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年级阅读能力培养
2018-09-20黄惠珠
黄惠珠
摘 要:主要从教学方式、字词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教学情境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种培养小学中年级的阅读能力的措施,希望为促进中年级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年级;阅读能力;培养
所谓阅读能力指的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知书面语言或者是书面符号,从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能力指学生能够用普通话准确流利的、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并且可采用多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开展创意阅读活动,既提升学生的语感,又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围绕着培养中年级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展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通过分析中年级的语文课本可以发现,大多数都是内容短小精悍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为此,对于中年级语文课文的讲解教师不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而应当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预习、朗诵与默读课文,这样对于保障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质量与效果有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讲解这些课文时,教师要注重生字词的字音讲解,重视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与早读等。
二、强化语文生字词的教学
中年级的语文课文中生字词的数量较少,为此,教师要充分把握短短的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字词语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生字与词语。此外,传统的生字词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简单重复的抄写,然而这种方式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字的用法与含义的理解。为此,在字词的识记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而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识记,这样既保障了生字词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增强了生字词的教学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搭石》这篇文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的相关词语,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美。“协调有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体会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纯朴乡情。而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关于搭石的资料,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从而深化学生对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为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三、正确看待学生学习能力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与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低估或者是高估学生的能力,在提出问题后不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而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显然,这样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不利的。为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方式感受文章,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说有着重要作用。
四、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
中年级语文知识大多都是基础性的简单知识,许多学生要想获得进一步提升,有必要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为学生挑选出合适的课外读物,这样既有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益的,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结束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神奇的大自然,让学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与四季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真切地感受现实生活,同时在大自然学生可以收获丰富的直接经验,这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为此,教师要重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又保障语文課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六、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教学任务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道德水平日益提升,然而要想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仅仅通过生活或者是简单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难以保障道德教育的质量。当前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语文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了道德观念,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道德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业.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7(33):138-139.
[2]石爱花.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识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S1):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