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分析
2018-09-19王洪新
王洪新
长清区崮云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300
分娩和妊娠是女性特有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但是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妊娠和分娩都会对产妇的盆底功能产生影响。盆底是由筋膜和多层肌肉的封闭盆骨出口构成的,盆底能够与尿道和直肠、阴道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1]。若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其盆底功能发生障碍,则可能导致产妇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生殖道瘘以及子宫脱垂等疾病,从而使产妇的生殖系统的健康受到影响,并且不利于产妇康复。近年来,女性生殖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如何提高产妇分娩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妇产科的首要工作目标。该文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00例产妇进行研究分析,将两组产妇不同的分娩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产妇为经阴道分娩,产妇为50例,对照组产妇行剖宫产术,产妇同样为50例,两组产妇均行早期盆地康复治疗。实验组产妇中,年龄最大的产妇为35岁,年龄最小的产妇为23岁,平均年龄为(29.64±3.15)岁,平均孕周为(40.35±3.15)周,对照组产妇中龄最大的产妇为36岁,年龄最小的产妇为22岁,平均年龄为(29.01±3.01)岁,平均孕周为(41.25±3.27)周,两组产妇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孕周、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单胎妊娠;②产妇无盆腔底手术史;③均自愿加入该实验。排除标准:①存在产前忧郁症产妇;②双胎以及多胎妊娠。
1.2 方法
检测方法:专业的妇产科医师徒手对盆底肌张力进行检查,由医师戴上无菌橡胶手套,并使用右手的食指与中指放置于产妇阴道后穹窿处,对产妇的盆底的浅层肌力、深层肌力进行检测,左手放置于产妇腹部,检测产妇盆底肌收缩时,腹部是否发生紧缩,根据Ashworth分级标准判定产妇盆底肌张力,零级:无肌张力增加现象发生;I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位能够发生被动屈伸,且呈现最小阻力,存在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的现象;II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出现突然卡住的现象,范围为50%,III级:肌张力明显增加,通过的ROM将超过50%,较为明显,受累部位仍然能够发生被动移动;IV级:肌张力显著升高,受累部位被动运动相对较为困难;大于IV级:受累部位成僵直状态,受累部位不能够移动。
康复治疗方法:①产后健康教育,主要向产妇讲解盆底功能相关护理知识,并告知产妇正确的排尿方式,以及告知产妇积极进行早期盆底功能恢复训练的重要性,使产妇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升。②心理护理,应增加与产妇的沟通的频率,了解产妇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产妇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防止产妇发生产后抑郁,同时,帮助产妇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同时,产妇能够积极配合盆底康复治疗。③基础盆底功能训,使盆底肌处于持续收缩的状态中,在收缩的同时,教会产妇掌握提肛的方法,提肛动作应保持5~10 s,随后放松,再次提肛,松弛时间为5~10 s,每次进行3~8组训练,训练应持续进行,训练时间应坚持8周以上。④盆底肌康复训练,生产六周后指导产妇卧位或座位,保持放松状态,使大腿及腹部肌肉均处于放松状态,逐渐收缩肛门、阴道、尿道,每次收缩时间应维持6 s,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时,应集中注意力,随后可放松,放松时间为8 s,重复上述动作,每次重复8~10组,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后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分娩后产妇盆底功能。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的100例产妇所有数据均行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阴道压力、疲劳评分、肌电压对比用(±s)的形式表示,行 t检验;肌力>III级对比用[n(%)]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后,对比两组产妇阴道压力、疲劳评分
分娩后,两组产妇阴道压力、疲劳评分对比,实验组产妇的阴道压力、疲劳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阴道压力、疲劳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产妇阴道压力、疲劳评分对比(±s)
组别 阴道压力(cmH2O) 疲劳评分(分)实验组(n=50)对照组(n=50)t值 P值122.35±10.25 121.85±9.58 0.2519 0.8016 8.55±1.15 8.42±1.32 0.5250 0.6007
2.2 分娩后,两组肌力>III级的产妇对比
实验组肌力>III级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肌力>III级产妇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肌力>III级的产妇对比[n(%)]
2.3 治疗后,两组组肌力>III级产妇对比
实验组组肌力>III级产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肌力>III级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组肌力>III级产妇对比[n(%)]
2.4 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I级、II级、肌电压变化情况
实验组产妇盆底肌力I级、II级、肌电压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I级、II级、肌电压变化情况(±s)
表4 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I级、II级、肌电压变化情况(±s)
组别 盆底肌力I级 盆底肌力II级 肌电压(μv)实验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4.22±0.25 3.99±0.28 4.3326 0.0000 4.01±0.25 3.87±0.36 4.2586 0.0261 14.58±1.64 11.25±2.11 8.8110 0.0000
3 讨论
盆底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底是关系到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盆底肌能够支持女性膀胱、直肠、子宫等组织,并能够与上述器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盆底肌与产妇的多项生理功能有关,例如,能够控制排尿、排便同时,能够使阴道始终保持紧缩的状态,从而提高性快感,对保证女性产妇性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3]。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分娩和妊娠均能够对盆底功能产生影响,能够使阴道张力、盆底肌张力下降,从而使产妇出现盆底功能性障碍,导致产妇发生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底器官脱垂等并发症,能够影响盆底功能性障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分娩方式,会阴侧切,新生儿体重过重等均能够提高盆底功能性障碍的发生率。通过手术治疗盆底肌功能性障碍效果良好,但能够为产妇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且术后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应在分娩后对产妇实施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够使盆底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主要通过产后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干预,使产妇了解盆底功能相关护理知识,并能够指导产妇正确排尿,能够帮助产妇完成角色转换,并提高产妇盆底康复治疗的依从性。经过实践证明,生产方式能够对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产生影响,经过早期康复治疗后,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妊娠和分娩能够对盆底功能产生影响,经过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够使产妇的盆底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恢复,能够使产妇的盆底肌张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使产妇的肌电压得到显著上升,但是,经阴道分娩盆底肌恢复效果更好,剖宫产盆底功能恢复相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