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小镇穿越回徽州古宅
2018-09-20程晓江
程晓江
离美国波士顿一个小时车程的萨勒姆市(Salem)因1692年的女巫审判案而闻名。30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神秘事件已被现代科学所揭秘,现如今的小镇成为了万圣节最热闹的地方。别看这是个小镇,它却拥有着一座创始于1799年(相当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碧波地(Peabody)博物馆。
碧波地博物馆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美最大的收藏和展出许多亚洲艺术的博物馆之一,主要是受益于18-19世纪波士顿港繁荣的海运,特别是连接中美的贸易航线。现如今该博物馆有藏品超过180多万件,除了美国西海岸的艺术品,还有很多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印度等各地的精美藏品,在参观该博物馆的过程中,穿梭在展示不同文化国度大大小小画作、雕塑、建筑、海事装备等艺术品的展厅,和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链接及对话,让人流连忘返。
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宅
在去波士顿之前,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位于萨勒姆市的碧波地博物馆有一座完整的古徽州建筑,刚开始很吃惊,心想这样的古宅子怎么可能让出口去了美国,后来才知道当年是政府的一个项目。好奇心驱使我们自驾前往探宝。4月的波士顿气温并不高,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达目的地。这个有200年历史的名叫“荫余堂”的古宅就地坐落在美国这个“诡异”小镇的博物馆里。
买好门票后,大家跟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到荫余堂的侧门等待,因为古宅子有200年了,所以每次能参观的人是有限制的,半个小时放一批进入。每位游客会拿到一个电子定位语音导游器(中英文都有),我们先听了古宅的基本介绍。
荫余堂是1800-1825年间由黄姓富商建造的,先后有八代黄姓家族的子孙居住,原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荫余堂子孙迁移,这老宅大院就无人居住了。1996年美国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女士(NancyBerliner)在徽州地区旅游,发现大宅院的大门开着,里面有人在说话,一家人正在商议着老宅的去留问题。黄家人见一个外国人正在认认真真地四处打量着屋里的一切,便随口问了一句:“哎,你买不买?”没想到就这么一句玩笑,最后竟然成真了。Nancy联络了两地政府,最终达成了协议,使得正面临废弃拆除命运的古宅最后在白铃安女士的家乡——萨勒姆得以永久保存。
1997年春天,历时四个多月的荫余堂拆除工程开始,整个大院共拆下来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个石件,每个物件都标了序号,最后装进19个40尺的货柜,海运至美国,由中美古建筑专家及工匠在萨勒姆重建。在白铃安的不懈说服下,荫余堂搬迁项目当时是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及基金会出资1.25亿美元支持才得以完成。它也是休宁地方政府“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项目之一。经过8年策划及博物馆扩建,一座飘洋过海的中国清代民宅“荫余堂”于2003年6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
进入荫余堂之前有个展厅放了不少古瓷器,还陈列了一些中国古建筑的木榫头,让参观者了解不用一颗钉子的木结构房是如何支撑搭建的。还有个小放映厅,可以观看荫余堂的拆除和重建过程以及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当时有一支庞大的中外古建筑工匠队伍通力合作,这座完整的以木结构为主的徽州古宅院才得以在美完工,至今在一些房内的木板墙上还留着当时的标号。在美国重建的开工之日,他们按安徽当地的风俗也举行了一个传统的上梁仪式,还放了鞭炮。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每年都有许多来自美国各地的美国人或外国人带着父母或孩子前来观看荫余堂。
荫余堂共二层楼、中间天井,是典型的四水归堂的院落,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一样不缺。房屋内也陈设了大量一起带来的20世纪80年代家中的家具、摆设,墙壁上还有大量的老宣传海报。
二楼有不少的卧室,可以在走廊眺望天井,墙上还有暸望的小窗,上楼梯后有个厚厚的大木板可以搬下来锁上,保證家人安全。“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话说在美国的一个小城市看到几百年前的完整的徽州古宅子,这绝对算一种神穿越!而碧波地博物馆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座独一无二的荫余堂建筑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看。有人说,再过300年,要是想看真正的徽派古宅院,可能要到美国萨塞姆市来看了,希望这不是真的。
目不暇接的展览精品
碧波地博物馆其他的馆藏品数量大以外,藏品的档次也很高。除了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外,还有很多供孩子和大人“玩”以及让参观者尝试制作个人艺术品的空间,也有很多利用现代技术让大家体验的艺术氛围及创新作品。
小老外就对边厅内放置的“中国麻将”很感兴趣,玩了好久,还不时地对边上的妈妈和小女孩发号司令。一开始,我还纳闷这么小的美国孩子怎么会玩麻将,我问孩子妈妈他知道怎么玩吗?孩子妈说他自己制定了规则,让别人遵守,这倒也是个不错办法!借机我也向几位美国妈妈扫盲了一下真正的麻将大致玩法是什么,还在桌上摆了一下一副好牌的样子。
在亚洲展厅,我第一次看到19世纪中期日本贵族女子出行的轿子,在它的侧面有一扇可拉动的门,轿子的内饰是精美传统的手工画。坐在轿中的贵妇可以从轿子后方的带帘子的窗欣赏窗外的风景,轿子的顶饰及涂漆也能够凸显自己家族的富裕。还有一顶19世纪初,有蜻蜒和牡丹图案、做工讲究的钢盔也是第一次见到。
还有一件装了九个酒瓶,产自法国或荷兰艺术家之手的用于存放酒瓶的镶面箱子也格外引人注目。据说是17世纪晚期日本贵族专门用来保存未喝完好酒的。另一个展品——“鸟笼瓷花瓶”,同样因其独特的设计和工艺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样一个花瓶要烧制出来相当的不容易,据博物馆介绍,总共只有20只鸟笼花瓶得以保存下来,现在无人知晓当时的艺术家为何创作这么一只使用不同材料和工艺的作品,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之后波兰的国王曾要求国内的工匠来复制同样的花瓶,但大多数都没能做成功。
还有一套旅行套装箱,以最豪华的金、银装饰的阵容出现,里面有头梳、牙刷、镜子、剪刀、镊子、修指甲等旅行者外出需要的所有工具,做工考究,箱子是花梨木的,不知这是不是世上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19世纪末旅行套装。
在侧厅里有很多中国的展品,有象牙雕塑、瓷器、脱胎漆工艺品、锡壶、家具等。其中一件从中国宁波运到美国的“月门床”(Moon-gateBed)最是抢眼,这张床在1876年费城百年博览会中国展品中独树帜,让成千上万的美国本土的参观者大开眼界,也彻底了解了中国工匠之心灵手巧及高超的雕工、油漆技艺。100多年过去了,近距离看这张月门床依旧如新!
而欧美藏品展厅的一楼,有一件维多利亚时期的航海人情人节的礼物让人过目不忘。那是一件用贝壳制作的,做工极其复杂的名为“岛上新娘”的藏品,人们不禁围着这件艺术品转了360度细细打量这件爱的信物,想象着这位制作人得有多大的爱意和耐心才能完成这么一件工艺品,而收到它的那位姑娘当时心情又会是怎样呢?
而在二楼其中一个厅里,只摆放着一件艺术家制作的藏品,但是它似乎占满了整个空间。这件悬空吊在大厅当中的金属镂空花艺术品,利用光的透射把整个屋子都占据了,参观者可以全身心浸入其中去感受,真是一件很有当代意味的艺术品。
在我们去参观碧波地博物馆时,正好遇到T.C坎农的大型画展,TC坎农是美国著名的画家、诗人及音乐家,他来自北美印第安的基奥瓦民族(他的祖先就是最后向美国投降的印第安族群之一),曾经作为101空降师的一名伞兵参加越南战争。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数源于作为一名印第安土著民族的自豪感以及残酷的战争在他心中难以磨灭的烙印。TC坎农的画也被许多人争相收藏。
画中的人物是印第安文化中的圣母玛利亚。虽然和传统的圣母玛利亚画像一样穿着蓝色的斗篷,但是她手中的物品是上帝在这片沙漠里送给她的一个瓜,象征着她生命的延续。而头上的瓦罐则是她的光环,一直延伸到天堂。
收藏丰富又独特的碧波地博物馆给了人们很多的惊喜,让我们流连往返。每次在博物馆里都能耗上六个小时,要不是平时练就了两条强有力的腿,估计想细看这么多艺术品实在是很难。这与当地政府和基金会对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有像Nancy Berliner及无数热爱艺术的工作人员,他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不同年份把最好的艺术品摆放展现给参观者,让人们在了解历史、文化,欣赏艺术的同时,得以感受各位艺术家的艺术精神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