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化时代下的大众文化研究

2018-09-19张洁菲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工业化

【摘 要】 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加快多元化进程、满足自娱自乐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教化民众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也存在大量机械复制、过度追求利益、虚假内容众多、“三俗”现象严重等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加强文化事业的管理力度,面对西方文化作品要“扬弃”,发挥社会普通大众的监督管理职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工业化;大众文化;大众传媒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我们在经济、文化、民主、法治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到我们要结合当今时代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根据工业化时代的要求去发展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在工业化的条件下产生的,工业革命为大众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在我国成立之初,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模仿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从而促使了大众文化的产生。[1]大众文化是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以现代传媒为媒介、大批量生产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通过人们的消费意识来引导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形态,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共同作用的产物。金元浦对“大众文化”下过定义:“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有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动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2]

二、工业化时代下大众文化存在问题

工业化背景下大众文化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大量机械复制

大众文化服务对象不是单个阶层,它面对的是社会上大部分多数的普通大众,这一服务对象决定了它必须具备通俗易懂的特性,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民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作品的深切含义,把晦涩难懂的文字用一种新的方式演绎出来,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如若直接看纸质版的文学作品,仅有文学功底深厚的少部分人能了解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用立体清晰的画面展示在人们眼前,使这些文学作品更加通俗化。它是采取工业化的方式大批量地机械复制出来的,失去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特性和永久性。[3]它只强调数量,音乐专辑强调发行量、书籍强调出版量等,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学质量。虽然可以让众多热爱文学作品的人用廉价甚至免费的渠道获得资源,但是却伤害了真正创作的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更有甚者歪曲作品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过度追求利益

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色彩,它把人民大众作为消费对象,产生出大批量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所消费,改变了以前“精英文化”那种只有少部分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才能消费的文化,扩大了消费范围,把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知识分子阶层也在不断的扩大。[4]霍克海默曾明确指出:“文化是一种悖论性的商品,它完全遵循着交换规律,以至于它不再可以交换;它被盲目地消费,以至于它再也不能被使用。”说明文化作品不能完全遵循普通消费品的交换规律,不能为了赚钱而被盲目地消费,从而不能发挥它的实际价值。但是资本家的本质就是追求利益,通过剥削剩余价值产生巨大的利润,众多的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抛弃了社会道德,尽可能跟随普通大众的口味生产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的低俗、恶搞、浅显、乏味的作品,仅仅是为了追求金钱,追求自己的个人享受。

3、虚假内容众多

大众文化通过众多现代先进技术展现出来,使文化作品显得更有层次感,通过夸张的画面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并非全部都是真实的。[5]例如经常在电视中看到可以穿越到任何时代的时空门,这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只是人们的一种向往,但是却会引起人们对它的不懈追求,当求而不得时又导致失望抑郁的现象。另一方面,它会把社会中偶然的事件宣传成普遍现象,容易给人们的思想认识造成误区。例如出车祸必失忆,跳悬崖肯定摔不死,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经典桥段在现实中有可能会发生,但是却不是普遍现象,很容易让人们相信并实践,最后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4、“三俗”現象严重

大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三俗”是指媚俗、庸俗、低俗的文化现象。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7月23日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讨论中强调我们要坚决抵制“三俗”之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三俗”文化现象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电影中经常出现为了友情不顾一切、嫉恶如仇、大量脏话等情节,迷惑了大量的青少年并认为这是“帅”、“酷”的体现,对此深深崇拜并盲目模仿。不利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建立,冲击了社会主义道德,对我们整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危害。

5、西方文化入侵现象凸显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走出国门,积极与各国建立友好往来的关系。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开始盲目崇拜西方,过度西方化,认为西方万事万物都是优秀的,都应该汲取,认为中国任何东西都应该舍弃,包括我们的语言,更有甚者认为连我们是黄种人的基因也应该舍去。西方国家也开始对我国实行文化侵略,把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婚姻理念等都渗透到我们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对于节日的追捧,现在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比较而言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无人问津或知之甚少。

三、工业化时代下解决大众文化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

(1)坚持文化的主旋律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握好大众文化的主流方向和正确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的文化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大众文化作品变为宣传主旋律和先进文化的有力思想武器。

(2)鼓励和大力支持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创新,离开了创新只能是死路一条。习主席也曾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创新的重要地位,我们要使文化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改变原有的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的方式,多从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出发,创造出众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2、加强文化事业的管理力度

(1)制定文化方面的相关法律。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在文化方面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文化市场自由发展,众多文化作品都是为了满足商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创作出来的,使作品丧失了其本身的文化价值,也使我国文化市场上的作品良莠不齐,对文化市场具有危害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对文化市场进行制约,不能任由其发展,严格控制不良文化作品的生产和流通。

(2)加强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目前,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只能任由不法商人仿造,复制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宣传保护知识产权,防止更多的创作者受到伤害,不愿意再创造出好的作品。

3、面对西方文化作品要“扬弃”

现在的大街小巷大多充斥着西方的文化作品,我们对其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西方文化作品中积极的合理的成分,去除其腐朽的消极的成分。对于优秀的西方文化作品,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崇拜、模仿、复制,应该从中吸取经验,认真反思我国文化作品的劣势,不断创新,从而融会贯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6]

4、发挥社会普通大众的监督管理职能

(1)培养文化创作者的职业素养。一个优秀的文化创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业务水平,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创造出“三俗”作品,危害整个文化市场。同时,新闻工作者必须保证报道的真实性,不能为了达到目的随意捏造一些子虚乌有的消息,要尽可能地为普通大众营造一个美好、真实、干净的文化环境。

(2)引导普通大众参与到管理监督中来。发挥社会大众的作用,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当我们面对不良的文化作品出现在公共场合时应该坚决抵制,采取一些相关手段,并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从而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给市场一个无比和谐的文化环境,使人们能够享受到优秀的文化作品,不被“三俗”文化作品所毒害。

工业化下的大众文化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它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它对我们整个国家的积极作用,利大于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等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使我国的文化市场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光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46-53.

[2] 金元浦.定義大众文化[N].中国读书报,2001-07-23(20).

[3]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18.

[4] 陈钢.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5-50.

[5] 杭慧.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阿多诺大众文化理论再解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84-86.

[6] 贠小波.正确处理大众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5(10)109-112.

【作者简介】

张洁菲,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工业化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一点看法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