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源多样化特征的高职完全学分制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8-09-19张达志

价值工程 2018年30期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职学生高职教育

张达志

摘要:分析了高职生源多样性,阐述了完全学分制现状,提出了基于生源多样化特征的高职完全学分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lete credi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mplete credi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学生;完全学分制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complete 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0-0253-02

1 高职生源多样化现状分析

1.1 高职生源来源方式多样性

王晶[1]指出,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途径主要有普通高招考试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分类考试两类。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是高职招生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简称高职单招,是指高等职业学校等高校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范围内,单独组织文化和技能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一种普通高校招生方式。高职单招的考生来源主要有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及具有高中、职高和中专毕业证的社会人士。此外,部分學校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

1.2 多样性生源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高中生生源学生的特点:这类学生由于经过高中系统的学习训练,通常学习基础要明显且普遍的高于其他生源的学生,并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更愿意配合教师,对新知识更具吸取学习的兴趣,落实到具体学习行动中其积极性也更高,不仅会在课上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也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此外,与其他生源相比,高中生源在在学习期间的抗挫折能力更强,且学习的持续时间更长。然而,这类生源与其他生源相比也存在明显劣势,即专业课的学习基础通常比较薄弱,一般来说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差,尤其是学习的前提阶段。

非高中生源学生的特点:这类学生较高中生源的学生来说专业课基础更好,且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也较强,同时在课外活动方面表现积极。但这类学生普遍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不仅在课堂上表现不如高中生源学生积极,在课堂的纪律性和学习的自觉性方面也表现较差,且在学习期间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干扰。

2 完全学分制现状分析

李玲[2]认为,将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即为完全学分制,它要求需依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时将每门课程的学分确定下来,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及批准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完全学分制通过用学分来量化课程,更有利于推行学分级点制。在国内外完全学分制都得到了普遍应用,且在长期实践中被证明该制度确定是一项以学生为本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于学生而言,实行完全学分制更有利于发展其个性及特长,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可否认完全学分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完全学分制制度下,实际上在传统教学中引入了竞争机制,选课制的应用必定意味着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教师要想保证自身所授课程的选课率,需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持续保持自身在同层教师中的竞争力。如此一来,学校的整体教学实力必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可以说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而言实施完全学分制都是明智之举。

基于此,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均已采用了完全学分制,且在实践中发现该制度的推广和应用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大有利益。然而,截至目前,由于我国各高校并未建立统一的完全学分制标准,使得各高校的的完全学分制具体应用情况千差万别,无法真正发挥完全学分制的作用和优势。由此可知,应大力鼓励和提倡完全学分制,但对于进一步加强完全学分制的统一管理及标准建设也应予以必要重视。

3 基于生源多样化特征的高职完全学分制对策

3.1 转变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主动开展教学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做好管理和培养工作,使教学管理者掌握最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抛弃过去“问题管理”的管理观念,向“学生服务”的先进管理观念转变。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参考教学管理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差异化分析不同生源的学生,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校学习情况,然后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优势的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实行人才差异化培养方案;二是转变自身在管理期间的角色,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转变传统的“管理者”形象,建立更加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成长服务,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2]。

3.2 制定适合不同生源的人才培养计划

胡宁[3]提出,培养计划基于模块化设计,可将课程分为三类,分别是岗位基础模块、岗位提升模块和后专门化模块,其中岗位提升模块和后专门化模块的规划与设计对于实现学生的多样化职业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专业课程和能力训练阶段的目标为获取中级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在获取该证书后,依照自愿原则,以第二辅修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学习状况等设计意愿,学生既可以选择继续在本专业学习能力提升课程,以获得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也可以跨专业辅修第二专业课程,以获取第二专业中级职业能力技能证书为目标。

通过实施上述培养内容,学生可依据自身学习状况和兴趣意愿选择适合自身的后专门化模块课程,接受更符合自身学习水平的精细化培养教育,进而实现分层教育和差异化培养,如此可使教育活动更加有的放矢,于提升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3.3 制定学业导师制

当前多数高校实行的依然是按行政班级设置班级导师的体制,为更好的促进不同生源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更好的提升不同生源、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可制定学业导师制,让高职院系全体专任教师担任学业导师,负责学生进校到毕业的全学程,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生涯规划。另外,为保证学业导师制能够真正起到作用,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学业导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奖罚分明[4]。

3.4 加强弹性学制学籍管理,试行间修制

高职院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专业学制年限作为参照标准,划定弹性修业年限的范围。同时,明确标出学生每学年或者每学期应修读的最高或最低学分。此外,还应明确学生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休学、停学创业等相关期限。只要在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内,学生可在籍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分阶段完成学业。并且学生若提前修完了学分,可予以学生提前毕业。另外,若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后依然学有余力,可允许其辅修其它专业课程,待其完成相应学分要求时,应发辅修专业证书[5]。

3.5 制定学分制选课办法

制定学分制选课办法,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学习后,可依据自身学习状况、学习兴趣、经济实力等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平台的选取,同时完成相应选修课的选取,但要求在选择选修课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正确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自身选课数量和次序,在满足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自身明确的专业指向[5]。

3.6 制定课程替代和学分置换办法

戴浩[5]提出,制定课程替代和学分置换办法,实现多渠道学分抵认和互认,具体内容如下:

①奖励学分设置。选修课学分可由各类社会实践、竞赛活动等替代,制定相应的奖励等级对应学分置换的细则,鼓励学生多参加政府举办或协办的技能大赛、营销大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②国际交换生学分抵认。针对一些参与学院组织的对外交流学习项目的学生,在提供交流学习目的地院校所学课程的合格证明的基础上,可抵认其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③休学创业学分抵认。首先划定休学创业学生免修课程的范围,再注明相应课程成绩及考核评定方式。

④校外选课学分抵认。在学院认可的基础上,学生可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或者在外校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可替代学生所在专业课程计划中要求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⑤学前资质认定。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三二分段”联合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评估认定中职毕业生以往三年的学习成果,课程评估合格,可免修相应的高职阶段能力单元模块。

⑥学分互认制度。充分挖掘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与其联合开设优质课程并推进师资、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依据校际间协议学生可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学分(成绩)由本校審核后予以承认。

3.7 优化师资队伍

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学生服务意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的教学管理队伍。引入选师、选课竞争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鼓励多开选修课、开发新领域课程、开好优质课,对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教师进行奖励[5]。

3.8 建立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教务管理系统

将完全学分制落到实处,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建设好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将现代化的教务管理软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确保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排课、学生成绩管理和选课等井然有序,由此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网络化管理体系。同时,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中,要设置日常教学的各项活动模块,将全校师生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关联,实现即时信息共享。[5]

参考文献:

[1]王晶.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5-9.

[2]李玲.基于完全学分制的高职教学管理系统[J].教育与职业,2017(8):68-71.

[3]胡宁,万军.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5(18):75-78.

[4]郑林芳.完全学分制环境下如何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12):165-166.

[5]戴浩,林芝芝.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实施路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7.

猜你喜欢

完全学分制高职学生高职教育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