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读题能力探索
2018-09-19刘贤慧
刘贤慧
摘 要: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出现抓耳挠腮、一筹莫展的情形,要改变这种面对数学实际问题的困境,加强他们读题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文章主要探讨数学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巧避陷阱,化险为夷;勾画圈点,去粗存精;借助画图,二次加工。
关键词:数学;读题能力;阅读量;生活经验;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8-3561(2018)21-0033-0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并指出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本文认为,这套理论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诠释了教育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会熟练应用公式的层面上,而要以生活为抓手,让学生透过常见的现象看到题目中的深意。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量的沉淀,自然而然会形成一定的领悟能力。到了中高年级,一般也逐渐掌握了一些自主发现的读题技巧。所谓“学而有法,而无定法”,这些读题技巧往往不够机动,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题目一旦出现变式,学生就无从选择最合理有效的读题方式,长此以往学习依旧停留在要我学的状态。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出高效、科学的读题方法,使得数学教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一、巧避陷阱,化险为夷
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耳提面命,生怕学生栽倒,然而学生还是不可避免地失误。怎样规避这样的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无意义的机械教育,教师只需要适时地调拨,教会学生规避困难的最佳途径。
教师曾经在班级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蒙着眼睛走路,但是路上会遍布许多小陷阱。参与游戏时,学生们如履薄冰,每走出一步都要费时很久,胆战心惊,有些学生干脆停在原地不肯挪步,事后问他们,他们都说道路艰险,怕摔疼了。这件事情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触动,再一次遇到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第一时间催促学生们动笔,而是反问他们,做题与游戏有何相同之处?很多学生会意识到题目可能并不安全,会处处布满陷阱。
有了这样的做题觉悟,解题就有了五成的胜算。例如,苏教版六上:“一个圆柱体木头长4米,沿横截面积切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求原来的木头体积是多少?”不一会儿,学生们陆陆续续完成,脸上的得意溢于言表。此时教师不露声色,只是让学生报出自己的答案,学生们自然呈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然后教师吩咐学生再观察一遍,不多时,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了单位之间的蹊跷。这时教师再适当总结:做数学题的首要前提是换算单位。后来的很多次教学中,不用教师再提醒,学生已经在读题时先反问自己安全吗?
安全吗?这个问号就像是敲响在学生心中的一个警钟,能帮助他们正视单位互换的重要性,在做题前要先扫除障碍,之后才能迈大步,走向前。数学中很多错误往往就出现在这一念之间,在读题过程中有了一分警觉,这有助于学生在思考时免去后顾之忧,多了思考的空间。
二、勾画圈点,去粗存精
扫除单位障碍仅是数学读题的第一步,一道紧扣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还会出现多重对象,丰富的数量关系,有时候会把题目打造成一篇有情节、有发展的小故事,文字多成了数学实际问题的一大特点。一些学生一看到题目的长度,就打心眼里生出畏难情绪,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再谈解题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其实,数学题目中很多文字是用作背景介绍的,与真实的解题并无关系。因此,学生要克服心理障碍,对题目进行粗略扫描,了解题目的情节梗概,提炼出题目真正考核的意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结合教学实践,教师觉得读题时大致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勾画。简单来说可以用特定的符号,如“\”删减掉题目中出现的次要条件,保留主要条件,先给题目瘦身,这样既能让学生的视觉更舒服,也避免了题目中错综复杂的字眼给学生解题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二是圈点。读题的过程中,某些词是能给予做题者以启发的,不妨一边读题一边着重标出,如“ ”在关键词上做出标记,这样可以凸显题目考核的重点,便于学生在知识之间的建构中有一个解题的着力点。遇到暂时不理解的地方,学生依此法打上“?”,反复阅读,将题目简单化,更易于接受。
勾画圈点的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记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弱化文字、加速思考,是读题时一个不可或缺的好习惯。下意识地勾画、圈点,是学生自己给自己减压的过程,有利于推动数学的读题能力走向深化。
三、借助画图,二次加工
画图,因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成为大力倡导的解题策略,但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对数学实际问题时,很多学生宁愿选择干坐在那儿冥思苦想,无从下手,也不愿动笔画画图。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发挥鼓励引领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将数学文字转化为图形的魅力,并从内心感受这种二次加工的优势,进而自觉生发出画图的需求。如果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是诸如此类读题思考的模式,而不单单停留在记答案上,那么数学就不再是学生面前的拦路虎,它同样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解决路程问题时,教师不止一次将画图搬上舞台,如相向而行、相对开出等比较抽象的问题,经过读题者的二次加工,将文字幻化成线段图之后,题目就变得易于理解了。而学生通过画图,很容易就能看出两者之间相距的路程。画图这种形式,尤其在分数应用题中特别能突显它的优势。例如,桃树有180 棵,比梨树少2/5,梨树有多少棵?教师引导学生作图分析:先找到单位“1”梨树的棵数,并用线段表示出来。再由“比梨树少”可画出表示桃树棵数的线段?
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如果一味依赖文字阅读,学生可能找不准量与率的对应关系。而借助画图对题目进行二次加工,就很轻易地避免不知用乘法还是除法计算的迷茫了。
画图在其他问题上也同样能够大放异彩,本文不予赘述。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读数学题目不单单是眼睛的工作,还需要调动多方面共同协作,进而在在问题面前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总之,在近几年的考题中,一大批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型应用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学生接受的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势必也对他们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学生在问题面前呈现的劣势也被无限量放大,教师经常能看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抓耳挠腮、一筹莫展的情形。而要改变学生应对数学实际问题的困境,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读题能力,这是解题的关键。当然,在数学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平日的教学中传递好的习惯,做到润物细无声,就会使学生的做题习惯成为教师身上最好的映射。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艰巨,但是时间会让学生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健.贴近实际 与时俱进 突出创新[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09).
[3]沈祎.小学数学教师——以审题为突破口,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J].小学数学教师,2011(12).
[4]朱仁义.浅谈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09(06).
[5]王恩奎,李三平,刘玉凤.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与技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
[6]马艳云.不同读题方式对数学问题解决影响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