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伊始
2018-09-18冯令儒
冯令儒
摘 要:射礼是先秦两周时期重要的礼仪制度,其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射艺,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先秦礼制史、文化史、社会史以及政治史的重要内容。当前,关于射礼的研究成果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我们从射礼的内容和价值内涵入手,立足于长远发展,对先秦时期射礼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先秦;射礼;考古学
射礼被称为“立德正己”的古代六艺之一,是射礼是指古代贵族阶层按一定的仪节举行的象征性竞射活动。研究先秦时期的射礼,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礼书史料的认识,丰富先秦礼制史的研究,同时,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起源、发展、沿革、兴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射礼之内容
射礼是在我国两周时期出现的,以射箭比赛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射礼是西周礼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礼仪活动,射礼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主要见于《仪礼》一书。在《仪礼》中,有《乡射礼》和《大射礼》两篇,其中记载了许多周代的射礼仪节且描述细致。周代的射礼有四种:大射礼,宾射礼,燕射礼,乡射礼。大射礼即天子在举行祭祀时在大学举行的射礼活动;宾射礼即为诸侯朝拜天子或诸侯会盟是举行的射箭活动;燕射礼为天子诸侯举行宴饮之时的射箭活动;乡射礼则是在州乡举行的射箭活动[]。周代是一个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故在《仪礼》记载的乡射礼、射礼这两种射礼比赛中,参加对象、具体仪节礼仪等诸多均体现了十分强烈而明显的阶级等级性特征,这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两周时期礼乐文化的具体展现。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射礼的礼仪形式内容和程序是十分严格的。有学者研究认为,射礼是西周统治者以射箭为比赛为载体,进行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活动。对于射礼内容的研究,前人学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学者对射礼的内容进行了相应分类,在《敦煌北朝壁画中的射礼图像研究》中按性质将其分为三类:一是以训练射术为目的,具有浓厚的军事性色彩的习射,实际上就是西周金文记载的“射庐”,“学宫”中的习射活动,研究“主皮之射”。这一性质的射箭还不属于“礼射”。二是与祭祀有关的,与大型祭祀一起,象征宗族首领亲自猎获牺牲的射牲仪式,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第三种则是与宴饮,乐舞相结合的娱乐性的射礼。这种射箭活动贯穿了道德礼仪观念和规则[]。
王晓平在《孔门射礼乐瀛弓》中,对日本的古代弓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日本的古代弓术有文射,武射之分。所谓文射,也叫做礼射,其指导思想便是我国《礼记·射义》中对射礼的性质、目的、步骤做法的规定。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古代礼仪之中射礼的影响范围和广度之深远,也体现了研究射礼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
贺业志,惠萍在《略论先秦礼制中的体育活动》一文中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必然也是要受礼文化的约束。先秦时所存的诸礼中,田狩礼,射礼,投壶礼是三项代表性的体育活动。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倾向在“礼”的影响下受到排斥和压抑,呈现出非竞争性倾向[]
卞晨则在《射的起源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文章中提出,射自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产生之后,不断得以进化,到了夏商周时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此种进步则是伴随着贵族娱乐、仪礼需要、学校教育、军事操练而一步步发展进化得来的,并与当时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此种发展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刘秋良在《试论西周学校教育中“射”和“御”的体育功能》一文中指出,我国在西周时期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而其教育的内容便是六艺。文中还具体分析了“六艺”中的“射”和“御”两方面,阐述了二者的体育功能[]。做过类似研究的唐永干在《西周的“射礼”——中国人体运动制度文化通论之二》一文中表明:西周的“射礼”是上古中国人体运动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故分析中国人体运动制度文化要从“射礼”入手。而要了解西周“射礼”的组织机理又须从“射礼”中的官职入手[]。
从官职纬度入手研究射礼,算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向。根据《周礼》的相关文献记载,射礼中涉及的主要官职有公、卿、士、宰夫、宰胥、酒正、掌次、司裘、乡师、乡大夫、州长、闾胥、牛人、司几筵、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钟师、笙师、大史、小史、巾车、车仆、司常、大司马、小司马、量人、射人、服不氏、射鸟氏、司士、大仆、小臣、司弓矢、缮人、工人士、矢人、梓人、弓人、司马正、司马师、司射、摈者、司正、小臣正、小臣师等。仅仅从这庞杂的官职名称中,也可窥探到射礼在当时的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其中例如射鸟氏,掌射鸟及射箭比赛时取矢相关事宜;服不氏,掌驯兽及射箭比赛时拿着旌旗在之后等待有人射中而唱获等等。此等分工之明细也反映出先秦两周时期整个社会对礼制的追求与崇尚。
在传世文献中,“大射礼”和“乡射礼”的记载最为丰富,故可以说考察射礼的相关仪式步骤就须从这两类射礼入手。大射礼,天子射于学宫,乡射礼在一州之学“序”进行。介于射礼本身教化万民亲善大众的性质,二者军事在培养人才的场所中举行的。行大射礼之前,要先行燕礼;行乡射礼之前,则先行乡饮酒礼。且周天子举行祭祀之前,必先在射宫举行大射礼,射中者才能参加祭祀。这也是天子择士的一个重要途径[]。《仪礼·大射》中是有较为细致的大射礼仪式步骤记载,笔者在此不再赘言。
二、射礼的作用与价值内涵
射礼典礼由众多仪节组成,有众多人员参加以及有预定时间和地点的规模宏大的利益,是礼乐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射礼的性质,有学者认为,射礼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也有学者发现在古代国学、乡学中有教射的项目,认为是军事教育。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并最大限度地影响和介入人们生活的儒学便十分推崇射礼,其将射礼与德行修养联系在一起加以提倡[]。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等级森严。周天子不仅要求邦郡,诸侯定期朝见、进贡、保卫巩固其统治,还举行射礼来考核其技艺,考察其忠诚程度。不仅如此,通过射礼活动,周王朝还可以惩治不忠的诸侯国[]。对于图谋不轨的诸侯,在射礼中以射击狸首而暗示他们,以期借助射術惩罚蔑视周王室的诸侯[]。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周天子的威信日益衰微,而通过射礼的运行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而到了西周后期,这里通常在宴饮完毕之后进行,演化为一种助兴的娱乐活动,逐渐成为整个宴饮活动固定的组成部分,彰显着射礼更注重娱乐的功效[]。
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礼崩乐坏。僭越现象时有发生。孔子在如此的社会状况下创立了儒家学派,曾编纂“执射”(《论语·子罕》)以及《周礼》中的《射礼》和《射义》,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射礼比赛指导规则之一。而这一时期的诸侯纷争,使得弓箭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且射手的力量与准确性也更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孔子很轻视此种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赛活动,认为与“古之道”不合[]。他认为,射不应提倡力量的强弱,而是应当注重射手的德行和修养,这是一种“饰之以礼乐”[],寓教于射的活动。在这种尚武尚力的社会,儒家却将弓箭转变为礼乐教化的工具,这也彰显着以道德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体现[]。
可见,射礼所具有的独特之处便在于成败均由个人负责,外界的影响很小,可给人提供反省自身的契机。正因其有此类特殊性,虽然射礼也有一定的竞技性质,但人们并非只注重竞赛本身的竞技性,而是冷静、严肃地审视自身,致力于完善自我修养。这也十分充分的体现了射礼的育人价值[]。
三、结语
在系统梳理射礼的内容、社会作用和蕴含价值时,我们发现,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先秦两周时期的射礼均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在我国古代礼仪发展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所发挥的教化功能更是不容忽视。古代射礼虽已退出了社会舞台,但其蕴含的谦和、礼让、庄重,其倡导的“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道德自省精神,对于当今的社会来说,仍有着极高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积极汲取古代射礼的精髓,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