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品质教育探究
2018-09-20朱月玲
朱月玲
摘 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在“蜜罐”中泡大的,无论是父母长辈还是社会层面,孩子们都是在一个被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然而,大家都关心了孩子的快乐成长,却忽略对孩子关爱他人品质的教育,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在社会上容易体现出交往缺陷。
关键词: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品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处于其长远发展和道德品质建立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体验以及自我掌握等处于初始的构建阶段,其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也都会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框架,在学生的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对这些少年儿童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行之有效的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构建健康而完整的品德体系。
经过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情况及这方面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现对如何对少年儿童开展品德教育,特别是“关爱他人”这一品质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经过细致的调查分析,我发现目前在社会、家庭等层面上,对少年儿童品德教育,无论从观念、内容,还是从形式、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与我国德育方向不太相符的问题。
第一,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对少年儿童品德教育的目标、理念不尽一致,学生在这方面没有统一的方向,家里是一套,学校是一套,在社会上又是不同的认知,这就导致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学习无所适从。第二,社会和家庭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完全交给教师,在生活环境中,学生没有系统的德育环境。第三,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庭将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成长的终极目标,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发展很少关心。第四,对少年儿童的品质教育缺少耐心和长远的构思,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简单而直接。第五,在经济社会情态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过于狂热,读书无用论再次以新的形态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
二、如何对少年儿童有效开展关爱他人的品质教育
关爱他人的品质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体系中,包含着思想品质和行为品质,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只有建立了正确的思想,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
如果一個小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品质教育,那他就不会将正确的道德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停留在理论上的道德,对人和社会都是没有意义的。要想让小学生在行为上体现出正确的道德理论,首先就要从学生的“心”入手。
1.培养少年儿童“关爱”的心
目前,少年儿童大多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很少有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在他们的社会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占据着主要的空间。他们没有真正体验过,在社会活动中,没有关爱之心是很难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的。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品质的教育,应强调正面引导,直接告知他们应怎样去做,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关爱他人的价值意义。
如,教育学生,如果家人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时,不要不闻不问,应主动去学着安慰他们,尽可能地让他们多休息。下课了,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有的班级还没有下课,在教学楼内不要大声喧哗和打闹,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学习。通过行为引导,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2.培养少年儿童“宽容”的心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处处被别人关爱和照顾,行为上都比较任性,没有替他人考虑的意识,不会体谅家长,不会宽容同学或朋友,自己想如何就如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就应结合小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行为实例来跟学生讲道理,引导小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要换位想一想,家长或教师、同学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商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在征得他人同意的前提下满足自身需求,更进一步教会学生放弃和妥协。
3.培养少年儿童“助人”的心
互相帮助与合作是当今社会运作的根本,在大社会条件下,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满足自身所有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建立互助、合作的精神理念,告诉学生互助和协作是人类和谐发展的根本。如,告诉小学生,看到有老人或身体不便的人上下楼时,要主动去扶携一下。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见到老人、幼儿、孕妇时,应该主动起立给他们让座。同学生活或学习有困难时,也要主动去帮助同学。
此外,在开展对少年儿童的品质教育时,教师本身也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在关爱他人的品质教育方面,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分享等方面品质的引导和教育。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品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在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在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方向的指引下,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品质教育,从而让这些未来的主人健康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陈闯.怎样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J].现代交际月刊,2010(3):116.
[2]雷晓红.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关爱他人[J].飞(素质教育版),2013(1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