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8-09-20雷洋高乐

考试周刊 2018年84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差异化大学生

雷洋 高乐

摘 要: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中基本的部分,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基。现在的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其公德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列举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分析了成因,并从健全社会公德教育体系、实行差异化教学、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展开了应对策略阐述。

关键词:社会公德;差异化;内生机制;大学生

一、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 公共秩序观念淡薄

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四个主要方面: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学习秩序和生产秩序。全体社会成员要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开展社会活动,另一面还要受到道德规范的制约,这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社会公共道德秩序规定了清晰的行为守则和活动规范。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顾及其他同学的感受。还有部分学生为了让自己更加自由方便,其在实际生活中,严重地扰乱了现有的生活制度。

(二) 缺乏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相比其他人来说,大学生接受过更多的教育,理应具备更多的责任感和公德责任意识。但由于现如今多元化价值观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很多的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责任的缺失相当严重。有的同学之间、舍友之间相处冷漠,互不关心,有的帮助他人时更关注的是形式问题,这使他们的行为与责任感的实质严重脱节。

(三) 社会公德知易行难现象严重

社会公德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具体方面体现。现实生活中多数大学生具有理性的社会公德意识行为,都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违背社会公德的,但自己做到自觉遵行社会公德却不是容易的事,总体而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问题上仍处于不关己的心态中,还没有达到知行统一。

二、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公德滑坡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1. 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发展到今日,尤其是今年万物互联观念的提出,它让人们有更多接收知识的渠道。大的网络平台下,大学生可学习的东西是不加筛选的。一旦自我控制力量薄弱,那些坏的影响会影响身心,产生重大问题,置社会公德于不顾,自我享受在前,其他在后。

2. 文化的多元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在近现代社会生活中,东西方文化发生了交融,其实它们都可以为社会服务。但是在这过程当中,我们的好多同学都没有正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接受和奉行那些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如利益至上、现实主义的观念普遍为学生们接受。

3.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社会公德环境不佳

市场经济有很多优势,但也有自身的弱点。市场经济是交互经济,它从个人出发,自我为中心,这会让个人私欲膨胀,拜金主义会渗透到道德生活里面,这会很大程度上破坏社会公德建设。

(二) 高校社会公德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1. 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

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只有考出好的成绩,才能被家长认可,才会被社会认为有出路。因此,学校投其所好,更加重视智力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德育。

2. 公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大部分学校的教育,都是照本宣科,将教科书上的公德点告诉学生们,至于学生们是否认同,从不过问。高校无论在道德意識上还是公德行为上,都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公德教育上,高校缺乏有效的手段。目前,我们的高校都有思修课程,但基本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同学们都是背诵条例,从来不会主动探讨。

(三) 自身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还只是一种表象,只有一点简单的认知,没有对公德内涵进行过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实践。

部分学生认为我只是没有遵守社会公德,又不去妨害到他人,自己怎么做都没有关系。有些人甚至担心如果别人都不遵守规则,而唯独自己守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合群的人,会被同学所孤立。当他们看到有些人违反了社会公德而没人去管,自认为自己这样也应该没有问题等等都体现出了他们的意识问题。

三、 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 建立公德教育体系,实行多元化教学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更加贴近学生,学有所用为主要目标。法律可以监督一个人的社会公德,但更需要学校要积极引导学习基础公德,实现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多元化。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中,使广大青年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活跃的群体。学校要使用多种形式对公德教育进行宣传教育,这些都是需要教育层面进行的公德建设。

(二) 与实践结合,创新公德教育的内容

1. 多角度进行公德教育

高校要作为主阵地进行公德教育,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曾说道:“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比社会公德的价值,让学生多提问,并从实际出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社会公德教育。

2. 多角度开展教学实践

高校作为一个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必然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这要求学校要提高学生们关于思想政治课程的上课接受效率。学校需要以人为本,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要多样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三) 建成大学生社会公德自我修养的内生机制

1. 培育公德情感,加强自我教育

大学生要做到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社会公德只有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珍重公德信念是坚定的,是不会因为外界干扰而发生转移的。作为一个学生需要先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而后不断提高自己,日省吾身严格自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 立足自觉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参与到社会公德建设当中去。社会公德重在践行,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付诸实践,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要敢为人先,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兰.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6(6):125-126.

[2]贺娟娟.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问题[J].科教文汇,2015(5):163-164.

作者简介:雷洋,高乐,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差异化大学生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之歌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外电视广告差异化表达方式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