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X”的研究综述
2018-09-20韩涛
韩涛
摘 要: “自+X”是一个大群体,目前对“自+X”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V”的共时描写与历时演变及特定词语的阐释,其他类别的“自+X”及“自+X”的整体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整理前人先贤对“自+X”研究成果,梳理研究現状,以期对“自+X”家族的研究有所补益。
关键词: 自+X 历时演变 分类 研究方法
一、自+X的历时演变与共时研究
“自+X”历时研究主要体现在具体词语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如“自然”“自己”演变;共时演变则主要集中在“自+X”的某一类研究上,如“自X”情状副词、“自V”的研究。
1.自+X的历时演变
历时演变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词语上。如朱冠明的《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2007)、刘金波的《自然的词汇化与语法化》(2011),其中“自己”“自然”的演变皆属于短语演变成双音词一类,“自”皆为反身代词。朱冠明认为,现代汉语的“自己”是由古汉语反身代词“自”和代词“己”的复合而成,在汉译佛经的影响下“自”的意义泛化并出现了领属语的用法,在原来的基础上语法功能进一步扩大,逐渐侵占“己”的用法,使“自”“己”开始并列连用。直到在隋代晚期“自己”才完全凝固成词;刘金波表示,“自然”是由主谓短语演变而来,依次阐述了“自然”由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再由形容词语法化为副词和连词的过程,但在“自然”构词结构划分有失偏颇,本文将借鉴这一演变过程进一步阐述。此外,王群的《唐代禅宗文献“自X”类词的历史形成》(2006)以《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为语料,追溯了“自外”、“自余”、“自后”的历史来源,同样属于短语词汇化一类。
徐坤宇的《“自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2012)、张长永的《现代汉语双音词X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问题研究》(2009)皆认为“自来”属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从历史层面的角度分析“自来”从“自……来”到“所自来”到“自来”的过程,由于句法操作使处于不同结构的“自”和“来”实现跨层连用,在语义转指、句法环境改变及语用需要的条件下使“自来”慢慢具备词汇化的条件,再在同类“从来”“由来”的影响下,通过类推作用,“自来”逐步完成词汇化。
除了特定词语外,董秀芳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中第三章第三节中代词结构的词汇化对“自+动词性成分”的一类演变做了简要阐述。文章从“自”的照应功能入手,将它归为代词结构的词汇化一类进行整体论述,认为“自”作为反身代词在语音上倾向于轻化,易于与相邻的成分发生贴附,易与其他成分构成合音词。
2.自+X的共时研究
“自+X”的共时研究主要体现在某一类的研究上。王国华的《自X类情状副词研究》(2011)从情状副词角度切入,从句法分布、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自行”、“自动”、“自发”进行了共时描写,得出了他们的分布规律,并在统计中发现,自+X情状副词相对于其他副词来讲使用频率较低。杜骏飞的《自+X构词形式初探》、(1987)王硕的《关于自V》(1989)从“自+X”的内部构词切入,杜骏飞以X的词性为标准对“自+X”进行了简要分类,王硕从V的角度将“自V”分为ABCD类,对“自V”的语法功能、语意特征和结构性质做了初步分析。
3.小结
“自+X”的历时研究虽集中在特定词语,但其中囊括了“自+X”的主要构词模式,并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阐释不同构词的演变过程,为“自+X”其他构词模式的演变研究提供典范,但部分文章在“自+X”的内部结构划分尚不严谨,且与共时研究结合不紧密,仍待进一步完善。
二、自+X的分类
学术界对“自+X”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类是从X的词性入手,一类则是以“自”的词性和句法成分为标准,其中后一类的划分在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1.从X角度划分
杜骏飞的《“自+X”构词形式初探》(1987)对“自+X”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文中以X的词性进行分类,分为动词类、形容词类、代词类、介词类、副词类,其中动词类分为一般动词式、提宾式和使动式(主谓式),这是文章阐述的核心部分。王硕的《关于“自V”》(1989)从X的动词特征入手对“自V”进行再分类。此类划分方法在“自+X”研究中寥寥可数。
2.从“自”角度划分
在这一类研究中,“自”作反身代词的情况研究较为透彻。董秀芳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第三章第三节中把自+动词性成分进一步细化,认为“自”在构词结构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强调用法,即强调动作是施事者亲自发出的,充当状语;另一种用法是照应用法,在句中做宾语,位置是在动词之前。董秀芳的《古汉语中的“自”和“己”——现代汉语中“自己”的特殊来源》(2002)以“自己”为例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照应用法,照应用法的反身代词一般在句中作宾语,与一个已经出现的名词性成分即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同指,表示某动作行为作用于动作发出者自身。此外,程工的《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1994)、朱冠明的《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2007)皆对“自”作反身代词的情况作了不同角度的阐释。
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把“自”分为三种情况:表“自己”前缀的反身代词、表“自然”的状语及表“从”的介词。除了反身代词外,“自”为其他词性的情况研究也少量存在。如刘继虎的《词汇化的过程及其动因——以“自在”的成词过程为例》(2012)研究的是自+动词性成分,“自”作状语的结构。伍海燕的《介词“自”“从”“自从”比较研究》(2015)研究的则是“自”作介词的情况。
由于“自+X”的构词模式较为复杂,分类角度不尽相同,或从X的词性入手,或从“自”的词性入手,或从“自+X”的整体构词结构入手,如何分类才能减少词汇的交叉,并适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待我们进一步细化完善。
三、自+X的研究方法
“自+X”的研究与词汇化语法化密切相关,关于“自+X”类研究的文章多数从产生条件、来源、动因、演变历程等角度阐释,由于阐述角度不同,研究方法有所差異。
1.共时研究与历时演变相结合
刘继虎的《词汇化的过程及其动因——以“自在”的成词过程为例》(2012)、徐坤宇的《自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2011)、朱冠明的《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2007)、刘平的《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2006)及董秀芳的《古汉语中的“自”和“己”——现代汉语中“自己”的特殊来源》(2002)都是从历时层面解释共时层面的语法现象,历时共时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追根溯源。几篇文章主要从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相结合角度入手,通过语义的隐喻、引申,改变句法结构。句法位置与结构关系的改变会引起词义的变化,导致实词的语法化;同理,词义的演变虚化也会引起词的功能的改变,使之用于新的语法位置、结构关系上,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虚词。较为典型的为朱冠明的《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2007),由于“自”在东汉后期语义扩大,使它在句法功能进一步扩大逐步侵占“己”的用法,为“自己”连用提供条件,包括《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2006)是在语义演变的基础上探讨“自”的虚化。
2.与同类语法相比较
把语法演变放到同类语法进行对比观察,或把语法演变放到大的环境中进行比较研究。徐坤宇的《“自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2011)强调“X来”同类词汇的影响,由于同类词汇的类推作用及汉语双音节化的必然趋势,促使“自来”进一步成词。朱冠明的《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2007)中谈及由于东汉后期佛经传入中土,受汉译佛经的影响“自”的用法进一步扩张,为“自”“己”连用提供条件;董秀芳在《词汇化》中阐述“自由”受日语用法的影响由动宾结构短语演变为词语。
3.结语
虽然有关“自+X”研究的文章较少,但每篇文章的研究都颇为精深,从“自+X”的演变历程、产生条件、演变动因及外来因素影响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引进西方先进的理论进行辅助分析,取得显著的成果。通过对“自+X”研究现状分析,我们对其在词汇化的地位及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自+X”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词语研究,并且多集中在“自”为反身代词的情况下。但我们同时也发现“自+X”的研究存在一些领域仍待完善,“自+X”内部词汇化的等级研究,“自+X”内部成员的异同都属于研究现象的不完全之处。本文通过对“自+X”副词阐释,丰富“自+X”的演变历程的研究,并与“自+X”内部结构作对比,为其系统化研究做贡献。在前人与时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在共时和历时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补益。
参考文献:
[1]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4(01):34-40.
[2]丁冉.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词汇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07):35-36.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董秀芳.古汉语中的“自”和“己”──现代汉语“自己”的特殊性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2(01):69-75.
[5]方蒙.反身代词“自己”的回指歧义[D].南京:南京大学,2013.
[6]刘继虎.词汇化的过程及其动因——以“自在”的成词过程为例[J].求索,2012(6):102-104.
[7]刘礼进.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照应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