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故事”才是拍场常胜军

2018-09-20雨葭

收藏·拍卖 2018年8期
关键词:傅抱石张大千拍品

雨葭

拍场上“亿元拍品”或“白手套”的出现,似乎有个定律,即上拍作品基本上有多次出版著录和清晰的拍卖收藏记录。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制胜关键——“有故事”。但“有故事”,并非指攀缘附会、生搬硬造的“小道消息”,而是指深入挖掘拍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

艺术品拍卖,本就是关乎情趣的一件事。喜欢,就有人买,喜欢的人多了,成交价自然就高。拍卖行的有关人士表示,拍品越来越不好征集了,未来拍卖除了要比拍品质量,还要比谁更会“讲故事”。其实,这是市场越来越成熟后,对拍卖行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但要把东西征集回来,还要把学术和案例梳理出来。今季春拍中,吸睛的书画作品中都不乏有好故事的存在,这都是源于学术和故事梳理的成功。

“故事”同时也是证明拍品流传有序的一种方式。尤其在当下,艺术品的价格逐步回归,艺术市场越来越理性,藏家的品位越来越高,拍卖行也必须要从挖掘整理上下大功夫,凸显拍品的价值。2018年是市场进入深度调整的第七个年头,拍卖公司也将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在未来,能讲故事的拍卖行和拍品才是赢家。

宋人汉宫秋图手卷

作为南宋宫廷画家的上乘之作,《汉宫秋图》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唯一一幅留有汉武帝御容的古画,收录《石渠宝笈续编》,贮御书房。乾隆皇帝对此画颇为喜爱,不仅为其御题引首“萧景澄华”,并且还赋诗四首。通过对四首诗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此画描绘的主题与蕴含的意义。其中,这第一首写的正是尹邢相见的故事,第二首是汉武帝接见王母娘娘的故事,第三首正是汉武帝思念故人钩弋夫人的故事。“长信天街迤逦深,石床绨几别松荫。刘郎真是秋风客,落叶哀蝉独自吟。”钩弋夫人死于甘泉宫,且其原因是汉武帝欲立其子刘弗陵为储,又怕钩弋夫人成为太后弄权干政,故将其赐死的。汉武帝在赐死钩弋夫人后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或许可以从目前为止已知的惟一一幅留有汉武帝御容的古画《汉宫秋图》中一窥究竟。

傅抱石延安手卷

《延安》长卷不仅见证了傅抱石与郭沫若之间浓浓的情谊,而且展示了傅抱石与谷牧之间良好的人际互动,进而成就了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的一段佳话。此卷作于1960年,用其特有的“抱石皴”笔法,以半俯瞰的角度生动展现出辽阔壮美的陕北黄土高原风光。当时傅抱石率领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进行两万三千里的写生,当他到达延安时,在大量现场写生画稿的基础上,构思了延安全景草图,后落墨于西安,完成于南京。1964年12月下旬,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傅抱石携《延安》长卷北上,准备邀请亦师亦友的郭沫若題跋。1965年1月初,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刚刚闭幕,傅抱石在某雅集场合出示《延安》长卷,邀请众友人欣赏,时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谷牧(1914-2009)亦在场。事后,《延安》长卷留于郭沫若处题跋。也就在这次政余的雅集上,谷牧得见傅抱石佳作,赞赏有加,得傅抱石慷慨相赠,郭沫若题跋后,《延安》长卷遂入藏九藤书屋。

苏曼殊曼殊上人墨(十五开共廿二帧册)

苏曼殊是民国三大诗僧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从未卖画,所以作品存世极稀。此册便是其超豪华朋友圈的见证者。此册中22幅作品尺寸不一,皆为绢本,除10幅有苏曼殊书款,其余由张倾城、邓实、蔡守与沈尹默等代题。册中涉及人物,不乏苏曼殊近人好友。蔡守、张倾城、黄节、邓实、沈尹默乃苏曼殊于沪因“国学保存会”之故结识,1909年苏氏由日返沪,寄寓国学保存会在爱而近路的藏书楼,与上述诸友此期往来颇多,第十三开“登鸡鸣寺”蔡跋“己酉八月既望,曼殊上人过沪,出是册,委守夫妇为之题识”,正是此间往来情形。1947年,此册失窃于蔡守如夫人谈月色南京寓所,谈氏《失所藏曼殊画》一文中记载“曼殊画廿二幅,名人题咏十六幅,于英诗人弗来遮题诗数页,合成一册。”除题咏部分未知谈氏如何计数,其余皆符合。

张大千天女散花立轴

这幅《天女散花》,张大千作于1935年,画中的天女系以和他相识相恋的朝鲜少女池春红的容貌为蓝本所绘制,他在画上的题诗中有“画中非幻亦非真”之句,以示画中人物并非虚幻,亦非真的天女。早在1927年,当时仅29岁而已在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张大千,由日籍老友江藤涛雄引导,到日本统治下的朝鲜游览。江藤为大千雇来一位原为伎生(艺妓)的朝鲜少女伺候笔砚,大千为她取名春红。在异国少女的爱情滋润下,大千创作欲旺盛,这段期间,为春红作了不少诗与画,但最后两人却因战争等多重原因而不能相守。张大千和池春红这一段艳史,是大千一生无数风流韵事中,最为凄美的一桩,让张大千终身引以为憾。

张大千曾为此画三次题跋,是所见的尺幅最大的张大千描绘佛教人物作品。此作历经离乱,在睽违数十年之后再度面世,仍保存得完好如新,见证了大千对春红的情深义重。

张宗苍(1686-1756) 云栖山寺手卷

云栖山寺与灵隐、净慈、虎跑、昭庆诸刹齐称杭州五大丛林名刹。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一向秉承以“孝”为先的乾隆皇帝,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江浙即驾幸云栖寺。在此之前,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在南巡之时曾游云栖寺。巧合的是,在这一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奉母南巡之时,苏州人张宗苍进献《吴中十六景》,深得乾隆皇帝的欣赏,随即进入画院供职。据统计,在张宗苍成为宫廷画家,供奉画院的五年(1751-1755)中,仅《石渠宝笈》著录的为100余件。本作绘“云栖山寺”,应为皇帝于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云栖山寺之行后命张宗苍所作。此卷一直深藏于宫廷,《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记载清末由末代皇帝溥仪于1922年11月17日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始流出宫外。

钱维城(1720-1772)台山瑞景手卷

钱维城,清代状元画家,学问精洽,诗文书画俱佳,深得乾隆帝宠信,并经常随驾出巡。钱维城中寿而殁,其传世书画除宫廷旧藏,坊间流传数量有限。《台山瑞景》描绘浙江天台山十景,此卷共分十段,每段更有乾隆御题诗共十首,吟咏台山,怀念爱臣。《台山瑞景》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并藏于故宫宁寿宫.20世纪20年代初经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之名义,将清官著录的艺术珍品运出紫禁城。其中包含宋至明代古籍善本逾200件,以及历代书画作品逾1000张,《台山瑞景》便在其列。宝物运出宫后被暂存于溥仪父亲家中,后辗转运至天津。1925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藏品明细时,才发现当时赐予溥杰的藏品清单。

齐白石满堂吉庆图

1946年,齐白石应中华全国美术会之邀,与溥儒同赴南京举办展览。在南京期间,白石老人结识了一批当时的军政界名人,而此时身居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之职的杨虎自然不在例外。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件白石赠杨虎的作品即是本年所作。在20世纪50年代寓京期间,杨虎与白石老人的接触愈发频繁起来,其夫人陶圣安更拜在齐白石门下作女弟子。白石老人对其称谓从以往的“啸天先生”,逐渐改称“啸天将军仁弟”“啸天将军老弟”或“啸天弟”,署款越来越亲昵,所绘题材形质,均是特出。一如本幅作于1952年的《满堂吉庆图》,寥寥数笔即勾勒出平常人家里庆祝喜事时出现的什物,画中花、叶、篮、桃均用没骨法,灯笼、茶壶、杯、鞭炮等则用勾勒法,两种画法的结合,使得块面与笔线、色彩与水墨、骨力与韵致相得益彰。

王翚(1632-1717)溪桥峻岭图立轴

王翚出生于绘画世家,其祖父王伯臣是名花乌画家,父亲王云客善画山水,王翚就是在这种浓郁的艺术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顺治八年(1651)太仓名家王鉴至王翚家乡虞山游览,王翚得知这一消息后,托人将自己所绘的一幅扇面向王鉴请教,王鉴阅后大为赞赏,此后便将王翚视为己徒“命学古法数月,亲自指授古人名迹稿本,遂大进”,王鉴后又将王翚介绍给王时敏,王时敏则“击之游江南,尽得亲抚收藏家秘本”。此幅《溪桥峻岭》图轴,为王石谷七十九岁时所作,属王石谷晚年的精绝神品。此时的王石谷已将诸家之长融会贯通,笔墨变化随心所欲。远处的山峰用干润相间的墨色以侧峰勾点而成,与山石的皴法融为一体,尽得山峦浑厚秀逸。

张大千

春山瑞雪行书七绝

此作原名《灊霍峨眉》,乃张大千自巴西八德园写寄台北之义弟张目寒,致贺其六十八岁寿诞。书法句中内容“灊霍峨眉”,点出大千与目寒之籍贯,一为安徽一为四川;“白头相对”即指岁近古稀之兄弟二人;“收京复国”则不无感喟时局,对前景具期许之意。1952年,大千萌举家远迁南美之意,此影响深远之决定,遂邀张目寒专程来港商议,可见信赖倚重之深。1980年2月,张目寒在台病逝。大千极为悲痛,亲撰挽联,却多次错写,最后悬于祭堂上的也是错写改过的,曰:“春草池塘,生生世世为兄弟;对床灯火,风风雨雨隔人天。”手足感情笃厚,非寥寥数語所能尽述矣!

傅抱色石松下问童子

1940年代避乱重庆时期,傅抱石绘画创作的一大源泉即是中国历史中唯美的诗歌、故事和传说。通过潜心研究文学史和美术史,傅抱石追寻历史传奇人物的美德,探索历代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并将其表现在画作中,借古喻今。因此傅氏此时期的作品多充满古意,并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悲悯情怀。此作的诗意源泉显然来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此诗言简义丰,意境深远,虽然故事情节集中在访客和童子的问答上,但一位隐居于山林深处、品德高洁的高士形象却透过文字显现出来。松树比喻隐者风骨,寻隐者不遇委婉表现出访客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此作由傅抱石写赠同道黄君璧,文人艺客之间的钦慕之情和惺惺相惜呼之欲出。

猜你喜欢

傅抱石张大千拍品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的“恐水症”
我的最牛老爸
春日寻宝指南
张自启插图
2011年十家拍卖公司秋拍成交拍品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