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视角下的电子支付信任研究综述

2018-09-19张露

价值工程 2018年30期
关键词:电子支付综述

张露

摘要:与互联网金融和电子支付产业的飞速发展相比,关于电子支付的伦理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主题。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信任及其伦理内涵、电子商务信任、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信度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从实证与技术的角度对消费者信任心理的影响因素、机制构建等进行了拓展。但对于电子支付信任问题的研究,在立足跨学科综合视角、时代背景动态契合、研究主题深化、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共同观照等方面,仍可深入。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electronic payment industry, the ethical issue of electronic payment should be a relatively new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of trust and its ethical connotation, e-commerce trust, and credibility of third-party payment platforms, and expand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onsumer trust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idence and technology.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electronic payment trust can still be deepened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deepening of research topics, and mutual care of meta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aspects.

关键词:电子支付;信任伦理;综述

Key words: electronic payment;trust ethics;review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0-0267-04

0 引言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动因,电子支付正飞速取代着传统的支付方式,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最活跃的力量,亦因此得到更多关注。在电子支付产业与市场的发展上,中国已然走在世界前列,各类网上支付、微支付与移动支付等层出不穷,其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便捷性之强,令人惊叹。

然而这一互联网+时代的革命性产物,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率先发展电子支付产业的我们必然会首当其冲地发现和面临困境,探寻其根源,新技术所要求的信任缺失与架构难题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信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颇具伦理特质的概念。相较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对电子支付研究的日益展开,电子支付信任的伦理关切则有待加强。本文梳理了电子支付信任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信任问题与电子支付研究在我国已然受到关注,且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其中,与电子支付的信任问题相关的核心学术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领域:

1.1 信任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信任并非一個纯粹的单向度概念,而是一个多元视角下的综合范畴,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既与经济、社会、管理、法律等领域关涉,又与信用、诚信等概念相互重叠。对此,学者们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万俊人(2002)、卢风(2002)、葛晨虹(2006)、高兆明(2002)、龙静云(2002)、周中之(2004)、王淑芹(2015)、龚天平(2015)、樊浩(2017)等从把握信用、诚信、信任的伦理内涵入手,揭示了信任的现代伦理维度,推进了电子支付信任的伦理依据研究。

1.2 网络空间与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研究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和研究网络空间与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相继出版了以“网络信任”、“电子商务信任”为主题的一系列著作,代表性论文亦不断发表。诸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重点研究了信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缺失及其原因分析等问题。

侯立松等(2017)[1]认为,新兴的基于微信的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人信任、商家信任、微信平台信任、以及制度信任等都是影响顾客信任的直接因素,并以此为参数构建模型,分析了对顾客信任的共同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机理。陈明亮等(2008)[2]、杨光明等(2009)[3]、王曙光等(2014)[4]对互联网信任形成的特殊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网络信用评估模型,拓展了网络信任的研究框架。侯立松等(2017)[5]揭示了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包括网络欺诈、支付安全与隐私泄露、过度营销等。

1.3 电子支付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选择研究

电子支付的过程中,消费者信任的构建是核心问题,而这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特性,尤其是心理的认知与认同。因此,相关研究聚焦于消费者心理分析与支付行为模型的建构两方面。

赵越岷等(2010)[6]在研究中证实了消费者特性(包括人口特征、心理特征)、消费者感知度、主观规范意向等对行为意愿的积极正向影响。尹进等(2017)[7]提出,鉴于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多源性,推荐者的权威度,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主体间的亲密性等,都会影响感知信任的形成及其稳定性。李钢、凌霞(2017)[8]归纳了在移动支付情境下影响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六大维度;个人对信息的重视度、对隐私安全的判断与倾向性、对电商企业的信誉与品牌的认知、企业认证对消费者隐私安全的保障性、个人对电商平台的熟知度、信息安全的感知度、以及信息保护的感知度。

杨青等(2011)[9]的研究表明,消费者是否倾向于选择网上电子支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对网络的信任度,二是包括安全风险、隐私风险等在内的感知多元风险。秦垚(2010)[10]、刘家乐(2011)[11]、漆正丽(2012)[12]等采用了技术接受理论、理性行动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模型,以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使用态度、创新性等为变量,揭示了消费者心理与电子支付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

1.4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可信度研究

第三方支付平台最初产生于对双向直接电子支付“信用/信任”缺失的补位,然近年来其信用风险却不断增加,逐渐呈现出“信任异化”的趋势。学者们重点关注了与之相关的商业信用、客户忠诚度、信用风险诱因与防治等问题,反映了学者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责任感。

其中信用缺失所导致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风险问题研究,揭示了信用伦理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过程中的脆弱与匮乏,尤其是B2C领域中信任建立的难度。然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信用约束的缺位以及自身商业信用的特性。[13]信息的不对称、技术优劣势明显、资金监管不到位、支付制度不够完善等都成为原因。

因此研究聚焦于如何增强第三方平台的可信度,尤其是关于如何加强外部监管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一些学者认为不论是关注信用评级机构还是标准,都表明一个较为理想的信用体系构建仍是当务之急。另一些学者则看到了多元利益主体“共同监管与治理”及其创新的必要性。[14]

这些探讨都初步涉及到了实际领域和层面,与当下备受关注的第三方支付资金沉淀、风险治理等问题紧密相联,在理论上也为从伦理视角研究电子支付领域的信任问题奠定了学术思想的基础。

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对信任与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不断发展,研究内容关涉广泛,囿于视野所限,粗略将与本主题相关者分为三类:

2.1 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信任的多维透视

《牛津英语词典》对信任的界定是:对人或事物的某种品质特性的相信与依赖,或是对某一叙述真实性的认可。Kim等(2005)[15]指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信任问题,其中包括多元技术、社会制度、行为心理、经济博弈、管理组织等各种维度。Y.D.Wang等(2005)[16]分析了心理信任、管理信任、营销与社会信任的侧重点,指出要明确定义信任,是有难度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它与自信、可信度、可依赖性等概念相近,另一方面在于它是一个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的多元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管理学、市场学等领域,都有各自的信任。诸多研究中,对信任的系统阐释,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福山,在其专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他揭示了信任文化对一国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深刻影响。[17]

2.2 以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为研究重心

伴随互联网而诞生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较多的学者关注了电子商务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问题,研究的焦点大致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揭示了电子商务领域信任的重要性。大部分学者都通过研究发现信任在正向意义上显著地影响着用户的意图与行为选择。Kim等(2005)[18]认为,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商业关系中,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电子商务文化中,信任所担当的角色尤其关键。根据Urban[19]的观点,客户的网上购物行为,则完全基于信任产生。Peter[20]在一篇文章中表明,在线交易的核心问题就是可信过程的建立。Y.D.Wang等(2005)[21]则进一步指出,网络信任生态的形成,不仅能让消费者在登记个人信息时感到放心,也可以增强商家的网上运营的信心,以此形成共赢的交易模式。

②电子商务中的信任类别。学者们试图对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信任进行细化和分类,以对电商网站认知的渐进过程为线,衍生出不同的信任类别,提出了诸如初始信任、经验信任、网络信任、商品信任等概念。如McKnight等(1998)[22]提出了初始信任概念,即第一次接触网站时产生的信任,并强调了这一信任对维系后续信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Warrington等(2000)[23]又提出了经验信任的概念,即交易过后在互动中产生的信任,作为初次信任达成的保障。按照接触对象的先后顺序,Gefen等(2008)[24]把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依次分为对网站网络的信任、对商品的信任、以及对寄送与服务的信任。

③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技术的角度,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Siau,Sheng和Nah(2003)[25]研究了电子商务信任框架,认为网站特性、无线服务与设备技术、信息与安全等是影响消费者信任的主导因素。Vance等(2008)[26]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移动技术产品信任的因素,得出系统质量是显著动因的结论。Kim等(2005)[27]通过构建一个整体的、包含买卖双方、第三方以及技术在内的多维模型,揭示影响消费者信任形成的主要因素,着重考量了技术层面的因素,发现网站的信息内容、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实现程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在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可以看出,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信任的构建过程中,技术的动因不可或缺,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认知也大体一致。

2.3 专门涉及电子支付的信任伦理维度研究已初步显现

随着电子支付的逐渐普及,人们对信任的关注愈加明显,尤其是关注了运用电子支付方式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信任所发挥的作用。Y.D.Wang等(2005)[28]提到在一项针对网络交易的调查中,68%的被調查者就表达了对电子支付的担忧,3%的人表示曾经遭遇过信用卡的信息被盗,因而在线交易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建立消费者信任。之后对于电子支付信任的研究,大约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①探讨了电子支付信任的建立基础和意义。如Gefen等(2004)[29]、Pavlou(2003)[30]、Wu and Chen(2005)[31],不约而同对电子支付的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前因变量进行了分析,认为信任(尤其是初始信任)可以正向影响交易的达成。Audun等(2007)[32]认为在线交易通常迫使消费者在收到货物与服务之前就进行了电子支付,而供货商一旦拿到钱就确切知晓所得,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低效率可以通过信任来得以缓解。

②揭示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信任维系中的作用。第三方平台的存在,充当了消费者与电商平台之间的信任媒介,Doney和Cannon(1997)[33]从动态信任的角度,提出了信任可转移的观点,即由对具有保障性功能第三方的信任,转移到对电商的信任。Nasser(2008)[34]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第三方平台可以促使消费者对电子支付的信任,并增加整个市场的信任。而Dan等(2007)[35]却认为,第三方印章(即通过一种安全可靠方式处理支付,用以帮助消费者降低风险的第三方机构)的存在,并不能对消费者在线支付信任的形成产生多大的影响。

3 问题与前瞻

总体来看,从伦理视角下对电子支付领域的信任研究还不够成熟,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深入思考。

第一,如何促进跨学科综合视角的形成。对电子支付及其信任问题的研究,以信息科学为主,研究成果多侧重从技术层面展开。例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密码学、支付协议等为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关注电子支付安全与效率,并将其视为信任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学科,尤其是信息技术学与社会学、伦理学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来,且站在学科交融的综合视角,梳理研究理路,探究电子支付信任“缺场”的深层原因。

第二,如何加强对时代背景的动态把握。货币形式与支付方式的变更,深刻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电子支付是时代飞速发展的产物,由于它的出现,原有的社会信任结构被更改。可以说,它既是社会需求更迭上升的结果,又是支付方式对社会制度与社会心理深刻改变的过程。目前对社会信任问题的理论研究虽相对深入,但并未将其与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的电子支付普及现象有机融合,缺少对电子支付信任的现状分析、实证调研以及运行机制研究。而立足时代焦点问题的学科话语的形成,则有赖于对时代发展问题的动态、合拍地把握。

第三,如何拓展研究的视野,深化研究的主题。如何通过研究,建构一个有效的信任因素模型,是大多数学者所关注的焦点。而不足之处在于,一些文献涉及的电子商务信任模型,缺少信任的人文与社会伦理考量,对人与人、人与机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涉及较少;偏重技术的因子,缺少主体的价值认知与使用意愿;对信任重塑的制度设计和对策路径研究,也多侧重于技术手段和方法层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外部性,尚未辩证运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将伦理信任作为一种关键性要素加以细致分析,而这些正是有待突破之处。

第四,如何观照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从伦理的角度,能直面现实,构建原则、提出如健全法律、强化监管、文化氛围营造等宏观举措。而对如何从经济伦理的视角,立足中微观层面,解决企业层面(包括商业经营机构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个体支付信任缺失的有效举措,则略有欠缺。归根结底,任何理论问题的提出与深化,都是实践推动的结果,而绝非拍脑袋的产物;而理论作用的真正发挥,又必然脱离不了实践进路的轨道。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应对电子货币的出现与电子支付的普及而带来的伦理挑战,从而构建一个从微观主体-中观企业-宏观社会层面的电子支付信任机制,实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互融互推,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综上,笔者认为,从伦理的视角,加强对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支付中信任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言:人们对某一道德问题越是关切,恰恰佐证着时代与社会对这一问题的伦理认知与道德价值需求越强,同时又反映出该问题的社会匮乏程度越高。那么,今天人们对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电子支付信任问题的关注,便可以看做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缺乏信任伦理资源的一种表征。而对此问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电子支付领域的伦理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相对丰富的电子支付信任伦理基础研究框架,进一步深化当代经济伦理学的主题研究。另一方面,尝试较为深入地考察电子支付的伦理维度,反思其中的矛盾与冲突,追问互联网+时代电子支付的信任伦理底线,促进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经济的有序发展;并通过电子支付信任伦理规范的构建,为社会信用体系与互联网金融道德建设提供指导,并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宏旨。

参考文献:

[1][5]侯立松,等.微信环境下顾客信任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J].财经科学,2017(2):75-87.

[2]陈明亮,等.初始网络信任和持续网络信任形成与作用机制比较[J].科研管理,2008(5):187-195.

[3]杨光明,等.移动商务消费者初始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7):175-179.

[4]王曙光,等.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形成机制、评估与改进——以P2P网络借贷为例[J].金融监管研究,2014(5):67-76.

[6]赵越岷,等.虚拟社区中消费者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10):1490-1494,1501.

[7]尹进,等.基于主观逻辑方法的消费者多源信任融合模型[J].管理科学,2017(3):75-82.

[8]李钢,凌霞.移动电子支付用户隐私感知的前因量表设計[J].统计与决策,2017(16):67-70.

[9]杨青,等.消费者网络信任与网上支付风险感知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10):89-97.

[10]秦垚.電子支付接受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11]刘家乐.电信运营商信誉对消费者移动支付的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75,102.

[12]漆正丽.网上支付的使用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网站下个人消费者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2.

[13]靳学银,等.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业初探[J].改革与战略,2012(7):67-71.

[14]谈毅.第三方支付核心竞争力是什么[J].人民论坛,2017(20):70-72.

[15][18][27]D J.Kim, Yong I. Song, S.B. Braynov, H.R. Rao. A Multi-dimensional Trust Formation Model in B-to-C E-Commer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ontent Analyses of Academia/Practitioner Perspective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5(40):143-165.

[16][21][28] Ye Diana Wang , Henry H. Emurian. An overview of online trust: Concepts,Elements, and Implications[J].Comptu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33):105-125.

[17]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9]G.L. Urban, F. Sultan, W.J. Qualls.Placing trust at the center of your Internet strateg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0(1):39– 48.

[20]P. Grabosky.The nature of trust online[J]. The Age, 2001:1-12.

[22]McKnight D.H.,Cummings L.L.,and Chervany N.L. Initial trust formation in new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3): 473-490.

[23]Warrington T B,Abgrab N J and Caldwell H M. Building Trust to Develop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business Relationships [J].Competitive Review,2000(2):160-168.

[24]David Gefen,Izak Benbasat,and Paul A. Pavlou. A Research Agenda for Trust in Online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8(4):275-286.

[25]Siau K.,Sheng H.&Nah; F. Development of framework for trust in mobile commerce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Annual Workshop on HCI Reserch in MIS,2003(12):12-13.

[26]Anthony Vance, Christophe Elie-Dit-Cosaque, Detmar W. Straub.Examining Trus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tifacts:The Effects of System Quality and Cultur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8(4):73-100.

[29]David Gefen,Detmar W. Straub.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 experiments in e-Products and e-Services [J]. Omega,2004(1):407-424.

[30]Paul A. Pavlou.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3(3):101-134.

[31]Ing-Long Wu,Jian-Liang Chen. An extension of Trust and TAM model with TPB in the initial adoption of on-line tax: An empirical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5(6):784-808.

[32]Audun J?覫sang,Roslan Ismail,Colin Boyd. A Survey of Trust and Reputation Systems for Online Service Provision [J] Preprint of article published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2) :618-644.

[33]Patricia M. Doney and Joseph P. Cannon: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 Joural of Marketing,1997(2):35-51.

[34]NASSER N.Increase Trust through the Use of 3D E-commerce Enviroment [J].Joural of Marketing,1997(4):35-51.

[35]Dan J. Kim,Donald L. Ferrin,H. Raghav Rao. A trust-based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model in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role of trust,perceived risk,and their antecedents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44):544-564.

猜你喜欢

电子支付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
在电子商务中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