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种群结构与产业规模的关联分析

2018-09-19万幸

价值工程 2018年30期

万幸

摘要:文章基于生物学视角研究企业种群结构与产业规模的关系,并且运用经济学模型对产业规模进行评估。通过对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实证分析,得到芯片制造业是对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贡献最大的企业种群,并且提出企业种群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persp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scale, and uses economic models to evaluate industry scale.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bout Shanghai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p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scale of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it puts forward advice of rationalization about enterprise population structure.

关键词:企业种群结构;产业规模;结构合理化

Key words: enterprise population structure;industrial scale;structural ration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0-0008-04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产业规模发展日益壮大,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导致企业结构复杂多变,对产业规模的影响难以衡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理论研究,例如陈敢[1]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直接消耗来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反映了部门结构的紧密程度,从而反映了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同期,李霞[2]简单探讨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开始通过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定量研究。蔡定萍[3]引入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提出的评价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数学模型,对引起江西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因素及竞争力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徐捷锦[4]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回归模型定量地分析了重庆市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常浩娟[5]分析1952-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深入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然我国学者从宏观产业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却鲜有学者分析微观产业内的企业结构对产业规模波动的影响。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企业,把企业比喻成一个物种,同一区域中一群工艺、技术相似的企业构成企业种群[6],一个产业由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异质企业种群组成,根据生物学领域对于结构的理解,本文将企业种群结构定义为异质企业种群的基本特征的安排和搭配,具体表现为产业内不同种群某一方面所占的比重。企业种群结构与产业规模的增长关系密切,一方面产业规模的提高伴随着企业种群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企业种群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规模增长,两者相辅相成。以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的贡献以及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和产业生产要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企业结构调整角度,为政府和企业找到影响产业规模的症结,使得种群结构更加合理化,实现产业经济快速增长。

1 企业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影响模型

本文旨在分析企业种群结构与产业规模的关系,种群产出不同对产业规模的贡献有着不同的影响。在经济学领域中,产业结构对于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Eggers和Ioannides(2006)[7]將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结构效应,其考察各组成部分的份额相对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个完整产业由异质的企业种群构成,企业种群结构对于产业规模的波动主要表现在不同种群的销售收入份额的变化。Romer David[8]提出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模型,刘伟和李绍荣[9]运用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模型,通过大多数学者对于计量经济学模型使用方式的总结,可以得到此模型主要用于组成部分对整体的贡献评估,因此本文在现有经济模型基础上,将此模型用于不同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贡献的评估。

1.1 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的贡献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说明

在运用模型前,有必要对采集的数据和指标进行说明,文章中采用的基础数据有:2005-2016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Y;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和设备材料业四个种群各年的销售收入X1,X2,X3,X4,四个种群销售收入占比x1,x2,x3,x4,表示四个种群结构的变化情况,L表示种群内从业人员,K表示种群内每年净增资金投入。

2.2 上海市集成电路种群结构贡献模型

集成电路产业从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到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代工型企业与专注芯片设计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分离发展;最后形成了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测试业独立运营的阶段[10]。本文以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种群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同一产业内的层面,按照企业功能分,将上海市集成电路分为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和设备材料业四大种群,根据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提供的2005-2016年数据为依据,研究产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四个种群组成的结构对于产业规模的影响。

该回归方程判决系数R2=0.997918,调整后的R2=0.996728,这说明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和设备材料业四个种群组成的结构对于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具有整体的解释意义。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所估计的参数都通过了t检验,并且D-W系数为2.077184接近2,说明回归的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置信的。产业规模的增长可以用企业种群结构来解释,根据企业种群结构的划分和计量模型可知,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封装测试业以及设备材料业的销售收入每增长1%会导致产业规模分别增长0.1537%、 0.3780%、0.3938%和0.1028%,其中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中芯片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所占比重较大,而设计业和设备材料业比重相对较小,2005-2016年四个种群平均销售收入占比如图1所示,分别为23.7%,25.4%,41.8%和9.1%,这表明设计业、设备材料业及封装测试业在产业规模中的份额分别增加0.237%、0.091%、0.418%,产业规模总体分别增加0.1537%、 0.1028%、 0.3938%;而芯片制造业在产业规模份额中增加0.254%,产业规模总体增加0.3780%。由此可见,芯片制造业对于产业的良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这与2016年产业内企业数量比例反差较大,四个种群内企业占比分别为80.4%,3.8%,12%,3.8%,数量占比最高的设计业对于产业规模贡献却较小,这反映出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协调,企业种群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3 上海市集成电路企业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和生产要素效率的影响

上文分析了企业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的贡献,而这些种群是以哪一种方式影响的产业规模的增长的,本节将利用2005-2016年产业总值、投入资金、从业人员,以及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和设备材料业四个种群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等样本观测值进行建模,由于数据量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先研究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生产要素对产业规模的影响,剔除共线变量;第二步,增加设备材料业的生产要素及各产业之间的互动影响,从而得到最具有说服力的模型。

3 结论

通过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实证分析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的贡献可知,影响产业规模的症结是芯片制造业,它是最有效拉动产业规模扩大的种群,然而上海市的集成电路产业中芯片制造业数量占比却不足5%,由此可见,创造最高效益的种群,不一定是数量占比最多的种群,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更加关注芯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对芯片制造业的扶持,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坚守住芯片制造的阵地,使得集成电路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企业种群结构对产业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扩大芯片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在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总值中的比重会增加劳动生产的收入,封装测试业占比要超过设备材料业的3.43倍,且不超过0.6257的结构才能对产业规模产生正向影响,这说明要控制企业种群的结构才能使得产业规模有所扩大,否则可能会出现产业不景气等现象。

综上所述,要实现集成电路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芯片制造业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控制好企业种群结构有助于保证产业规模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敢.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学家,1992(06):86-92.

[2]李霞.產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唯实,1998(Z1):18-19.

[3]蔡定萍.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10):114-116.

[4]徐捷锦,黄志亮,周兵.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软科学,2008(09):95-99.

[5]常浩娟,王永静.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07):110-114.

[6]刘天卓,陈晓剑.产业聚群的生态属性与行为特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

[7]Eggers, A., and Y. Ioannides. The Role of Output Composition in the Stabilization of U.S. Output Growth.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6.28(3):585 -595.

[8]Romer Davi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M].Boston:McGraw-Hill, 2000.

[9]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05):14-21.

[10]雷瑾亮,张剑,马晓辉.集成电路产业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机遇[J].中国科技论坛,2013(7):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