅,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圣母那年轻唯美的神态,改变了以往中年圣母的形象。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他的雕刻下的衣褶,让人感觉不到那种大理石的笨重感,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松的附着在了形体上。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米开朗基罗还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

他著名作品《大卫》,它不仅是男性和力量的化身,而且毫不掩饰地向世人展示自己肉体的美感 灵魂的反省的痛苦、生之厌恶、对于物质束缚的争斗,这是他的灵感的原素。

大卫的胸部隐见的肋骨和显见的肌肉共同组成起伏的波纹。而大卫的头部是紧张而机警的 、带有挑战性的,头部、颈部与身体的和谐,隐含着一个骄傲的男性在袒露自己身躯时所特有的、像雄鸡或雄性凤凰一样的自豪感、夸耀感。大卫的双手是巨大的,巨大的双手在炫耀着男性力度的同时,也夸张着男性在性美感、肉体美感指向外在时所具有的付出、奉献、自信的心理感觉。

大卫的腰部极具魅力。男性的腰部跟女性的腰部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他充满了阳刚之美,充满了力量感。男性的眼部是躯体最柔软、但是确是承上启下的部位。男性的腰部,越是承受重量越是坚强不屈。当两腿从腰部伸展出来时,好象获取了无穷的力量,能够站稳脚跟,也能够跨越障碍。

图一

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早期表达了他的内心想法,虽然中期的作品顺应了时代,但是在他晚年的作品,又开始回归到内心的想法中去。

明朝雕塑种类很多,但我就以皇陵石雕为主惊醒分析,因为皇陵石雕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重要的遗存历史文化瑰宝,有较高之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阐释了中国封建社会之世界观和权力观,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以及当前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掘保护有极大的考古研究价值。

明朝皇帝陵寝大都有各种各样的雕塑,如瑞兽、石狮、华表、驭手与石马(图三)、石羊、文官武将内臣等,都在神道两侧排列,紧凑会集,给人强烈的震撼感。

从凤阳皇陵石像来看它的特有之处,技术细腻,连细节之处都很重视。形式表现上,将写实和夸张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明朝初期石刻之杰出代表。从风格之变化上来看,明朝工匠显然征召自全国各地,从而显得刚柔并济。

明太祖布置得与其他皇陵大为不同,其只有18对石像,逶迤之神道却长达近四千米,增添之巨象、骆驼等大型动物也成为此后历代明朝各代帝王陵寝构建之规则。孝陵之石刻有着超强之体积感、厚重凝练,有着较强之雕塑性。孝陵整体之古朴特性,形体简洁之动物造型,再加之文臣武将内臣装饰精细之服饰都见证了明朝皇陵后几十年来雕镂风格之演变。

图三

十三陵雕塑,实际上主要是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之长陵之神道镌刻,由于此后十四帝陵均不再设置神道镌刻。这位有胸怀伟略之天子之陵寝神道镌刻先从体量上就比之前大出很多,体积最大之雕塑有三十立方米,形象生动之石驼令人看后难以忘却。长陵之总体风格基于明朝皇陵镌刻而达至极致,达到了可以说完美之境界。石兽、石人之比例均匀,造型生动活泼、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人物之口鼻描绘详尽过细,这在以往之陵寝镌刻中是很少能够领略到的。但作品大多面貌单一,式样多模仿前人或用固定模式,缺乏创造性和内在生命力。雕塑创作不复有汉唐时期的雄伟气势,而呈现衰微之势。

结语

在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作品和明代雕塑介绍的基础上,从环境因素和雕刻首发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具体分析了两个不同区域的雕塑的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了具体雕塑作品的内在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主要就是写实,注重真实性,而明代的雕塑注重整体感觉,并不注重细节,所以文艺复兴时期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而明代雕塑虽然也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风格,没有引导清朝后期的雕塑的风格。

猜你喜欢

泰罗多纳米开朗基罗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
清华社与新东方酷学多纳合作联手进军儿童出版市场
“南美足球教父”走完争议人生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连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