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革背景下的业绩评价研究

2018-09-19过蓉蓉

财会学习 2018年25期
关键词:相关对策业绩评价国企改革

过蓉蓉

摘要:业绩评价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通过业绩评价与考核,企业能够明确某一阶段的资源配置效益,并为下一阶段的战略发展做出规划。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业绩评价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但是从目前国有企业经营效果来看,业绩评价中普遍存在着目标模糊,评价方法可操作性不强,评价过程缺少有效监督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业绩评价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国企改革背景下业绩评价中的问题探究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国企改革;业绩评价;问题;相关对策

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业绩评价是构成企业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各个利益相关方沟通与交流的必要环节,是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必然选择。在业绩评价中,企业通常利用财务指标以及管理绩效对業绩效果进行分析,并对企业的财务以及管理风险进行系统控制。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业绩评价作为改革的重要环节,其对于保证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而对问题的分析也是探究业绩评价改革策略,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一、国企改革背景下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陈旧,业绩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

虽然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纷纷针对自身经营问题,对业绩评价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传统经营理念的制约,业绩考核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考核评价的标准单一,评价标准模糊不明确,业绩标准要求过高,影响了员工的参与积极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的业绩评价执行中困难重重,严重降低了绩效管理效果。

(二)财务评价不到位,管理会计的价值难以体现

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推动传统的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过渡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目前在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中,财务会计作为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数据,在企业管理中依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管理会计的运用缺乏应有的空间,这不仅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更是在管理会计知识收集、汇总、分析等方面难以给予业绩评价工作充分的支持。

(三)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业绩评价指标落实困难

在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中,评价指标的执行缺乏实际效果,例如企业对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指标的设计缺乏直观性,在财务报表中缺乏数据分析和调整的科学性,更多的是参照同行进行计算,使得业绩考核与企业自身经营之间存在较严重的偏差;在执行中专业人员缺乏,对业绩评价指标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影响了落实效果。

(四)责任制度不健全,全过程监督难以实现

国有企业对于业绩评价尚未形成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例如在监督中更多的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事中管理与事后控制上,而缺乏对事前业绩考核指标落实情况的深入分析,对于考核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没有形成预警机制,影响了计划、执行、考核、反馈环节的相互配合。这种只问结果,忽略过程的业绩评价必然难以适应国企改革的需要。

二、国企改革背景下优化业绩评价的相关对策

(一)转变发展理念,制定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

新一轮国企改革对企业业绩评价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根据市场竞争需要,以及业绩考核的地位,国有企业应积极调整管理理念,明确评价考核的功能,做好分类整合,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业绩评价中,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绩效管理以及经营成果的好坏。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在坚持创新管理理念的前提下,推动业绩评价指标的不断完善。首先,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在业绩考核中的地位,根据预算内容合理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并提高业绩考核目标的准确性;其次,根据国企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对传统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明确其在绩效考核中的不足,并积极推动关键指标进入绩效考核体系,逐步提升业绩考核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再次,对业绩评价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明确自身经营与行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并结合自身的资产质量、经营特点、人才素质等因素科学设计评价指标;最后,适当调整业绩评价指标难度,在保证激励效果的前提下,推动业绩考核过程的逐渐优化与完善。

(二)重视财务评价,推动管理会计的转型与发展

在企业业绩评价中,财务会计部门通过定量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对业绩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例如根据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率等指标的分析明确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的分析明确企业的资产质量等。但是在信息技术逐渐渗透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背景下,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已经难以适应业绩评价的高层次需求,因此,国有企业应积极推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向管理会计过渡。在实践中,企业一方面要建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为管理会计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系统平台,尤其是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利用系统平台提升信息的获取进度,提高信息获取质量,从而推动工作流程不断的优化和管理效率持续的提升;另一方结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现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决策中的重要性,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益进行考核,同时根据市场竞争需要制定战略资源管理,如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等,让国有企业能够在业绩评价中做出科学的发展决策。

(三)加大考核力度,提高业绩考核指标的落实效果

良好的业绩考核指标需要在执行与落实中发挥作用。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知道,由于传统经营理念的制约,国企的业绩评价指标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将人际关系掺杂其中。针对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积极调整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考核力度,确保业绩考核价值能够在落实中充分体现。在执行过程中,首先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对业绩评价指标进行科学分类,例如在市场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增加应收账款回收率指标,保证企业内部资金的有效运行;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应对盈利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适当增加相关指标的权重,确保融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根据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和创新工作等做出具体的分析,不仅要保证业绩评价的力度,还应该对企业经营各环节的创新能力进行挖掘,进而不断提升评价指标的执行效果。再次,注重对业绩考核人员的培养,利用专业教育培训,提升其对评价考核工作的专业性和责任感,确保评价指标顺利落实。最后,利用平衡计分卡,优化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结构,确保业绩评价的覆盖范围。

(四)构建评价体系,建立全过程业绩监督机制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业绩评价体系运行效果的关键。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应积极建立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管理的过程提高业绩评价效果。具体来看,在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健全分析跟踪制度,即监督工作开始之前,应根据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以及月度、季度、年度的不同阶段,对业绩评价目标进行细化,利用信息化的分析与跟踪制度,实现对执行过程问题的纠正与控制;其次,完善预警机制,即加强对业绩管理中风险因素的分析,并根据重要效率指标的落实情况对企业的各类风险做出评估,给出预警报告,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最后,严格落实制度,利用责任制对业绩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追责,并深入分析原因,给出整改意见,体现监督效果,推动业绩评价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业绩评价作为绩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对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正视当前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国有企业的经营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能够真正支持企业经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悦.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2017(18):222.

[2]吕爱军.国有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以低碳减排为背景[J].时代经贸,2017(25):67-69.

猜你喜欢

相关对策业绩评价国企改革
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关于徐州路兴内部业绩评价的研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新时期加强公路工程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