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蓝色粮仓”发展模式的构建

2018-09-21张兰婷

关键词:粮仓水产品蓝色

张兰婷 王 波 秦 宏

一、引言

粮食安全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粮食危机》显示,全球处于严重粮食产出不安全状态的人数在大幅攀升。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1791万吨,比2016年增长0.3%,属于历史上第二高产年,然而,这种连年增长趋势的背后也蕴藏着挑战。一方面,粮食连年增长是相对于粮食生产量的历史低点(2003)产量水平而言,且主要源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口粮增加比较有限*毛学峰、刘靖、朱信凯:《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管理世界》2015年第3期。;另一方面,国内粮食消耗量大于生产量的趋势一直未减*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1期。,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不容乐观。因此,亟需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另辟蹊径,从陆海统筹的视角拓展粮食生产空间,充分挖掘海洋在食物供给方面的巨大潜力,打造“蓝色粮仓”,形成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高地*韩立民、李大海:《“蓝色粮仓”: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保障》,《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1期。。

早在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明确了渔业和粮食安全的关系。一方面,海洋渔业具有重要的节粮、节地、节水功能,增加水产品供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按照2016年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核算,海洋水产品生产能够替代肉类(猪肉)约2297万吨,替代粮食(原粮)约9188万吨,节约耕地2.53亿亩,节约淡水758亿吨*数据来源:《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的“蓝色粮仓”战略研究》课题组计算获得。;另一方面,海洋渔业在提供优质蛋白、优化居民膳食结构等方面有重要作用,2016年我国海洋水产品总量达3490.15万吨*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提供蛋白质与热量分别为16.81万吨和266.21万亿千卡[注]资料来源:结合《2017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一册)》第2版,对于海产品中所含的蛋白质与热量进行计算获得。。因此,海洋水产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化国民营养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蓝色粮仓”的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蓝色粮仓”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包建中(1986)[注]包建中:《中国农业改革前景——创建新型农业的探讨》,《河北农业科学》1995年第3期。提出的“蓝色农业”,认为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目前,针对“蓝色粮仓”概念[注]曾呈奎:《走农牧化道路为主导的水产生产发展我国的蓝色农业》,《科学与管理》2000年第4期。[注]张福绥:《21世纪我国的蓝色农业》,《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第12期。[注]卢昆、周娟枝、刘晓宁:《蓝色粮仓的概念特征及其演化趋势》,《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演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注]李嘉晓:《蓝色粮仓:建设基础、面临问题与发展潜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注]陈琦、韩立民:《“蓝色粮仓”生态经济系统的多维判断》,《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海洋渔业发展经验[注]韩立民、相明:《国外“蓝色粮仓”建设的经验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2期。以及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注]秦宏、刘国瑞:《建设“蓝色粮仓”的策略选择与保障措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注]卢昆:《“蓝色粮仓”概念重构及其建设模式选择研究》,《东岳论丛》2017年第6期。已经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我国“蓝色粮仓”发展模式的构建缺乏应有关注。为充分发挥“蓝色粮仓”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蓝色粮仓”建设模式,实现“蓝色粮仓”建设的有序推进。近些年关于农业领域各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如柳百萍、胡文海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将其分为优势农产品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型、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型和城郊都市农业型四种[注]柳百萍、胡文海:《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郑恒等、丁长琴、牛君仪分别探索了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有机农业发展模式、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注]郑恒、李跃:《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6期。[注]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2期。[注]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生态经济》2014年第1期。。“蓝色粮仓”建设的核心环节是运用现代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实现海洋水产品生产及其关联产业的有效对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文基于产业链视角,将“蓝色粮仓”支撑产业划分为资源养护、生产、流通贸易三大板块,并深入分析各支撑产业之间的经济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从海洋资源养护、绿色生产、组织形态、综合服务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蓝色粮仓”发展模式,进而针对不同发展模式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思路,这对于指导“蓝色粮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蓝色粮仓”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蓝色粮仓”发展模式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模式”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描述,通常理解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以模仿的标准样式[注]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在管理学中,模式一般被定义为“采用直观、简洁方式描述事物或事件间的内在机制与作用关系,是事物或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过程”。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中,“模式”被认为是若干属性特征按照一定次序排列构成的有序集合[注]杨邦华、李昕、杨磊、马世伟等:《模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页。。“蓝色粮仓”发展模式可理解为有关生产主体、生产方法、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及生产环境等的优化组合及联系机制,这些要素清晰地描述了“蓝色粮仓”的运行过程,是“蓝色粮仓”达成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生产函数。“蓝色粮仓”建设要通过一定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其在资源养护、海洋水产品及其加工品供给、物流贸易等方面的作用。

在“蓝色粮仓”建设过程中,各要素的投入比例、组织单元及其构成形态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产业链的前端、中端、末端生产的不同特点,必然导致某些要素在“蓝色粮仓”建设的某个阶段占据主导地位,即主导要素,其它要素则成为该阶段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非主导要素。产业的这种不同阶段的主导要素不同的特点,决定了“蓝色粮仓”建设的不同阶段应该有具体的不同发展模式。

(二)“蓝色粮仓”支撑产业及运行规律

“蓝色粮仓”的经济运行过程,从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修复这一源头开始,到海洋水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和多种经济活动。基于产业链视角,“蓝色粮仓”经济运行过程的支撑产业可以划分为三个板块,即资源养护板块(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修复、海水种苗业)、生产板块(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和流通贸易板块(海洋水产品冷链物流、海洋水产品流通、海洋水产品贸易)(见图1)。其中,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板块主要是对海洋渔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维护的生产活动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服务活动,包括海域污染治理、海域生态修复、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提供,这一板块决定着“蓝色粮仓”建设中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具有参与主体多、养护范围广、实施难度大等特点。生产板块包括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主要供给鲜活与精深加工产品,其中鲜活海洋水产品主要来源于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以及进口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主要来源于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与进口加工产品。与陆地农业生产不同,海水养殖业与海洋捕捞业易受自然气候与水体环境的影响,对技术要求较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周期性,同时海洋捕捞业还受捕捞海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较大。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养殖水产品和捕捞水产品为原料,经过冷冻、干制、腌制等初加工以及化工萃取提纯等深加工,提供富含海洋动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生产部门,具有易受原材料影响、资本技术密集度高等特点。流通贸易板块是依托先进的海洋水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基于“互联网+”背景,优化海洋水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水产流通业,具有对冷链物流技术要求高、资本投入大、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面临的市场风险大等特点。

资源养护、生产和流通贸易三大板块在“蓝色粮仓”经济运行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资源养护板块”是“蓝色粮仓”经济运行过程的上游环节,它是保障“蓝色粮仓”实现海洋水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性产业,决定着“蓝色粮仓”中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品的可持续供给,对后续产业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板块”直接产出海洋动植物食品(初级和加工类),是海洋水产品供给的直接来源;“流通板块”保证了海洋水产品顺利到达消费终端,对产品价值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蓝色粮仓”建设是以可持续和良种化的资源养护板块为基础,优质、高产、高值化的生产板块为支撑,便捷高效互惠的流通板块为保证,实现可持续前提下整体产出水平和供应能力的最大化。

图1 “蓝色粮仓”支撑产业体系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相关产业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优质海域资源环境对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生产品质上乘的海洋水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标准化的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对养护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与海洋水产品加工的价值实现依赖于海洋水产品流通与贸易,其产出数量与质量影响着海洋水产品流通贸易的产业效率。另外,海洋水产品流通贸易为海洋水产品生产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盲目生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海洋水产品流通技术与销售体系制约着海洋水产品生产规模。由此可以看出,“蓝色粮仓”经济运行的三大板块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通过强化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提高“蓝色粮仓”产业融合度、协调度,实现“蓝色粮仓”各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蓝色粮仓”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蓝色粮仓”发展模式

作为海洋食物供给系统,“蓝色粮仓”主要包括“产”和“出”两类经济活动,“产”主要包括海洋渔业的育苗、养殖、捕捞及加工等产业,是“蓝色粮仓”的产品生产系统;“出”主要是指产品的流通贸易,接近消费市场。两类经济活动将“蓝色粮仓”关联产业融合在一起,拓展了以海洋水产品生产为核心的“蓝色粮仓”产业链、价值链与空间链。同时,“蓝色粮仓”建设的目标是在资源环境养护的基础上强化海洋渔业的供给能力。基于此,综合考虑“蓝色粮仓”建设的目标,结合“蓝色粮仓”经济运行过程的三大板块及其运行规律,提炼并构建了“蓝色粮仓”四大发展模式,即资源养护模式、绿色生产模式、组织形态多元化合作模式、综合服务发展模式。

1.资源养护模式。随着我国海洋开发浪潮的蓬勃兴起,大量海洋产业向海岸带聚集,无序的经济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我国近海海域资源严重衰退,海域荒漠化现象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到“蓝色粮仓”的建设。鉴于此,亟需维护海洋资源环境,保证“蓝色粮仓”建设的可持续性。资源养护模式在上述背景下被提出,是以提高养护行为的作用成效为目的,以现代海洋技术为手段,有效整合传统的单一推进方式,实质是对资源环境实施“加减法”的发展模式。其中,“加”是通过实践活动增加渔业资源、提高生物的自然再生能力,包括渔业增殖放流、伏季休渔、生态与离岸养殖、科学捕捞等;“减”主要是通过制度约束减少海域污染物排放、改变不良养殖行为和捕捞方式,包括海域污染防治制度、海域环境保护制度、渔具管理制度、渔业标准化制度等(见图2)。

图2 “蓝色粮仓”资源养护模式

具体来看,资源养护模式主要以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和修复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以人工渔礁建设和增殖放流为主要特点的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渔业由陆域、滩涂、近海向深远海拓展,以缓解近海渔业资源的使用强度,实现养护近海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中,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通过人工渔礁建设和海洋藻类增养殖活动,营造适宜于海洋生物栖息的空间场所,通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运用人工投饵、环境监测、水下监视、资源管理等技术,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增加海洋水产资源,集生态养殖和海洋捕捞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渔场。总的来说,以海洋牧场建设和空间拓展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养护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海洋捕捞或单纯海水养殖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达到海洋渔业生产与海洋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目的。

2.绿色生产模式。保证“蓝色粮仓”建设的可持续性,除了从资源养护板块着手外,更应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任何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及海洋水产品加工等经济活动必须以不降低海洋生态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绿色生产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海洋技术为支撑,是传统海洋生产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具体包括深远海捕捞模式、健康高效型海水养殖模式和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模式。

(1)深远海捕捞模式。深远海捕捞模式主要以深远海智能探捕作业为主,利用现代化的捕捞渔船、生态友好型的海捕渔具、先进的海捕探鱼仪,结合GPS卫星遥感和定位系统,对作业环境复杂、条件严峻的大洋或极地等海域,在不破坏海域生态环境和干扰自然生物种群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探捕,降低深远海副渔获物的捕获,最大限度地保持渔业资源的种群健康和稳定的生存状态,以确保深远海经济鱼类资源的持续供给。深远海捕捞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而导致的海洋水产品供给矛盾,对于减轻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具有重要的作用。

(2)健康高效型海水养殖模式。按养殖空间不同,该模式主要包括陆基海水健康养殖模式、沿海滩涂生态养殖模式、近岸海域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离岸深水养殖模式。其中,陆基海水健康养殖模式包括海水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模式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前者是“不与粮争地、不与民争水、生态环保”的养殖模式,具有生态显著、产品质优、生产集约、低成本的特点;后者是依托标准化水产养殖工厂,利用智能化、环保型海水养殖技术、设备开展的规模化活动,具有降低污染、低自然风险、高经济效益的特征。沿海滩涂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以无污染、生态健康的沿海滩涂空间为基本前提,依赖自然养殖空间进行养殖活动,确保产品高质量、无污染的属性。近岸海域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是利用不同生物生活的水深空间不同的特点,充分实现海水养殖系统内营养物质的高效利用,实现排泄物等释放物的高效转化,扩大养殖空间,从而提高海水养殖系统的产出能力。离岸深水海域养殖模式可采用两种途径:一是依靠离岸海洋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发展底播增殖,在不改变自然生境的前提下改良产品结构,通过控制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降低经营风险。可选择适当区域投放人工鱼礁,建设离岸型海洋牧场,改善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海域的食物生产能力。二是利用离岸海域的水体环境,采用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工程船等装备,构建深远海养殖平台,发展规模化、高密度养殖,以规模优势摊薄养殖设施的固定成本,增加经济上的可行性。

(3)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模式。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模式即“2+1”型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模式(见图3),其核心是通过培育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务,提高低值海洋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率。其中,“2”是指借助国际与国内双重市场资源优势,培育与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基于海洋水产品生产的空间链,建立国际与国内两个加工基地;“1”是指完整的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即依托加工技术,实现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洋食品等关联产业的技术合作,不断丰富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类型,逐步拓展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链。

图3 蓝色粮仓的“2+1”型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

3.组织形态多元化合作模式。组织形态反映“蓝色粮仓”在生产环节上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蓝色粮仓”生产模块涉及包括政府、渔业企业、社区、渔民等在内的多个组织或行为主体,因此,有必要基于组织形态学视角,在综合考虑“蓝色粮仓”生产主体的基础上,构建组织形态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根据管理重心及作业范围的不同,将组织形态多元化模式分为“政府+企业+渔户+NGO”的协同合作模式和“政府+INGO+远洋渔业公司”的国际合作模式两种。

(1)“政府+企业+渔户+NGO”的协同合作模式[注]NGO的英文全称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指非政府性组织。。该模式是在政府领导和协调下,引入非政府性组织(NGO),实现政府、企业、社区、渔户等组织或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以保障“蓝色粮仓”建设正常运行的一种发展模式(见图4)。“蓝色粮仓”建设具有覆盖面广、产业种类多、区域跨度大等特点,必须发挥好政府的领导作用,统筹协调“蓝色粮仓”各产业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实现空间链与产业链的和谐统一。“蓝色粮仓”的总供给能力由全社会渔业企业与渔户的供给能力加总获得,微观海洋渔业生产组织或个体在“蓝色粮仓”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非政府性组织(NGO)主要包括环保组织(ENGO)与中国渔业协会(CFA)。其中,ENGO主要负责开展海洋渔业生产活动对海域资源环境的影响监督,通过宣传海洋资源环保知识,推广海洋渔业生态养殖方式,监督近海海域污染排放与治污情况。CFA主要负责海洋水产品的安全生产和运营,具体负责海洋渔业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海洋水产品质量标准设计、海洋水产品信息服务等工作。两个非政府组织实时监督“蓝色粮仓”建设情况,将监督结果以提案的形式向政府部门或“蓝色粮仓”建设单位进行反馈,及时解决问题。该模式有利于构建政府、企业、渔户间“良性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推进“蓝色粮仓”由个体化盲目生产向订单模拟方式转变。通过引领渔户进入市场,可以有效缓解“小渔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海洋渔业生产系统的顺利开展,保证海洋水产品的持续供给。

图4 “政府+企业+渔户+NGO”协同合作模式

(2)“政府+INGO+远洋渔业公司”的国际合作模式[注]INGO的英文全称为“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指国际非政府组织。。该模式是基于我国海外“蓝色粮仓”建设需求而设计。积极参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海洋渔业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保障“海外粮仓”建设的有序展开,有必要完善国际渔业合作组织体系,构建“政府+INGO+远洋渔业公司”的国际渔业合作模式(如图5)。在该模式中,政府主要负责政府间的渔业资源开发制度与协议谈判,为国际渔业作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远洋渔业公司是构建海外“蓝色粮仓”的主要载体,该模式在政府与INGO相关规定下开展作业活动。INGO是独立于政府的多元群体,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主要包括环保组织(例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等)、渔业资源开发与养护组织(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西北大西洋渔业组织、太平洋共同秘书处等)。INGO对国际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养护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许多国际渔业协定与条约均出自于该组织,对各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该模式可以降低远洋渔业公司在公海及专属经济区作业的政治风险,对于提高远洋渔业作业水平、建立海外“蓝色粮仓”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图5 “政府+INGO+远洋渔业公司”的国际渔业合作模式

4.综合服务发展模式。“蓝色粮仓”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产业的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主体产业作支撑,更需要强化服务产业的保障功能。通过优化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实现各支撑产业间的无缝对接,为“蓝色粮仓”建设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提高“蓝色粮仓”建设效率。“蓝色粮仓”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分为现代物流贸易发展模式和数字化支持模式两种。

(1)现代物流贸易发展模式。现代物流贸易发展模式是在传统物流贸易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海洋水产品的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以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实现海洋水产品由传统营销方式向多元化现代营销方式转变,依托水产品期货交易中心,推动海洋水产品流通与贸易的发展模式。当然,该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在沿海地区打造一批集水产品交易、竞拍、仓储、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水产品物流贸易集散中心,促进海洋水产品的快速流通。海洋水产品易腐烂的属性特征,导致“蓝色粮仓”建设对物流体系要求较高,现代物流贸易发展模式依托中国水产品商务网等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流通设备,对于改善流通环境、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减少国际贸易链中因储存问题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从而提升“蓝色粮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数字化支持模式。“蓝色粮仓”数字化支持模式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依托“蓝色粮仓”管理信息系统,为各支撑产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实现生态链、生产链与消费链有效对接的发展模式(见图6)。该模式中,“蓝色粮仓”管理信息系统包含资源环境、贸易流通、生产加工与评价决策四个子系统,覆盖了“蓝色粮仓”的所有产业,主要负责收集与各子系统有关的内部数据,通过自身数据处理系统,将整合后的数据上传云端,通过云计算为“蓝色粮仓”评价决策子系统提供参考依据。信息服务企业是独立于“蓝色粮仓”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性组织,为“蓝色粮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市场、流通、销售、贸易等方面的有效信息。该模式可以有效推进“蓝色粮仓”由预测性、计划性生产向订单模拟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海洋水产加工和销售上的专业化、规模化优势,降低海洋水产品及加工品在销售中的市场风险,通过引导海水养殖结构和养殖密度,达到养护海洋资源环境与提高产量的双重目的。

图6 “蓝色粮仓”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

(二)“蓝色粮仓”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1.资源养护发展模式构建思路。现实中,推进“蓝色粮仓”资源养护发展模式可按照以下思路展开实施。一方面,鉴于资源养护模式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应当由自然资源部、农业与农村部渔业局等政府部门组建海洋资源环境养护中心,具体负责对海域资源环境养护工作的指导、协调与监督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伏季休渔与增殖放流协同推进,在促进渔业资源增殖的基础上逐步恢复渔业资源的自然生长率。同时,强化海域污染制度、资源养护制度与渔具标准规制执行力,保证制度间的系统协调推进,提高海洋资源环境养护效率。

2.绿色生产模式构建思路。第一,严格规范海水养殖与捕捞行为,倡导生态养殖与绿色捕捞模式。严格执行海洋水产品地理认证制度,建立互联互通的海洋水产品信息数据库,完善海洋水产品信息追溯体系,从源头上实现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的系统监督。第二,提高现代海洋渔业技术水平,拓展“蓝色粮仓”发展空间。一方面,要大力支持水产苗种和深远海养殖技术研发,创新深远海渔业生态养殖模式;另一方面,要提升深远海渔业作业装备水平,尤其要加快深远海作业渔船、渔具与养殖平台的研发工作,为深远海绿色养殖与捕捞提供先进的装备。第三,重点扶持海洋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以大宗产品和低值产品的深度利用为重点,加大低值海洋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鼓励加工企业向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提高海洋水产品的利用率。

3.组织形态多元化合作模式构建思路。第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管理。组建由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组成的“蓝色粮仓”建设管理机构,统筹负责“蓝色粮仓”建设的有关事项,坚持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使每一个组织或主体都能明确自身地位,主动参与,形成合力,有序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第二,支持渔企共建。鼓励龙头企业推行现代化的适度规模养殖,引导渔户加入专业协会、渔业合作社等,提高渔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第三,培育与壮大海洋渔业龙头企业。鼓励渔业企业通过兼并与重组的方式扩大规模,实现海洋渔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借助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实现渔业龙头企业间技术合作与交流,逐步提高企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第四,积极探寻国际渔业合作模式。政府要通过协商谈判签订政府间渔业合作战略协议与发展备忘录,借助INGO,探寻国际渔业合作模式,帮助企业建立集海水养殖、海洋水产品加工、仓储贸易与服务于一体的海外渔业生产基地。第五,加强政府与INGO、远洋渔业公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组织,为远洋渔业公司争取在公海及他国专属经济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话语权。

4.综合服务发展模式构建思路。第一,加强海洋水产品物流贸易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在重要的渔区和渔港,打造海洋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通过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海洋水产品的流通与贸易。建立海洋水产品物流联运机制,形成完整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建立海洋水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形成区域性的海洋水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第二,建立大数据和云计算数据分析平台。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依托互联网,整合“蓝色粮仓”建设的有效数据,搭建数据共享平台,避免出现数据孤岛现象。第三,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建设,建立联动式“蓝色粮仓”数据库,完善“蓝色粮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流、商流等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整合生态链、生产链和消费链等相关信息。

四、结语

建设“蓝色粮仓”是新时期应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现实需求。“蓝色粮仓”发展模式是“蓝色粮仓”建设的基本方式,是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本机制。在厘清“蓝色粮仓”支撑产业及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基于产业链视角,从资源环境养护、绿色生产、组织形态及综合服务四个方面深入探讨科学有效的“蓝色粮仓”发展模式,这四种发展模式顺应了“蓝色粮仓”建设的价值意义,对于有序推进“蓝色粮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蓝色粮仓”发展模式不完全局限于上述四种模式,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蓝色粮仓”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应当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组建“蓝色粮仓”智库团队,吸纳在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物流贸易等方面的专家,要强化金融的支持力度等,以确保“蓝色粮仓”建设的需求,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粮仓水产品蓝色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粮仓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蓝色使命
树懒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